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飞雪飘逸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0

主题

49

帖子

49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69
贡献
118
金钱
187
发表于 2025-7-21 09: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论坛作业
画梅36-清秋
解析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期待大家的佳作哦!

一、注释:
1、重别:再次分别。
2、梦得:刘禹锡的字,中唐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柳宗元挚友。
3、岐路:岔路,喻人生道路的分歧。古代有"杨朱泣岐"典故,见《淮南子·说林训》。
4、归田:辞官回乡。典出张衡《归田赋》,代表古代文人的隐逸理想。
5、邻舍翁:用陶渊明《移居》"邻曲时时来"意境,表现质朴的田园友谊。

二、译文:
二十年来我们事事相同,今日却在岔路各奔西东。如果承蒙皇恩允许我们归隐田园的话,那我晚年定要做你的邻家老翁。
三、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春,柳宗元与刘禹锡在衡阳经历人生最后一次离别。此时距他们贞元九年(793年)同榜进士已二十二年,期间共同参与永贞革新(805年),又同遭贬谪。本次短暂召回长安后,因刘禹锡《玄都观看花诗》触怒权贵,二人再被贬:柳宗元任柳州刺史(今广西柳州),刘禹锡改贬连州刺史(今广东连州)。政治理想的破灭与人生境遇的同步性,使这次分别具有特殊悲剧色彩。四年后(819年),柳宗元卒于柳州任所,此诗成为二人友谊的绝唱。
四、解析
起句“二十年来万事同”,以回首过去20年来两人的境遇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为全诗奠定了两人友谊的感情基础。
     承句“今朝岐路忽西东”,如今两人要在岔路口分别各奔东西,以一个“忽”字生动地表达分别是如此突然。从昔日同经风风雨雨,到而今各自天涯,其中的不舍与无奈跃然纸上。
转合句“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无奈之余,生发了畅想,如果皇上开恩允许我等卸甲归田,那我们晚年可以做邻居。此处采用假设条件流水对,以皇恩若许为条件,那我们当然会如何如何。末句回扣主题“重别梦得”表达自己对两人友谊的梦想。
五、典故运用
    柳宗元在《重别梦得》中化用典无痕,达到"用事不使人觉"的境界。
1、"万事同"暗合《后汉书》中范冉与王奂"行事同,进退均"的典故,暗示两人如古代贤士般的深厚友谊。
2、"岐路"令人联想到《列子》中杨朱见岐路而泣的典故,暗喻人生道路选择的困惑与感伤。
3、"邻舍翁"的意象,它既源自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田园传统,又暗含《诗经·小雅》"洽比其邻"的深意。柳宗元将经典语汇转化为生活化的表达,使典故与现实交融无间。这种用典方式,既展现了诗人的学养,又避免了掉书袋的弊病,实现了"以故为新"的艺术效果。
    这首短短28字的七绝,浓缩了中唐政治史、文学史的重要命题。在平易语言下,既有个体生命的悲欢,又有时代风云的投影;既是私人情感的倾诉,又是公共记忆的建构。这种多重意蕴的交织,正是古典诗歌"言近旨远"艺术魅力的完美体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269

帖子

2644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绝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62
贡献
399
金钱
1652
发表于 2025-7-22 05: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
画梅43-金珠一枚




解析作业:
重别梦得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解析:
  这首诗当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三月。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在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同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阳分路。二人无限感慨,相互赠诗惜别。柳宗元共作诗三首赠刘禹锡,这是第二首,故题名《重别梦得》。刘禹锡亦有《答重别》诗。


