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1|回复: 9

沧浪书院词研班第二讲第一次春祺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770

主题

967

帖子

1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书院曲三兼赋二词三、词研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641
贡献
1068
金钱
6432
发表于 2025-8-30 22: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 不要任何编辑,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要求素雅统一。


第二讲第一次春祺组论坛作业贴
理论题:

1隐括词有何特点?

2隐括词产生的原因

3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隐括的方法。


作业截止到2025、9、


0

主题

23

帖子

21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29
贡献
52
金钱
81
发表于 2025-8-31 09:12: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业:小梅 1、隐括词有何特点? 答:隐括词是宋代形成的一种特殊词体,其特点主要包括:  创作手法 隐括词通过剪裁、改写前人诗文(如《诗经》《楚辞》陶渊明等经典)或改写其他文体(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为词的形式,保留原作精神并融入个人艺术再创造。 ‌  技法特征 常见技法包括删减字句、补充意象、调整语序等,例如周邦彦的《长相思》中“马如飞”隐括自李贺《荣华乐》“马如飞”,而“归未归”则隐括自杜甫《见萤火》。 ‌  选材范围 涵盖陶渊明、苏轼、黄庭坚等经典作品,尤其注重原作思想共鸣,常见题材包括《兰亭集序》《庄子》等。 ‌  文学价值 推动词体雅化进程,体现宋代“以诗为词”的文体融合实践,如朱熹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时,既保留原诗意象又融入个人哲思。 ‌  2隐括词产生的原因 答:隐括词是宋代形成的一种特殊词体,其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宋人以诗度曲的风气 宋代词人常将现成诗文改编为词调,例如柳永、关咏等人将齐言诗改写为长短句词调,形成新曲。这种“以诗度曲”的做法推动了隐括词的发展。 赋予诗歌音乐性 隐括词通过剪裁、改写前人诗文,使诗歌内容更适合歌唱。苏轼等词人将“櫽括”作为创作方法,既保留原诗意境,又符合词体声律要求。 ‌ 宋代文人重视前人诗文 南宋文人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详细分析“沿袭”“夺胎换骨”等手法,说明宋代文人普遍重视引用前人诗文入词,隐括词成为一种文学与音乐结合的创作形式。 ‌ 印刷术推动文化普及 宋代印刷术发展使文人广泛阅读前人诗文,为隐括词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种文化背景促使词人通过改写经典作品来创新。 ‌ 3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隐括的方法。 答:就是把前人或今人的名作词作用增减、扩展补充、压缩删减、择取片断、捏合融化、等方法化成你所创作的作品,以此来补充你词穷意尽的窘境,提高自己的创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4

帖子

24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5
贡献
59
金钱
94
发表于 2025-8-31 15:52: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平秋安 于 2025-8-31 15:55 编辑

沧浪书院词研班第二讲笫一次作业:春棋10一秋平
1、隐括词有何特点?  
答:隐括词是宋代形成的一种特殊词体,其特点主要包括:  创作手法 隐括词通过剪裁、改写前人诗文(如《诗经》《楚辞》陶渊明等经典)或改写其他文体(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为词的形式,保留原作精神并融入个人艺术再创造。 ‌  技法特征 常见技法包括删减字句、补充意象、调整语序等,例如周邦彦的《长相思》中“马如飞”隐括自李贺《荣华乐》“马如飞”,而“归未归”则隐括自杜甫《见萤火》。 ‌  选材范围 涵盖陶渊明、苏轼、黄庭坚等经典作品,尤其注重原作思想共鸣,常见题材包括《兰亭集序》《庄子》等。 ‌  文学价值 推动词体雅化进程,体现宋代“以诗为词”的文体融合实践,如朱熹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时,既保留原诗意象又融入个人哲思。 ‌  

  2、隐括词产生的原因
  答:隐括词是宋代形成的一种特殊词体,其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宋人以诗度曲的风气 宋代词人常将现成诗文改编为词调,例如柳永、关咏等人将齐言诗改写为长短句词调,形成新曲。这种“以诗度曲”的做法推动了隐括词的发展。 赋予诗歌音乐性 隐括词通过剪裁、改写前人诗文,使诗歌内容更适合歌唱。苏轼等词人将“櫽括”作为创作方法,既保留原诗意境,又符合词体声律要求。 ‌ 宋代文人重视前人诗文 南宋文人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详细分析“沿袭”“夺胎换骨”等手法,说明宋代文人普遍重视引用前人诗文入词,隐括词成为一种文学与音乐结合的创作形式。 ‌ 印刷术推动文化普及 宋代印刷术发展使文人广泛阅读前人诗文,为隐括词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种文化背景促使词人通过改写经典作品来创新。 ‌

