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犁夫 于 2016-4-24 04:51 编辑
鹧鸪天 忆花篓【三部曲】
(背篓谣: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背花篓——题记)
一
常忆童年背篓谣,农家户户少柴烧。放学绳套双肩膀,落日耙搂一捆条。
风里去,雪中飘,饥肠作响路迢迢。归来点火煮糠菜,锅底稀汤喝两瓢。
二
最爱当年毛柳湾,编筐编篓总相关。东风裁剪三春里,辽水推波四月间。
割野草,做花环,捡柴挖菜觅雄鹇。呼朋唤友不知累,背上干柴捆作山。
三
梦里依稀闻杜鹃,归乡路上入岚烟。风稠雨密谁知我,物是人非两惑然。
尘土卷,雾霾连,如今咋就不如前?何时柳唱黄鹂鸟,再续辽河背篓缘。
浊者清也先生雅和
回忆童年那片天,孤寒痴想夜难眠。经常勾起回乡念,偶尔重提老北山。
花烂漫,草滋繁,野丛灌木嫩条鲜。春初放牧无人管,秋后收来背篓编。
梦里重温那片天,紫红小脸现荒山。半筐柴草凭肩挎,几个枝条握手间。
风呼啸,雪飞残,薄衣赤脚战严寒。回家已是斜阳暮,烧火熬汤共晚餐。
祭祖回瞻那片天,芳邻如面泪流川。几双老茧输情暖,一脸鱼纹露笑颜。
亲不尽,忆无边,也提背篓话荒山。满桌酒菜凭杯饮,酣畅无眠叙故园。
在四十年前这两样物件是东北平原的农村里每家必备的工具,因为烧柴缺少家中不论大人小孩稍有空闲就要背上花篓拿着耙子到野外草地上、背风的沟里用耙子搂柴草装满一篓背回家做饭取暖,花篓都是用柳条编制因为留有花孔所以叫花篓,更主要的原因是减少柳条的用量减轻自重可以多装柴禾重量,花篓有大有小都是按使用者背负能力编制,大人使用的花篓高度和直径都要大使用的柳条要粗一点才能保证柳条有长度自重就大一些,老人和小孩使用的花篓直径与高度要小一些所以柳条也就细一些短一些自重就轻一些。 花篓都是在立秋节气以后才能编制的,那时的柳条已经木质化编出来的物品耐用,选择当年生的粗细高矮合适的没有枝杈柳条割回家阴干几天,散失几天水分是为了柳条在编制时更柔软不易折断,编好的花篓放在防雨的地方阴干到了使用的时候就会很轻便,在花篓的上沿和下底拴上两根背绳、在对应的两根背绳中间拴上一根拢压高出顶沿柴禾的绳子就可以使用了,在过去的年代从晚秋开始一直到到第二年的早春只要没有雪都要搂柴禾,这是每个小学生放学后必须干的活。
耙子在在古代就有是用竹子编制,是人弯曲手指的仿制品耙头像手只是加长加宽,耙杆是是手臂的延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