  这首诗写临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个愁字,而在表面的平静中蕴蓄着深沉的激愤和无穷的感慨。“二十年来万事同”,七个字概括了他与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人世沧桑。二十多年来,他们在永贞改革的政治舞台上“谋议唱和”、力革时弊,后来风云变幻,二人同时遭难,远谪边地;去国十年以后,二人又一同被召回京,却又再贬远荒。共同的政治理想把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造成了这一对挚友“二十年来万事同”的坎坷遭遇。然而使诗人慨叹不已的不仅是他们个人出处的相同,还有这二十年来朝廷各种弊政的复旧,刘禹锡深深理解柳宗元的这种悲哀,所以在答诗中抒发了同样的感慨:“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他们早年的政治革新白白付之东流,今朝临岐执手,倏忽之间又将各自东西,抚今追昔,往事不堪回首。“今朝”二字写出了诗人对最后一刻相聚的留恋,“忽”字又点出诗人对光阴飞逝、转瞬别离的惊心。“西东”非一般言别套语,而是指一去广东连县,一去广西柳州,用得正切实事。


  由于是再度遭贬,诗人似乎已经预感到这次分别很难再有重逢的机会,便强忍悲痛,掩藏了这种隐约的不祥预感,而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如果有一天皇帝开恩,准许他们归田隐居,那么他们一定要卜舍为邻,白发相守,度过晚年。这两句粗看语意平淡,似与一般歌咏归隐的诗歌相同,但只要再看看《三赠刘员外》中,诗人又一次问刘禹锡:“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就可以明白诗人与刘禹锡相约归田为邻的愿望中深蕴着难舍难分的别愁离恨和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身处罻罗之中而向往遗世耦耕,是封建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碰壁以后唯一的全身远祸之道和消极抗议的办法。因此这“皇恩”二字便自然流露了某种讥刺的意味。“若许”二字却说明目前连归田亦不可得,然而诗人偏偏以这样的梦想来安慰分路的离愁,唯其如此,诗人那信誓旦旦的语气也就更显得凄楚动人。


  这首诗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见。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苏东坡赞柳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这也正是这首小诗的主要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6

帖子

2192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35
贡献
531
金钱
895
发表于 2025-7-22 12: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析作业
画梅41-兰若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期待大家的佳作哦!
解析:
写作背景:元和九年(814),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阳分路。面对古道风烟,茫茫前程,二人无限感慨,相互赠诗惜别。《重别梦得》是柳宗元赠给刘禹锡三首诗中的一首。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首句,二人在贞元九年(793)同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迄今已度过了二十二个春秋。万事同,是指由于永贞改革,一起致力于永贞改革,又一起几度被贬。两人宦海沉浮,经历大概相似。共同的政治理想,让他们命运相连,相知相惜。这首诗是第二次被贬,两人同到被贬之地赴任。在歧路分别时的赠别诗。今天我们在歧路分别,又要各奔西东了。“西东”非一般言别套语,而是指一去广东连县,一去广西柳州,用得实事。
诗人已经预感到今日一别,再无相见之日。为了安慰朋友,所以才有了后边的三四句。但也只能是假设而已。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三四两句的意思是,如果皇恩浩荡,允许我们归田隐居,安度晚年,那我们一定要比邻而居,相知相伴。表达了两人难舍难分,彼此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求而不得的遗憾和无奈。
本首诗,前两句平铺直述,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经历建立的感情。不言情而情在其中,今天就要分别了,分别肯定是悲伤的,不言悲而悲在其中。三四句用流水句。表达了二人的美好愿望和深厚情谊。不言情,字字含情。整首诗都在表达两人的深情厚谊,却不着一个情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6

帖子

2192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35
贡献
531
金钱
895
发表于 2025-7-22 12: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三讲解析作业
画梅-思无邪

重别梦得  柳宗元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解析:诗题是重别,应该是再一次和刘禹锡离别。二人一起经过永贞革新,被贬出朝廷。被召回,之后又一次被贬。此时回顾二人二十年来一同经历的宦海沉浮,世事沧桑,今朝面对别离柳宗元禁不住感叹,内心有难过,有郁闷,有不舍。多希望能与老友常相见,还得把希望寄托在皇恩上,所以转句就说若皇上能允许我俩解甲归田,归乡养老,晚年我俩就做邻居吧,一对老翁,每日诗酒话桑麻岂不美哉!
这首诗用三个表示时间的词“二十年来”、“今朝”、“晚岁”,即回顾过去,关照当下,展望未来,虽然分别之际各种有不可预知的未来,但仍然心怀美好的期许,令彼此略有安慰和期待,可见柳宗元是坚强和乐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6