  3、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隐括的方法。
答:就是把前人或今人的名作词作用增减、扩展补充、压缩删减、择取片断、捏合融化、等方法化成你所创作的作品,以此来补充你词穷意尽的窘境,提高自己的创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22

主题

23万

帖子

7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翰墨清吟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1685
贡献
234698
金钱
25375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8-31 17: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词研班第二讲第一次作业
春祺15-吾波

1.隐括词有何特点?
答:隐括词选取的对象一般都是公认的经典之作,其基本特点是概括原文,酌用原文字句,是宋代词人独创的创作方法。其创作手法是通过剪裁、改写前人诗文或改写其他文体为词的形式,保留原作精神并融入个人艺术再创造。 ‌  其技法特征常见技法包括删减字句、补充意象、调整语序等,选材范围 涵盖陶渊明、苏轼、黄庭坚等经典作品,尤其注重原作思想共鸣。   其文学价值是推动词体雅化进程,体现宋代“以诗为词”的文体融合实践。

2.隐括词产生的原因。
答:(1)宋人以诗度曲的风气。从文体的内部渊源来看,隐括词的出现与宋人将诗度为曲的风气相关。赋予诗歌音乐性是隐括词创作的主要目的之一。(2)宋人以诗文句子入词的风气。南宋文人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详细分析“沿袭”“夺胎换骨”等手法,说明宋代文人普遍重视引用前人诗文入词。(3)唐宋士子的“贴括”形式。唐宋科举士子以帖括形式读书来应付科举考试,这种形式可能导致了隐括词的产生。(4)江西诗社诗风的影响。

3.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隐括的方法。
答:隐栝的方法就是把前人或者今人的诗文名作,进行调整增减、扩展补充、压缩删减、择去片段、捏合融化等处理,变成自己的词作,以此来摆脱词穷意尽的窘境,增加自己作品的典雅型和厚重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08

帖子

504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03
贡献
1211
金钱
1923
发表于 2025-9-1 10: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研班第二讲理论作业
一.隐括词有何特点?
答:1创作手法:隐括词通过删减、增加的手法改写前人诗文或改写其他文体为词的形式,保留原作精神并融入个人艺术再创作。
2.技法特征:包括删减字句,补充意象,调整语序等。
3选材范围:涵盖陶渊明,苏轼,黄庭坚等经典作品。尤其注重原作思想共鸣,其文学价值推动词体雅化进程,体现宋代“以诗为词”的文体融合实践。
二.隐括词产生的原因?
答:1.宋人以诗度曲的风气。
从文体的内部渊源来看,隐括词的出现与宋人以诗度曲的风气相关。赋与诗歌音乐性是隐括词创作的主要目的之一。

2.宋人以诗文句子入词的风气。
南宋文人魏庆之在《诗人玉骨》中详细分析“沿袭”夺胎换骨的手法。说明宋代文人普遍重视引用前人诗文入词的手法。
3.唐宋士子的“帖括”形式
唐宋科举士子以贴括形式读书来应付科举考试,这种形式导致隐括词的产生。

4.江西诗社诗法的影响
黄庭坚是江西诗社的领袖,他提倡取古人作品“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方法,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三.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隐括词的方法?
答:就是把前人或今人的诗文名作增减,扩展补充,压缩删减,择取片段,捏合融化等方法变成自己的作品,补充你词穷意尽的窘境,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49

