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回复: 0

我读《反者道之动》

[复制链接]

359

主题

8995

帖子

3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424
贡献
9703
金钱
12643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反者道之动》这篇文章可能不太好理解,加之又没有具体诗例说明,这样就越发突显了理论本身抽象的弊端,接下来将就文章中的艺术是对身体的反动、艺术是对时空的反动、艺术是对死亡的反动、艺术是对肉身飘逝的反动这四个问题举些具体的古典诗例以便更直观地理解反者道之动在诗词中的应用。

      首先是艺术是对身体的反动,这个反动可不是什么【通常用来形容对社会主义制度或者革命进程表示抵触、反对或阻碍的活动、行为以及思想观念】政治意义上的反动哦,望文生义地说即是反向而动,”意思为事物发展到了极限就要走向反面是道的运动规律,道以其柔弱去发挥作用‘’。所谓艺术是对身体的反动指的是对身体自身感受的反向而动,并把它转化为艺术的表达,大致上可分为生理上的苦痛转化、知觉上的感官重构及时空超越的存在意义。

      一是生理上的苦痛转化,譬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杜鹃啼血这个典故便在古典诗词中被大量地应用,这即是把生理上的苦痛转化为艺术的表现,如李商隐的《锦瑟》、晏几道的《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白居易的《琵琶行》、贺铸的《子夜歌·三更月》等等,这些都是诗人把生理上的疼痛、欲望等原始感受进行的审美提纯和审美升华,又譬如秦观《踏莎行》中的"可堪孤馆闭春寒"用空间封闭感去暗示肉体的禁锢。

       二是知觉上的感官重构,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很能说明知觉上的感官重构,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移觉,声音不象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哪么好描写和形容,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一系列的具体意象把听觉转移到了其它的感官中,如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的破碎和凤凰的鸣叫去形容李凭所弹奏的箜篌引之美妙,又如用老鱼跳波瘦蛟舞的视觉形象去形容箜篌引的琴音,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本质上是突破感官界限。


       三是时空上的变形和超越,譬如毛泽东的词《念奴娇·鸟儿问答》中用鲲鹏的意象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又譬如李后主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其中的"一江春水"之愁绪也是以无限空间碾压有限身体空间。

      其次说说艺术是对时空的反动,譬如杜牧《怀吴中冯秀才》的时空交感手法,又如李商隐《夜雨寄北》‌的通过意象暴力突破时空限制,又又如杜甫的《绝句》中的“窗含千秋雪”‌则是以空间框限碾压时间长度,以上的诗例都是带有叛逆色彩的时空操作。

      第三说说艺术是对死亡的反动,这里说的死亡指的是人的肉身飘逝,所谓‘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亦何所道,寄托同山阿’,人固有一死,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也早就看淡了肉身的飘逝,认为一个人在死亡之后总是要给世上和后人留下点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才不枉来这人世走了一遭,于是儒家文化中最精譬的“三不朽”便成了文人士大夫们的精神追求,所谓“三不朽”是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体现在古典诗词文化中姑可用形骸湮灭 vs 丹青长存‌、骨肉成尘 vs 文字不灭‌、瞬逝肉身vs 永恒艺术‌三个方面来体现
      1,形骸湮灭 vs 丹青长存‌譬如李贺《秋来》‌中的"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是将肉体‌化为"恨血"渗入泥土,‌艺术‌却借鬼唱穿越千年。又如唐寅《伯虎自赞》‌中的"我问你是谁?你原来是我。我本不认你,你却要认我。噫!我少不得你,你却少得我。你我百年后,有你不曾有我"是通过艺术产物的画像与肉体对话,直言"画像永存而形骸必朽"。
      2,骨肉成尘 vs 文字不灭‌:譬如陆龟蒙《和袭美悼鹤》‌中的"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纵使被雷烧折臂,肯教无病死呻吟"是通过以鹤骨被焚喻肉身的毁灭,反衬"立身"精神通过诗文传承。‌又譬如袁枚《苔》‌中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是通过微小生命的肉体之绽放,并通过诗歌获得与牡丹的永恒象征同等的美学价值。
      3,瞬逝肉身vs 永恒艺术‌譬如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中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通过直言艺术的诗画之评判标准超越"形似"(肉体存在形式),达到"天工"永恒境界。

      第四说说艺术是对肉身飘逝的反动:譬如李贺《苏小小墓》这首鬼诗的特殊性在于苏小小肉身早已消亡,但李贺通过艺术重构了她的鬼魂形象。这和之前讨论的立德立功立言不同,属于更纯粹的审美创造对抗死亡,《苏小小墓》反映了李贺与苏小小的身世共鸣,他将个人命运投射到亡灵身上,使艺术成为跨越生死的桥梁,尤其是结尾中"西陵下,风吹雨"通过风雨中的鬼魂存在的描写却实为艺术上的存在之写照,传说中的墓内歌吹之声,正好说明艺术战胜了肉身消亡。

        最后,仍借用《反者道之动》这篇文论中结作结吧其实,要将反者道之动推行到底的话,那么,“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写作亦是一种变相的自杀,而日复一日的思考活动正是在生命长河中自我切割的方式。我想起来尼采的一句话:最好是不出生,如果不能不出生就早死。不能早死,就热爱艺术吧!聊备一格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12 11: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