帖子

2192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35
贡献
531
金钱
895
发表于 2025-7-22 12: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

画梅37-明月月

《重别梦得》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刘禹锡(字梦得)之间深厚的友情和对未来的期许。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背景介绍
    柳宗元与刘禹锡同为中唐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二人政治立场相近,一同参与了“永贞革新”,失败后均遭贬谪。这首诗写于他们再次分别之时,充满了对往事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2. 诗句解析
    “二十年来万事同”:开篇即点明二人二十年来共同经历的政治起伏和人生坎坷,友情深厚,命运相似。
    “今朝岐路忽西东”:今日却突然在岔路口分别,各奔东西。“忽”字突出了分别的突然和无奈。
    “皇恩若许归田去”:如果将来皇帝开恩,允许他们辞官归田。这句暗含对朝廷的期待,也透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晚岁当为邻舍翁”:晚年时一定要做邻居,共度余生。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平淡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3. 情感表达
    友情深厚:通过“万事同”和“邻舍翁”的描写,展现了二人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情谊。
    对未来的期许:尽管眼下被迫分离,但诗人仍希望未来能一同归隐,过上平静的生活。
    政治隐喻:“皇恩若许”暗含对朝廷的复杂态度,既有期待,也有无奈。

4. 艺术特色
    语言朴实: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用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过去的同甘共苦与今日的突然分别形成对比,后两句写未来的愿望,虚实相生。
    含蓄深沉:诗中隐含了对政治生涯的感慨,但表达委婉,耐人寻味。

5. 总结
   《重别梦得》是一首充满真挚情感的送别诗,展现了柳宗元与刘禹锡之间深厚的友情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尽管现实残酷,但诗人仍以乐观的态度期待重逢,语言朴实却感人至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9

帖子

10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1
贡献
270
金钱
417
发表于 2025-7-22 15: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画梅06清风明月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期待大家的佳作

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815)三月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在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同时进士极第。踏上仕途,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卅朗卅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捗赴任至衡阳分路,面对古道风烟,茫茫前程,二人无限感概,相互赠诗惜别,柳宗元共作诗三首赠刘禹锡,这是第二首,刘禹锡也有《答重别》诗。
二十年来万事同,
作者和刘禹锡二十年里共同经历了宦海浮沉及人世沧桑。
今朝歧路各西东
今朝分别一个向西一个向东。突出了对彼此聚后离别的留恋及无奈。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三四句假设流水句,如果皇上开恩让我解甲归田的话,晚年还希望与您做邻居。
全诗由首联的忆昔思今,再到次联对未来期盼,衔接紧密,脉络清晰。虽语言简洁,但情感真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主题

1917

帖子

2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书院律诗兼曲二、赋二期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64
贡献
2505
金钱
19841
发表于 2025-7-22 20: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画梅-醉舞可乐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解析

一、创作背景
柳宗元和刘禹锡是中唐时期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在政治上都积极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力图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打击宦官和藩镇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然而,革新运动仅持续了一百多天就宣告失败,柳宗元和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元和十年(815 年),二人被召回长安,但不久又因写诗得罪权贵,再次被贬。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刘禹锡被贬为播州刺史。因播州偏远,刘禹锡尚有老母在堂,柳宗元主动请求与刘禹锡对调,后经裴度说情,刘禹锡改贬连州。在分别之际,柳宗元写下了这首《重别梦得》。