帖子

1701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词三期兼词研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52
贡献
397
金钱
651
发表于 2025-9-5 06:08: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讲第一次夏安组论坛作业:
梦颖
1、隐括词有何特点?
答:
将前人的经典作品通过裁剪,修改,重构,糅合等等,改编为一阕新词。
2、隐括词产生的原因。
答:
(1)宋人有以诗度曲的风气。
(2)宋人有以诗文句子入词的风气。
(3)唐宋士子的帖括形式。
(4)江西诗派诗法的影响。
3、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隐括的方法。
答:
1、调整增减法
这种方法就是对原作稍加调整,增减其中字句,重其中句读。尽量保留原创的意境
2、扩展补充法
这种方法是在原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阅读剖析后,再进行,扩展,作补充,使原作成为另一符合格律音律的词作!
3、压缩删减法
这种方法是对原作进行压缩,删减其中句子,压缩其中片段,改动较大。
4、择取片段法
择取原作的句子片段打乱拆分重新组合成新的作品。
5、捏合融化法
选择多个原作经典片段,进行重组加工使之成为新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6

帖子

104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5
贡献
241
金钱
407
发表于 2025-9-5 19: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探究 作业
千江月
1. 所分析的14阕词是否为“联章体”?请结合具体文本说明依据。
答:是“联章体”。都是闺阁女子思夫。

2. 结合这14阕词,总结一套简单实用的《菩萨蛮》写作方法。
答:主要是白描。也艺术陪衬。
3. 从这14阕词中,可归纳出“花间派”词的哪些核心特色?
   花间派词文人词派。都以女子身份所作。描写妇女的服饰姿色,辞藻华丽,色彩鲜活。相思情。极尽婉转柔媚之态。
核心特色:以清新脱俗、委婉的风格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及对爱情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4. 这14阕词的总主题是什么?请结合词作内容分析。
答:爱情相思。如:“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花落月明残。锦衾知晓寒。”等。
5. 这14阕词的主人公是谁?温庭筠作为男性作者,为何选择以女子口吻创作?请说明判断依据。
   主人公是 闺阁女子。  1表达对当时社社的不满。2只有借女子口吻才能表达细腻 婉约的情感。
6. 温庭筠偏好使用《菩萨蛮》词牌创作的原因是什么?
答:菩萨蛮 词牌创作的原因是因为《菩萨蛮》是艳词,迎和当时达官贵人的喜好
7. 结合温庭筠这14阕词,分析“以景喻情”(借景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特点。
答:以景喻情的特点
1. 景为情融,情为景辅,间接传递主观意识。景情相托,以景言情,将所述间接传递给读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8

帖子

2549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诗四期兼词四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13
贡献
641
金钱
954
发表于 2025-9-5 2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研班第二课:隐括词
理论题作业:
①隐括词的特点?
答:特点是概括原文,酌用原文字句,是宋代词人独创的创作方法。其创作手法是通过剪裁、改写前人诗文或改写其他文体为词的形式,保留原作精神并融入个人艺术再创造。 ‌  其技法特征常见技法包括删减字句、补充意象、调整语序等,选材范围 涵盖陶渊明、苏轼、黄庭坚等经典作品,尤其注重原作思想共鸣。   其文学价值是推动词体雅化进程,体现宋代“以诗为词”的文体融合实践。
②隐括词产生的原因
答:宋人有歌诗的传统,常常借用现成合适的曲调进行歌唱,是所谓著腔子唱好诗。但可以直接套用的曲调毕竟是少数,为了能唱好诗,往往加以改制,改编原诗的齐言辞式,使其成为适合唱歌的长短句歌词,创为新曲。
③用自己话总结一下隐括方法:
答:
1.调整增减法
是对所隐括的原作稍加调整,增减其中字句,重组其中句读。
2.扩展补充法
是在原作的基础上扩展,作补充,使原作成为另—符合格律音律的词作。
3.压缩删减法
这种方法是对原作进行压缩,删减其中句子,压缩其中片段。例如宋林正大《水调歌头》,就是隐括范仲淹《岳阳楼记》
4.择取片段法
是择取原作的句子片段重新组合成新的作品。
5.捏合融化法
就是把多个原作进行重组加工,使之成为新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0

