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35
注册时间2014-6-20
威望4792
金钱10813
贡献961
金牌会员
 
威望- 4792 点
贡献- 961 次
金钱- 10813 枚
|
本帖最后由 北国幽兰 于 2016-9-1 17:54 编辑 <br /><br /> 【百科词汇:村道硬底化】
(2016-4-14早2点绥化)
我故乡地处高寒冻土,封冻期长达五六个月,冻层一两米厚。冻土是一种很顽固的东西,冬季以千沟万壑来呈现,俗名大地裂子,这就是东北著名的冻害。
冬季的黑龙江,道路是坚硬的,积雪踩踏上去,又光滑无比。这地方是真正的行路难,而夏天雨水旺盛,经常是车辙比车轱辘还深。道路翻浆发生在春秋两季,特别是春季融冻,上边软土,下边冻底,绥北老道以前途径津河镇以北那段,年年春天必保翻浆。因为那里路基低,两边稻田区,春天稻池子回灌,水饱和了,路基浅层渗水。我在县城念高中,这段路来回坐大客车没少走,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绥化县各乡镇全民筹款,集资修建绥北路,设计线路取直,舍弃了老哈黑路的津河段,还有四方台镇途径俺家的那段。
哈黑公路,是一条老国防公路,以前是砂石路,属于国家二级公路,乃省道。20多年前沦为乡道了,但还一直养护着,年年冬底有沙石任务,成为邻近村屯老农的负担。这情况直到新千年之初,废除农民的苛捐杂税,沙石任务才自然免除。至此,绥北乡间的砂石路养护也淡化了,没了砂石的袒护,路况每况愈下。但维护路面的道班还健在,养路工也一度沿用,不知现在有没有了。
从绥化城到薛家屯,老哈黑路是147华里,后来白板化的绥北路缩短了这个距离。但从俺家到绥化,还是绕不开至四方台镇那段老路,就是说,到了四方台以南,车速才能放开。而废弃的老土路,依旧是冬季颠簸,夏季尘土飞扬。不过这条路两侧,白杨林已经成材,夏秋之际的风景很美,可惜,十几年前林业改制,变卖给地方土豪。后来砍伐掉,路两旁光秃秃,空落落。
要致富,先修路。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是关键。理儿虽是这样,可路修了还是摘不掉穷帽子,这已成了定势和经验。10年来,棚户大拆迁运动,让城市覆盖了水泥、沥青等物质,导致无法脱水。城市成了干燥的人工沙漠,空气不如乡下。再退回到十五六年前,绥北乡间大修村屯路,村道都实现了硬底化,比之于以前的土路泥路,这是个大进步。
村村通(村道硬底化),让乡村一体化起来,现代化仿佛来临了。乡下人的生存负担依旧异常繁重,生存经验告诉他们——城镇化颠覆了以前的观念和秩序,却改写不了土地的经验、乡村的经验等等。比方说,乡愁是骨子里天生的,抹杀不掉的。
www.13892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