二、句式分析
(一)对仗工整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运用了对仗的手法。二十年来,与,今朝”在时间上形成鲜明对比,万事同,和,忽西东,又在内容上相互映衬。这种对仗不仅使诗句在形式上整齐美观,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突出了二人过去经历的相似以及如今分别的突然。

(二)平实自然
整首诗的句式较为平实,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如,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以直白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愿望,这种平实的句式更能体现出诗人情感的真挚,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渴望。

三、上下关联
(一)首联与颔联
首联“二十年来万事同”回顾了过去二十年间两人相同的政治遭遇和人生经历,为下文的分别做了铺垫。颔联“今朝岐路忽西东”则笔锋一转,由过去的相同经历过渡到眼前的分别,忽,字强调了分别的突然性,给人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感伤。

(二)颈联与尾联
颈联“皇恩若许归田去”提出了一个假设,表达了诗人对摆脱仕途羁绊、回归田园生活的向往。尾联“晚岁当为邻舍翁”则承接颈联的假设,描绘了一幅晚年相邻而居、安享田园生活的美好画面,与前面的分别之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凸显出诗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渴望。

四、主题立意
(一)友情深厚
诗中处处体现了柳宗元和刘禹锡之间深厚的友情。二十年来的,万事同,表明他们不仅在政治上志同道合,在生活中也同甘共苦。面对此次分别,诗人内心充满了不舍,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与好友相邻而居,继续相伴,这种真挚的友情是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二)政治失意
诗人在诗中也流露出了对政治失意的无奈和感慨。二十年来,他们积极投身政治改革,却屡遭贬谪,如今又要分别前往偏远之地。皇恩若许归田去,一句,既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也反映出诗人对政治前途的失望,希望能够远离官场的纷争。

(三)向往田园
诗歌最后描绘了晚年归田为邻的美好愿景,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在经历了多年的政治挫折后,诗人渴望能够过上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与好友相伴,远离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勾心斗角。

五、典故应用
这首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应用。诗人以直白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这种朴实无华的表达方式更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总之,重别梦得,是一首情感真挚、内涵丰富的送别诗,通过对过去经历的回顾、眼前分别的感慨以及未来生活的憧憬,展现了诗人与好友之间深厚的友情、政治失意的无奈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5

帖子

21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28
贡献
53
金钱
81
发表于 2025-7-23 21: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高山流水解析:
一.写作背景:
二十年沉浮与再度贬谪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需从柳宗元与刘禹锡的政治生涯说起:
早年同仕:柳宗元与刘禹锡于贞元九年(793年)同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共同参与王叔文集团领导的"永贞革新",在短短数月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
- 改革失败:然而"风云变幻",革新很快失败,二人同时被贬为远州司马(柳宗元贬永州,刘禹锡贬朗州),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贬谪生涯。
- 短暂回京:元和九年(814年),两人一度被召回京城,似乎看到了政治转机,但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命为更偏远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
- 衡阳分路:赴任途中行至衡阳,两人不得不分道扬镳——柳宗元向西赴广西柳州,刘禹锡向东赴广东连州,此即诗中"忽西东"的具体指向。

