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精华2
注册时间2021-7-1
威望1424
金钱12648
贡献9708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威望- 1424 点
贡献- 9708 次
金钱- 12648 枚
|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5-8-5 09:56 编辑
《艺术大于自我》中说:艺术在乎的是独创性、心灵性,不在乎他人的意见。真正的艺术大于自我。我这个“自我”是指自我的名誉、地位、利益等等。如果总有一个小我在,艺术就成了蝇营狗苟的算计,肉身太过沉重,也就没有了自由的飞翔。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诗人的创作状态概括为“迷狂”——真正地沉入艺术,抛弃我执。
人们之所以写作和阅读古典诗词并不是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而是出于内在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要,它能让人从功利世界中跳出,打破自我与自然的疏离,达到物我无分、天人合一的境界。譬如读李白诗句‘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能获得心灵上的一分安宁、清静,读杜甫的诗句"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似乎自己也在面对流水时收起争胜心思、观云时萌发闲雅襟怀的状态,心灵上获得了"淡然物外、悠游观化"的恬澹气度,象此等看花我就花,观水水即是我的物我相融的超然境界,这便是作者的物我一体的人生体验形诸于文字而又成为超越文字、超越自我的大于我之艺术。
古典诗词常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譬如读于谦的《石灰吟》能感觉自己也是从深山中走出来,历经滚滚红尘和时间的熔炼,再经一波波浊流或清水的溶化,最后化成了一堆清白石灰的人生历程,这种体验很奇妙,我们赤条条来,滚滚红尘和时间的熔炼也许会把我们变成一粒渣渣毫无用处而被尘世所抛弃,也许能变成于世所有用的一块石灰,再在浊流或清水里历经好一番痛苦的挣扎,而后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渣自成渣,灰自成灰,惟留这清清白白还能被人们所记取,石灰就是我,我就是石灰,这就体现了艺术是如何地将个人主观情感融入了普遍的客观物象中,使个人情感升华为普遍的人生体验,从而超越狭隘自我的艺术大于自我。
又譬如我们读‘’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也会竟有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超然物外之感,再又譬如读‘银浦流云学水声’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李贺展开了非常奇妙的想象,又又如读到‘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时也会不由主地把我们自己想象成了豪情万丈的战士保家卫国、开疆拓土,这样的古典诗词之例很多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既穿越了地理空间又穿越了时间空间,还同时穿越了情感空间,诗中的心灵完全融入了自己的心灵,这也作者的既是自我的又超越了自我的艺术魅力。通过艺术手法达到普遍的审美高度,这体现了古典诗词既能帮助读者满足审美需求,从现实功利中解放出来,实现心灵的安顿与自由,又实现了作者心灵深处的体验与宣泄的情志需求,这些也都是艺术大于自我的体现。
快餐文化时代,不多说了,总之,我们在优秀的中华古典诗词里所能感悟的是优秀的诗人并不在名誉、地位、利益等等中蝇营苟苟地算计,毕竟肉身太过于沉重,承载不了心灵的自由的飞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