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9|回复: 3

试评晓风轻送先生敢于人前称诗的五首作品之总论

[复制链接]

479

主题

330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49
贡献
3100
金钱
4310
发表于 2016-10-23 23: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久前,“试评晓风轻送先生敢于人前称诗的五首作品”被无端
删除后,有热心诗友辗转发来笔者当时的点评原帖。鉴于原主帖
已然不存,便未想再帖,而今该主帖发重了,就干脆换成这个吧:

试评晓风轻送先生敢于人前称诗的五首作品之总论

        纵观晓风轻送先生这几首作品,若按他自己的表白,尽管不能得高分,但缘情这一项他显然已经得分,不赘。出新和诗语恰切而凝练仅关乎诗之优劣,姑且不论。若按通常所谓意境而论,在一般网络诗词论坛称诗的确未尝不可,但若按无味不成诗这一高标准严要求的话,这几首却又实在难以按北大那位老教授评判全唐诗的标准称诗,晓风轻送先生并列位看官对此应该没有意见吧?

      在此,我们不妨再进一步引申一下,那就是:有情未必有诗,无情肯定无诗。在我看来,现在诗界真正深情厚味的作品实在太少,能与北大那位老教授心目中的唐诗比肩者更是有如凤毛麟角,而薄情寡味、无情无味甚至虚情假味之作倒有很多,多得不得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的应该为晓风轻送先生点个赞,最起码他那几首大抵还是有感而发、诗意出乎心的,在诗词业已沦为附庸风雅、沽名钓誉之辈掌中玩物的今天,敢咏真性情已经难能可贵了。

      有句话叫作取法乎上,是唐太宗说的,意谓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古往今来有关诗说和诗论可谓汗牛充栋,一个真正有志于为诗者究竟应该如何取舍呢?当然就是这句取法乎上。宋代以降,杨万里的诗味说在诗界有识之士中可谓倍受推崇、深得青睐,只因五四白话文运动以后——尤其是本世纪以来,众多所谓骚人墨客以古代汉语为核心的广义古典基础严重削弱,有时甚至连个通顺流畅的诗句都写不来,诗味之类也便懒得去追求了,于是得过且过,在廉价而麻木的相互推赏中痛并快乐着。然而,古典诗词终究是汉字的文学,若是古典基础严重不足,则无论采用新声旧韵,无论采用什么诗体,都是难以创作出缘情、得味、出新、凝练的好诗来的。

      屏间交流中,晓风轻送先生自言对那首自由体感觉还好。那就简单说说这说自由体吧。毋庸讳言,现在所谓自由体新诗已然泛滥到没有门槛,只要分了行押了韵,甚至直接把散文拆开而分行排列,便可堂而皇之地称诗了。自由体总体上当然可以更自由一些,但具体作品总宜有个大致的节奏才好,全盘西化是不足取的。晓风轻送这首自由体有些类词,每段都有大致固定的节奏,在所谓自由体新诗已然散漫到与散文别无二致的当下,晓风轻送在节奏感上的探索无疑是有益的,这是首先需要点赞的地方。

      惜乎押韵散乱,了无规律可循,破坏了段落间的回环美,最终导致节奏感上的探索归于失败。关注民生,情动于衷,有感而发,这是应该称道的。遣词造句基本通顺,几处景语传情尚属差强人意。总体感觉一般,优化余地不小,作者仍须努力。考虑到时下自由体新诗大多乏善可陈,这首寂寞又忧愁勉强称诗未尝不可,严格而言则不宜。如何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尽早促成这种新诗体登上大雅之堂,这也是自由体新诗界面临的严峻课题。

      鉴于晓风轻送先生在屏间交流中连uou都拿来通押,再来说说押韵。中国传统诗总是讲究押韵的,所谓近体诗又以押平声韵为正格,时下基于现代读书音的自由体一般也应讲押韵,可以平仄韵不拘,也可适度宽泛,但uou通押终属不宜。尽管各人乐感不同,但应尽量照顾到受众的观感才是,除非你不拿出来公开发表。其实,声韵不协也与遣字功夫有关,比如寂寞又忧愁首段末句,若换成几欲开口又还休之类(举例而已,并非最佳选择),便可押大致相同的韵了。毫无疑问,声韵不协是这首自由体的硬伤之一。

      为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有必要再次临时申明一下。众所周知,在诗词业已沦为快餐文化乃至笔端玩物的当下,网络环境下已经很难知人论世了。为了最大限度地了解晓风轻送其人,我一直在设法收集资料,但所获甚微。其次,鉴于我与晓风轻送诗观不同,他认为只要有感而发便可称诗,我则认为有感而发只是符合基本诗理——诗乃心声,尚须在此基础上符合无味不成诗这一高级诗理才宜称诗,为能形成必要的交集,我才于屏间交流中做了必要的铺垫。另外,本帖围观者中或有初涉此道的朋友,为此,本人的确顺便做了一些勾勾连连的串讲,希冀对真正有志于为诗的初学者朋友有所裨益。但愿有关资深诗友能够理解我这一番苦心。

      说到声韵,那几首律诗也没好到哪里去。对此,本想一笔带过了之,未拟就此多谈,鉴于本主帖曾被人先删后移,并强加莫须有的新韵争辩主张新韵等罪名而强行移帖,进而被沉底,在此将这个罪名坐实又有何妨?作为自由世界——香港诗词论坛的理论版,有人居然不许探讨声韵,这话若是传出去,总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吧?

