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翰墨清吟常务管理
精华19
注册时间2018-10-29
威望3018
金钱11456
贡献6720
常务管理
沧浪诗人翰墨清吟常务管理
  
威望- 3018 点
贡献- 6720 次
金钱- 11456 枚
|
本帖最后由 五味瓶 于 2025-8-23 19:29 编辑
所谓“论坛”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在线交流平台,能够吸引真正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交流探讨,开放给客户交流的平台,对于初识网络的新人来讲,BBS - 就是用于在网络上交流的地方,可以发表一个主题,让大家一起来探讨,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大家一起来解决等,是一个人与人语言文化共享的平台,具有实时性、互动性。绝对不是以此发泄私欲,人身攻击的地方。
当前文学批评存在“批评失焦”现象,主要表现为理论堆砌、言辞犀利、话语混乱与批评主体性削弱等问题。丧失文学批评的边界与风度。未读懂诗人以物象传递的孤清心境。就术语滥用"佶屈聱牙""不伦不类"等定性缺乏文本分析支撑。
批评应以客观实际,文学知识,并应遵循"三明治法则":肯定创意;指出问题;提供修改范例。
健康批评的范式应如《沧浪诗话》般"辨体为先",先确认作品是否恪守《格律》。可借鉴钱钟书《谈艺录》的考据精神,指出"凝脂"在《诗经》中确指露水;现代解释:凝脂是汉语中形容皮肤或器物质地细腻光洁的修辞用语。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卫风·硕人》“肤如凝脂”,以凝固油脂比喻美人肌肤的白皙柔滑。南朝《世说新语·容止》用“面如凝脂”描写人物容貌,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则以“温泉水滑洗凝脂”强化其文学意象。“光”既是亮光也是虚光 又是光滑,光景等。
当效法叶嘉莹"弱德之美"理论,探讨诗中隐逸主题的现代表达。真正的批评如“庖丁解牛”,需"以无厚入有间"。“老农”的评论恰似钝刀斫骨,既未触及诗艺本质,更损及论坛"君子和而不同"的交流传统。
关于"读者"的界定 诗友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建设性:
普及层:如《静夜思》的直白美,满足"童子解吟"的传播需求;
鉴赏层:李商隐《无题》的隐喻美,需要读者具备"诗家语"解码能力;
研究层:韩愈《南山诗》的险怪体,属于专业领域的学术对话这三者恰如严羽《沧浪诗话》所言"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不同层级的作品各有其存在价值。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出自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此论强调诗歌创作需特殊艺术才能与审美趣味,与学识积累和逻辑说理无关:
坚决反对并鄙视从韵部里把一堆不押韵的文字摆到一起堆砌,自己都读不成句,更不懂其音节韵律,只是看在不在一个韵部,岂不知古人怎么发音!和用律。
读不懂就胡乱喷粪。如:【“窗弦”一词造词怪异,令人费解,】殊不知古代窗户的构造和名称以及各地方的叫法就信口开河,胡说八道。
故此科普一下古代窗户的构造及名称:门、窗的边框,两边竖立的叫框,既,门框;窗框;上下横木叫弦,既上弦和下弦,既,门弦,窗弦;中间的大横木既和边框一样宽的叫中弦,有的地方叫梁或档;中间小的横竖格栅叫棂,既窗棂。也有地方把横的交档,竖的叫棂,故有 棂、档之说。
提醒某些“评论者”注意,写评论首先要读懂作品,不懂问问不丢人;查查资料不费心,不懂装懂才是无知表现。恶意灌水更是不道德的表现。
利用语言攻击性词语,什么生硬、突兀。造词"劣作",关门修炼、"不堪卒读"等用语违反《文心雕龙》"论人必于其伦"的批评原则,其用意拙劣不堪。实乃“李楠枫”之流,不值答辩。不予理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