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绵羊 于 2015-12-9 12:03 编辑
五律·陋习(1)
古调失真注,夹新跨韵常。
不求平水正,实愧老刘忙。
无解东冬味,臆猜唐宋腔。
唱吟犹梦呓,梦呓作声扬。
五律·步《沧浪诗菀开版诗》
风尘熏不惑,搔首探沧浪。
有道人生短,无端声韵长。
杏坛排雁阵,香岛候文光。
休诧新腔异,附庸赶上翔。
五律 沧浪诗苑开版诗
(作者:毳毳等)
悠悠流不断,有梦在沧浪。
莫道溪声远,还缘情字长。
杏坛腾喜气,雁阵破曦光。
欲展宏图志,须朝云汉翔。
注(1)王力教授终其一生,潜心于汉语学和传统诗词韵律学的研究,他在《诗词格律》的开篇第一节,就特别阐明了中古人诗韵与实际语韵的关系,同时强调了现代人在现代语言声韵背景下创作诗词应该如何用韵才是合理的。实际就是阐明了他理解的诗词创作在声韵上应该服从现实语言声韵,追求作品真实的声韵之美的“诗词声韵古典法则”。他说:“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的,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紧接着,他进而明确地指出:“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 显然,王教授在这里针对的,是用《平水韵》在当代现实语音环境中写诗填词其格律的失效性。今天我们所见的古诗词声韵“导师”们,在引领吟咏古人诗词时,对与现代声韵不同的,要吗视而不见,要吗采取装腔作势或牵强附会的模糊法进行臆吟处理,虽然这是没办法的无奈之举,但确实有违古典诗词格律的精神真谛。
王力教授在《诗词格律》中谈及古韵四声时说:“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他关于古韵的所有资料整理和探讨,都是建立在对古汉语言演变发展学基础上,立足于探讨古代韵律诗歌是如何产生、兴盛、演变,到宋元以后又如何步入声韵与语韵背道而驰歧途的历史轨迹。而对于现代语言环境下创作传统格律诗词应该如何实现声韵之美,他的观点和结论是非常明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