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35
注册时间2014-6-20
威望4792
金钱10813
贡献961
金牌会员
 
威望- 4792 点
贡献- 961 次
金钱- 10813 枚
|
本帖最后由 北国幽兰 于 2016-9-1 18:42 编辑 <br /><br /> 【断七头】
(2016-2-15下午)
一看到这个词儿,就来劲。是在抗战剧《我叫刘传说》,也叫《岳太英雄》里看到的。它,叫我想到了三叔和一些往事。
中国民间丧葬讲究烧七,三七和末七最重要,最后一个叫断七是告诉死者该走了,该早点去投胎了。这便是入土为安。记得我三叔死时,是我二弟摔的丧盆子,他膝下无子,他认我二弟为义子。
在那剧中,刘传锁也类似于义子的身份,却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花牡丹的父亲,花老爷死后,末七,举行祭奠仪式,要磕头叫断七头。所以,末七也叫断七。花老爷没儿子,磕断七头大概要男孩,因为花老爷父女救活了刘传锁。在瞎子谷战斗中,刘传锁和鬼子滚在一起跳崖,很幸运没死。花家父女对他有救命之恩,花老爷对他也视若己出。那是战争年代,小人物的命运和大时代紧密相扣,个人的悲欢是时代的性格。
刘传锁本来要给花老爷养老送终的,可他投身抗战,不能尽孝道,却可以送终。这个断七头他还是去磕了,人物变得有情有义起来。
三叔给我的印象却是无情无义。早在20多年前,三叔流浪到山西长治北开豆腐坊,让二弟去帮忙,大概之为没了三百块钱就恼羞成怒,直接把二弟撵回东北绥化了。这件事成了一个不小的芥蒂,父母对我讲过两次。
那时,我读大学,二弟去三叔那以后,我写了一封信给三叔。其中一段话让三叔恼怒,他回信给父亲,信上没说什么好话。是我从县城回乡下,父母问我在信中说了什么,我说让二弟给他做干儿子,再什么也没说——的确,给三叔的信中真的就这些,这可能触动了三叔的自尊心。
三十年前,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三叔离开绥化老家,北去加格达奇谋生。因为想要儿子,躲避计划生育,跑盲流子去了,当时叫超生游击队。为了儿子梦,三叔跑南闯北,从黑省北部山区回山东老家,再去山西长治北流浪,这前后就是大半生。最终三婶死了,死于难产,大出血。至此,三叔的儿子梦彻底破产。
在那个年代,没儿子,或不能养育儿子,男人仿佛获得没有尊严。三叔那代人为了尊严而活着,活得并不轻松,当年超生的小孩子大都是黑户。后来,大都通过灰色手段落户,就是花钱贿赂,才落的户。而现在国家放开了人口政策,没户口的也给妥善处理,时代过去了,当年超生的也既成了事实。
三叔那代人,重男轻女,为了这个信仰而活着。现在社会生存压力巨大,很多人想开了,不少夫妇都不要子女的也大有人在。
观念这东西,往往根深蒂固,而其改变也是要潜移默化的。改革前后30年——可以回想,你在30年前在想什么、干什么,然后再比较,现在的想和作。那再过10年、20年……想想,看看社会有何差别!
www.138362.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