帖子

95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5
贡献
255
金钱
350
发表于 2025-9-5 2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研班第二课理论题:隐括词
作业:
①隐括词的特点?
答:特点是概括原文,酌用原文字句,是宋代词人独创的创作方法。其创作手法是通过剪裁、改写前人诗文或改写其他文体为词的形式,保留原作精神并融入个人艺术再创造。 ‌  其技法特征常见技法包括删减字句、补充意象、调整语序等,选材范围 涵盖陶渊明、苏轼、黄庭坚等经典作品,尤其注重原作思想共鸣。   其文学价值是推动词体雅化进程,体现宋代“以诗为词”的文体融合实践。
②隐括词产生的原因
答:宋人有歌诗的传统,常常借用现成合适的曲调进行歌唱,是所谓著腔子唱好诗。但可以直接套用的曲调毕竟是少数,为了能唱好诗,往往加以改制,改编原诗的齐言辞式,使其成为适合唱歌的长短句歌词,创为新曲。
③用自己话总结一下隐括方法:
答:
1.调整增减法
是对所隐括的原作稍加调整,增减其中字句,重组其中句读。
2.扩展补充法
是在原作的基础上扩展,作补充,使原作成为另—符合格律音律的词作。
3.压缩删减法
这种方法是对原作进行压缩,删减其中句子,压缩其中片段。例如宋林正大《水调歌头》,就是隐括范仲淹《岳阳楼记》
4.择取片段法
是择取原作的句子片段重新组合成新的作品。
5.捏合融化法
就是把多个原作进行重组加工,使之成为新的作品。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5

帖子

280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75
贡献
680
金钱
1068
发表于 2025-9-9 22: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讲第一次作业:
春褀02-白雪
理论题:
1、隐括词有何特点?
答:(1)文体转化性与艺术再创造性‌
隐括词的本质特征是通过增删字句、调整语序或补充意象,将不同体裁的前人诗文(如《诗经》《楚辞》、陶渊明诗文、王羲之《兰亭集序》等)改写成符合词牌韵律的新作品,既保留原作精神内核,又实现艺术形式的创新。‌‌
‌(2) 题材经典化与创作动机共鸣性‌
‌选材范畴‌:聚焦文学经典与名家名作,如杜甫诗作、欧阳修散文、李白乐府等,通过改编展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创作动因‌:既有对原作的共鸣与致敬,也借隐括表达个人情感,如吴激《人月圆》通过化用杜牧诗句,抒发亡国之痛与天涯沦落之悲。‌‌
(3) 文体融合实践与词体雅化功能‌
隐括词是宋代“以诗为词”理念的实践载体,通过引入诗文语言与意境,推动词体突破婉约传统,向雅化、文人化发展。例如林正大《风雅遗音》隐括《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使散文的哲理深度与词的音乐性结合。‌‌

2、隐括词产生的原因。
答:从文体内部渊源看,櫽括词的出现与宋代诗词曲化的潮流紧密相关。然而,探究其名称的词源,宋人使用"櫽括"这一术语的原因并不清晰。"櫽括"一词来源于《荀子·大略篇》和《韩诗外传》等古籍,最初是指矫正弯曲木材的工具,"櫽"意为度量,"括"则有矫正之意。刘勰在《文心雕龙·裁》中将"櫽括"引申为文学创作中的矫正和剪裁,但这个词在宋代词中的含义可能受到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而非原义的直接沿用。
除了内部文体改革,櫽括词的兴起可能与唐宋士子应对科举考试的“帖括”形式有关。唐代明经科考试中,考生通过“帖括”形式记忆经文,以应对帖经考试。宋代科举中,出现了各种“括”,如策括和论括,都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对内容进行概括和编撰,如杜佑《通典》中提及的帖括法,就是将难记的经文简化为诗赋歌诀。这种“索幽隐为诗赋”的做法与词的櫽括体在性质上相似,都是对经典文学的改编和缩写,反映出科举考试风气对文学形式演变的直接影响。
此外宋代隐括词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还与江西诗社的诗法模式密不可分。江西诗社认为在诗文创作中要注意搜集、积累前人的佳句善字,以备自己之用;另一方面也是引导后学增强自身的学养,以便在模仿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总的来说,櫽括词的形成,不仅受到诗歌曲化的文体变革影响,也深受科举考试内容摘要形式的推动,特别是“帖括”风气的广泛流传,使得词的櫽括体成为对经典文学的一种独特解读和创新表达。这种现象在宋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3、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隐括的方法。
答:就是根据前人或时人的诗文内容进行裁剪、改写,其基本方法就是概括原文,对原文的字句或删、或添、或改,但都是对原文字句的酌用。

请发到组群论坛接龙戴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9-25 22: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