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2
注册时间2014-10-18
威望1149
金钱2928
贡献1498
金牌会员
 
威望- 1149 点
贡献- 1498 次
金钱- 2928 枚
|
本帖最后由 山野青云 于 2014-11-5 08:29 编辑
怎样提高绘画的境界?
绘画是肯定有境界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中国画有,油画也有。
油画方面的境界,不太好理解,这是因为:她是外来画种。
但是:一对比,就能理解了。
比如,中国喜欢印象派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一个人能画到:梵高那种生命感,莫奈那种色彩,西施莱的那种明快——这就是境界的差距:怎么画都赶不上人家的水平,超越就更无从谈起!
中国油画,玩的是观念,技法,表现欲——强调“我想说什么”,忘了:让画面去说话!
因此:中国油画,都把画面里的东西,给画“出”来了,而不是努力给画“进”去,没有把东西给画进到画面里面去。画出来之后,然后告诉你:“你看,我就想画这个东西”。所以:中国油画的画面结构是:二维的——平面,而不是具有联想空间的:三维纵深。自然,画出来的东西,往往咄咄逼人,压迫你的视觉神经,逼迫着你,必须接受他——带有暴力,强迫,一厢情愿的意味。但就是不给你留下:情感的联想空间,心理的伸缩空间,也不给留下把你的心给放进画面里去的余地。因此:你觉得,看一眼,挺新鲜。然后:管它的,爱谁谁。当观众的心没有被画面抓住时,眼睛一亮,过后就忘。很正常,因为根本留不下什么印象。
画家也很苦恼,怎么就抓不住观众的心?
批评家也很苦恼:到底怎么回事?
观众当然更苦恼:花钱看画展,就跟听领导讲话没什么区别。如果有这种感觉就对了,说明判断正确,因为确实没什么区别,都是自上而下的传达:精神,纲领,策略,目标,意志,观念——表达的是上面的欲望,而不是下面的渴望。就像男欢女爱:观众站在一幅画前,扮演着女人的角色,面对画面,就像面对一个只想在你身上发泄,却根本不想和你一起体验浪漫与温存的男人——然后,占有了你的眼球(身体),却根本没有温暖过你的心,也没有滋润过你的感情——完事之后,画家还无耻地质问观众:“你满足了吗?”,而观众只能——“呵呵”。
观众之所以“呵呵”,是因为画家的画面里,没有能感动人心的东西,那么到底欠缺了什么?
难道欠缺了描绘物象的技术?NO,事实上连西方老外,都承认中国的基础素描过硬;难道欠缺了表现语言?NO,咱中国人玩弄语言的功力是全球之魁首,就算西方老外也不敢来较量,比如很多学中文的老外,闹出过很多笑话:咱中国人都知道“意思”这个词的多重含义,老外就是搞不明白;难道是欠缺了技法?观念?表现能力?抑或其他?
都不是,以上所欠缺的都不存在。中国油画家的刻苦程度,根本是全世界油画家无法比肩的:不论是拼耐心,还是拼毅力,或者拼感觉,老外都不是对手。可怎么就画不出人家西方老外的画面里的那种能打动人心的力量?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搞不明白,连国产的大师也搞不明白,因为他们自己还没画明白,怎么可能想明白?
比如,中国的大部分写实油画,普遍存在的二维定式问题。
啥叫“二维定式”?
就是整个一个大画面,不管在上面画了多少东西,你最终只能看到的是:长和宽构成的二维空间。关于这一点,很多画油画的人都没有自觉,不自觉就发现不了问题所在。但是要发现这个问题是很容易办到的:只要画家把他自己的画拍成照片,然后和风格比较接近的西方老外的画的照片放在一起,一对比之后,就连对画画一窍不通的人,都能看得出明显的差距:画面上延伸进去的后景空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太明显,很多人不愿意去面对。
画家因为不愿意去面对这样明显的差距,就想尽办法用其他东西去弥补,替换,但是到头来依然还是不行,除了玩观念,玩意志,玩感觉,玩技法,玩材料,玩语言,就没别的了。对,在观念,表达意志,感觉,技法,材料,语言,耐心,甚至气魄这些方面,跟老外几乎是平起平坐,甚至可以青出于蓝,可问题是:画面上依然没有出现能打动人心的东西,也没有出现能吸住观众感情的力量。倒是眼球效应此起彼伏,此消彼长,甚至此地无垠,掩耳盗铃,炒作上位。
二维定式的致命弱点+欠缺对平凡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是中国油画家身上普遍存在的特征。因为欠缺了这两个最为重要的绘画元素,中国油画家的画面上,普遍出现了:肮脏不堪的色彩,暴力模式的意志表达,莫名其妙到云山雾罩的观念,含糊不清的感觉,驴唇不对马嘴的技法,破坏画面气氛的材料,及言不及义的绘画语言。除了这些,再无其他。
我这样认定:如果画家能找到这样的题材,让他的所有观念,感觉,意志,技法,语言,都在题材面前阳痿之后,他就能顿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绘画——真正的绘画,是观察到入微的细致体验——体验感情的流转,经营联想空间的魅力,并释放出人性的温暖和关怀。大凡让我们记忆深刻的好画,都具有这些特征,而且是强烈的特征。
在绘画的世界里,一花一草,一虫一木,都是生命,只要成为画面上的主题,都需要被尊重,被关怀,被赋予人性化的感情特征。在画家的笔下,如果欠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充满温情的人性关怀,而只管发泄画家本人的暴力,意志及快感的话,就是对观众完全不负责,如果只想着玩弄概念,搞眼球战略,那就是等于逼迫观众逃离——既然画家本人都不想在观众的心中留下记忆深刻的美好体验,那么就只能面对不被观众记住的结果。这是很简单的因果关系而已,没什么更深奥的道理。
极端刻苦,耐心卓越,且在各方面都天赋极高的中国油画家,就是没搞清楚这么简单的几件事情,所以,没画明白,也画不明白,因为不存在能画明白的可能。论聪明,是非常聪明,论干劲儿,不在话下,论气概,能目空一切:对,恰恰是因为目空了一切,就忘记了去关怀那些最为弱小而卑微的生命。中国的油画家如此,批评家亦如此:都在关注高-大-上,却没人喜欢关心弱小和卑微,甚至对根本不起眼的生命活动完全无视。
和中国的批评家对话或争论,或者看他们的批评文章都是相当无聊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关注焦点,几乎都集中在了那些正在喧嚣的大事情上面。在他们的眼里和内心里面,几乎不存在对平凡而卑微的生命的注意,自然在他们的身上也不存在最基本的人性关怀。他们对此不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至公然宣称“对卑微的生命毫无关怀的兴趣,只喜欢去关注那些大事件,大人物,大运动,大……——呵呵,好大喜功的本性终究不改,浮躁虚荣的人格华丽展现。
画家虚荣是画家的失败,批评家虚荣是批评家的堕落,两者总是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勾结,相互贬损,相互利用,相互拆台,相互对抗”的小世界里携手玩弄着欺世盗名的游戏。
算了,不扯这些闹心的人了,还是回到正题上:画面的联想空间的问题。
好画的特征是:能勾引起观众的感情联想,触发观众的审美体验,画面上的情感流转及温暖的人性关怀,构建一个能滋养观众心灵的圣地——是让观众的心走进去,而不是让画面上的东西掉出来!
找一些无法玩观念,玩意志,玩感觉,玩技法,玩材料,玩语言的绘画题材,尝试着去体验一下怎样去关怀最平凡最不起眼最卑微的生命运动,把丢失的人性和温情找回来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