      言归正传,我有个读诗的习惯,读罢这四首律诗,感觉特别不舒服,尽管韵脚总体上是押韵的,但句间平仄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作者注明用的词韵,而词林正韵与平水韵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韵部更为宽泛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能读平水者,实际也不能读词林,反正我是读不来。既谈个人对韵事的观感,在此不妨透露一个小秘密——请大家千万不要见怪:我在读时人平水韵佳作时,如果遇到不必要的入声字,那种感觉比嗑瓜子嗑到一枚馊味的或是嗑出一只臭虫来还倒胃口。


陆续添加中~~~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10-24 0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吟者反平水韵的目的何在?
"言归正传,我有个读诗的习惯,读罢这四首律诗,感觉特别不舒服,尽管韵脚总体上是押韵的,但句间平仄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作者注明用的词韵,而词林正韵与平水韵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韵部更为宽泛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能读平水者,实际也不能读词林,反正我是读不来。既谈个人对韵事的观感,在此不妨透露一个小秘密——请大家千万不要见怪:我在读时人平水韵佳作时,如果遇到不必要的入声字,那种感觉比嗑瓜子嗑到一枚馊味的或是嗑出一只臭虫来还倒胃口。"——这是吟者五四的话。


我并不否认,当今能读出平水韵的人不多。平水韵并不是不能读的问题(只要能看懂广韵拟音的就会 读),主要是没有受众的问题。故在唐诗宋词的吟诵中,都是按今音来读的,只是在某字的平仄或押韵有违时,才作解释罢了。既然,唐诗宋词都如此读,那么用旧韵写的当今诗词,又何尝不能这么处理呢。显然,吟者看诗词不是看写得怎样,而是以他的新旧韵之争的取向来评判诗词的。即在他看来,只要是用旧韵写的诗词,都在该被禁毁之列。再以此推开去,那么他的目的,不就是连那些唐诗词宋词中有今读出律出韵的,也要被禁毁的吗?!难怪他会说,全唐诗能称诗的,不足一千首呢——他所说的能称诗的,便是指按今音来读,也不出律出韵的意思吧。


吟者,如果只是发表他自己的观点也就算了。然这个人最为不耻的是:不但用众多马匣给自己抬轿吹泡,而且还总是要以贬损他人来抬高他自己来。而这显然是为了引起论坛纠纷,以搏取更多的眼球。在写诗上,吟者好象颇为自负,然他的诗真能进入唐诗一千首之内吗?!在这里,我不妨就借用新韵版管管的一句话,来送给他吧。好诗是写出来的,不是靠吹牛吹出来的!


全唐诗近五万首,哪些是不能称诗的?当然,是否是好诗,各人自有各人的评判。吟者故意将诗与好诗混为一谈。吟者如称全唐诗中,能称好诗的不足一千首,还可说他是眼界高呢。但他称全唐诗能称诗的不足一千首,那不就告诉人们,他这人已经狂妄自大的何等地步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10-24 01: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10-24 01:37 编辑

在与一代天骄(实为吟者的马匣五四)的聊天中,他讲到生造诗词的问题。我讲自己也是不喜生造的,自认只有五首能算诗的(包括两首词),因是有感慨写的(其它算造诗,没有什么意义)。他象捡到宝了,极尽讽刺之能耐。我解释说:我自认是诗,只是还可看下之意,并不需得到他的认可。

世上有轻薄的,但没有比吟者更轻薄的。先以全唐诗能算诗的不足一千首,然后再以这个理由骂尽天下写诗的人。既然如此托大,那他自己的诗总得要挤进那一千首中才好吧。


读平水韵写的诗就能让你如嗑臭虫,呵呵——那不就是说唐诗宋词都不能让你读了?!你再想否认,还有用吗?!我就不妨以一诗一词附在这里,等你有本事写出的胜过这个了,再来评他人的诗词吧。呵呵。对你这种狂妄之人,就是狂一点,也不妨吧。诗词写得怎样,自有他人会评。

五律(三桥溪行)
(1988年于华埠)
三桥久未行,
袅袅柳风迎。
眼失群芳艳,
心从一水清。
平波时泼剌,
渔唱任纵横。
南岸炊烟起,
依依向晚晴。


满江红(记六四)
(1989年于华埠)
促促琴声,谁堪听?悄然愁结。
遥望处,寒郊犬斗,腥风淅冽。
泪看青稞忧鼠啮,心悬赤县除饕餮。
忽吵吵,鸡豕笑吾痴,何悲咽?

感“五四”,谁慰悦?
叹“六四”,空情切!
只狂潮嚣荡,迷羔猖獗。
风静波平真可羡,旗开血染何须说!
但思今,鼠餮尽除无?弦音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1-9 20: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9 20:49 编辑

当今能读出平水韵的人不多。——————不是不多,是没有,有也是不懂装懂或狐假虎威的。平水韵出来时便是杂交品种,山寨货。劝大家还是跟着时代前进,不要纠缠在平水韵的使用上。但我不否认平水韵的作用,研究古诗离不开平水韵,那是拐杖。其次你们争论理论,不要搞成人身攻击行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19 01: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