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7-9-14 19:58 编辑
从沈约的两首押平韵诗证明下句讲二四平仄(仄为上去入)
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
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平对上 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去对平 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去对平 沧浪有时浊,清济涸无津。----去对平 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去对平 纷吾隔嚣滓,宁假濯衣巾。----上对平 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平对上
早发定山
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去对平 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上对平 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上对平 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上对平 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平对入 忘归属兰杜,怀禄寄芳荃。----入对平 眷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平对上
平声对仄声(上去入为仄),平仄的使用并非到了唐近体诗才四声二元化。只是沈约时代还没提出上去入为仄声而已。但名称上以四声的上去入为侧(仄)、他,却并不重要,关键是从何时开始使用。查永明体:五言上句有时用四声,有时用平仄。而下句则一律用平仄。例如:平平仄平仄,用于上句,平平入平入、平平入平上、平平入平去;平平上平入、平平上平上、平平上平去;平平去平入、平平去平上、平平去平去,都是二五不同声,都可以。而仄仄平仄平,也是二五不同声,则不可以。不可以则是二四不能同声。这说明在永明体的下句必须讲二四不同声,即讲平仄。有时候上句亦讲平仄,不讲四声。只是没有上去入三声并为仄声这个名称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