这次分离对柳宗元而言格外沉重,因为他已预感到这可能是永诀(四年后柳宗元果然卒于柳州任上,年仅47岁)。在衡阳分别时,柳宗元共写下三首赠诗,此为其二,故称"重别"。
二.文中用典:
1"岐路"典故:源自《列子·说符》杨朱邻人亡羊的故事,杨子因"多岐路"而叹"大道以多岐亡羊"。柳宗元借此暗示:政治道路的纷歧使人生迷失,改革理想如亡羊不可复得。这一典故与诗人再度遭贬的处境高度契合。
2. "皇恩"语汇:表面沿用《文选·张衡〈西京赋〉》"皇恩溥,洪德施"的颂圣传统,实则暗含讽刺。结合上下文,"若许"二字揭示皇恩的不可企及,暴露皇权的专横。
3. "归田"意象:化用晋鲁褒《钱神论》"官无中人,不如归田"的谚语,表达仕途险恶、欲退不能的困境。这一意象在贬谪文学中常见,但柳宗元赋予其更迫切的现实感。
4. "邻舍翁":看似口语化的表述,实则暗含《后汉书·陈忠传》"邻舍比里,共相压迮"的典故,隐约透露对政治压迫的恐惧与逃避愿望。
三.逐句分析
二十年来万事同”,七个字概括了他与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人世沧桑。。
今朝岐路忽西东。今朝临岐执手,倏忽之间又将各自东西,抚今追昔,往事不堪回首。“今朝”二字写出了诗人对最后一刻相聚的留恋,“忽”字又点出诗人对光阴飞逝、转瞬别离的惊心。“西东”非一般言别套语,而是指一去广东连县,一去广西柳州,用得正切实事。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由于是再度遭贬,诗人似乎已经预感到这次分别很难再有重逢的机会,便强忍悲痛,掩藏了这种隐约的不祥预感,而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如果有一天皇帝开恩,准许他们归田隐居,那么他们一定要卜舍为邻,白发相守,度过晚年。
四、写作特点
这首诗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见。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苏东坡赞柳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这也正是这首小诗的主要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0

帖子

35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21
贡献
841
金钱
1395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  七绝第二十三讲作业
   解析柳宗元《重别梦得》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译文:
二十年来我们事事相同,
今日却在岔路各奔西东。
若蒙皇恩允许归隐田园,
晚年定要做你的邻家老翁。

注释:
梦得:刘禹锡的字,中唐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柳宗元挚友。
岐路:岔路,喻人生道路的分歧。古代有"杨朱泣岐"典故,见《淮南子·说林训》。
归田:辞官回乡。典出张衡《归田赋》,代表古代文人的隐逸理想。
邻舍翁:用陶渊明《移居》"邻曲时时来"意境,表现质朴的田园友谊。

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春,柳宗元与刘禹锡在衡阳经历人生最后一次离别。此时距他们贞元九年(793年)同榜进士已二十二年,期间共同参与永贞革新(805年),又同遭贬谪。本次短暂召回长安后,因刘禹锡《玄都观看花诗》触怒权贵,二人再贬:柳宗元任柳州刺史(今广西柳州),刘禹锡改贬连州刺史(今广东连州)。政治理想的破灭与人生境遇的同步性,使这次分别具有特殊悲剧色彩。四年后(819年),柳宗元卒于柳州任所,此诗成为二人友谊的绝唱。

解析
  在唐代诗歌的璀璨星河中,柳宗元的《重别梦得》以其深沉的情感与精炼的表达,成为七绝中的一颗明珠。这首短短二十八字的小诗,承载着诗人与刘禹锡(字梦得)之间深厚的情谊,更凝聚了柳宗元在政治逆境中的精神坚守。本文将从句式结构、上下关联、主题立意及典故运用四个维度,解析这首诗歌的艺术成就与思想深度。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一、句式结构的匠心独运
  《重别梦得》采用七言绝句的标准形式,四句二十八字,却展现出柳宗元对句式结构的高度掌控力。首句"二十年来万事同"以时间跨度开篇,"二十年"三字奠定了全诗的历史厚重感。平仄上,此句遵循"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律,音调平稳而深沉。第二句"今朝岐路忽西东"中,"忽"字作为句眼,既符合"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平仄要求,又生动传达了离别之突然。
后两句采用假设句式,"若许"与"当为"形成逻辑关联,使诗意自然流转。尤其末句"晚岁当为邻舍翁",以平实的口语化表达收束全诗,在工整的"仄仄平平仄仄平"格律中注入生活气息。这种严谨中见自然的句式处理,体现了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的艺术追求。

二、上下关联的意脉流转
  《重别梦得》四句之间呈现出"起承转合"的完美结构。首句追忆过去,是"起";次句回到当下离别,是"承";第三句假设未来可能,是"转";末句描绘理想图景,是"合"。这种结构使短小的绝句具有了叙事的时间纵深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时空的巧妙转换。从"二十年来"的历史维度,到"今朝岐路"的现实节点,再到"晚岁"的未来想象,柳宗元在方寸之间构建了广阔的时空场域。而连接这三个时间节点的,正是他与刘禹锡"万事同"的生命轨迹——共同应试及第,共同参与革新,共同遭遇贬谪。这种上下关联使诗歌虽言离别却超越离别,成为两人命运共同体的诗意见证。

三、主题立意的多层意蕴
  从表面看,《重别梦得》是一首送别诗,但其深层立意却远不止于此。在"永贞革新"失败后的政治寒冬中,这首诗成为柳宗元精神世界的缩影。首句"万事同"三字,既指两人相似的仕途经历,更暗含他们共同的政治理想与价值追求。当这种"同"遭遇"岐路"的分离时,产生的不是简单的离愁,而是理想受挫后的深沉感慨。
  后两句看似表达归隐之愿,实则暗含复杂心绪。"皇恩若许"四字,表面恭敬,细读却有一丝反讽——将个人命运完全系于皇权的无奈跃然纸上。而"邻舍翁"的田园想象,在恬淡中透露出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遗憾。这种"欲说还休"的表达方式,使诗歌主题呈现出"表面归隐,内心不屈"的双重性,体现了柳宗元在政治逆境中的精神坚守。

四、典故运用的无痕妙化
   柳宗元在《重别梦得》中化用典故自然无痕,达到"用事不使人觉"的境界。"万事同"暗合《后汉书》中范冉与王奂"行事同,进退均"的典故,暗示两人如古代贤士般的深厚友谊。"岐路"一词令人联想到《列子》中杨朱见岐路而泣的典故,暗喻人生道路选择的困惑与感伤。
最精妙的是"邻舍翁"的意象构建。它既源自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田园传统,又暗含《诗经·小雅》"洽比其邻"的深意。柳宗元将经典语汇转化为生活化的表达,使典故与现实交融无间。这种用典方式,既展现了诗人的学养,又避免了掉书袋的弊病,实现了"以故为新"的艺术效果。

五、精神困境中的诗性超越
   在《重别梦得》的解析中,我们最终触摸到的是柳宗元面对人生困境时的精神姿态。这首诗写于元和十年(815年),正值"二王八司马"事件后,柳宗元被贬柳州之际。在这样的生命低谷中,诗歌成为他精神的避难所。
  诗中"万事同"与"忽西东"的强烈对比,揭示了命运的无常;而"归田去"与"邻舍翁"的想象,则展现了对常态生活的渴望。这种从政治理想转向生活理想的表述,不是简单的退却,而是一种诗性的超越——在承认现实局限的同时,通过诗歌建构起一个精神上的自由空间。正如他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所言:"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诗歌成为他超越时代局限的精神载体。
   《重别梦得》的艺术魅力,正在于它将个人际遇升华为普遍的人类情感。今天读来,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共鸣——关于友谊的珍贵,关于理想的坚守,以及在逆境中寻找精神出路的永恒命题。这或许就是伟大诗歌的共同特质:它源于特定历史时刻,却指向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追求。 在这首短诗中,个人与时代、理想与现实、离别与坚守等多重张力得到完美平衡,展现出中国古典诗歌"言近旨远"的审美特质。《重别梦得》之所以历经千年仍动人心魄,正因为它不仅是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告别,更是一位伟大灵魂在困境中的精神自白。
  这首短短28字的七绝,浓缩了中唐政治史、文学史的重要命题。在平易语言下,既有个体生命的悲欢,又有时代风云的投影;既是私人情感的倾诉,又是公共记忆的建构。这种多重意蕴的交织,正是古典诗歌"言近旨远"艺术魅力的完美体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4 04: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