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书院律诗兼曲二、赋二期常务管理
精华0
注册时间2022-5-5
威望964
金钱19841
贡献2505
常务管理
沧浪书院律诗兼曲二、赋二期常务管理
  
威望- 964 点
贡献- 2505 次
金钱- 19841 枚
|
发表于 2025-7-22 20: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画梅-醉舞可乐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解析
一、创作背景
柳宗元和刘禹锡是中唐时期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在政治上都积极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力图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打击宦官和藩镇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然而,革新运动仅持续了一百多天就宣告失败,柳宗元和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元和十年(815 年),二人被召回长安,但不久又因写诗得罪权贵,再次被贬。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刘禹锡被贬为播州刺史。因播州偏远,刘禹锡尚有老母在堂,柳宗元主动请求与刘禹锡对调,后经裴度说情,刘禹锡改贬连州。在分别之际,柳宗元写下了这首《重别梦得》。
二、句式分析
(一)对仗工整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运用了对仗的手法。二十年来,与,今朝”在时间上形成鲜明对比,万事同,和,忽西东,又在内容上相互映衬。这种对仗不仅使诗句在形式上整齐美观,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突出了二人过去经历的相似以及如今分别的突然。
(二)平实自然
整首诗的句式较为平实,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如,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以直白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愿望,这种平实的句式更能体现出诗人情感的真挚,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渴望。
三、上下关联
(一)首联与颔联
首联“二十年来万事同”回顾了过去二十年间两人相同的政治遭遇和人生经历,为下文的分别做了铺垫。颔联“今朝岐路忽西东”则笔锋一转,由过去的相同经历过渡到眼前的分别,忽,字强调了分别的突然性,给人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感伤。
(二)颈联与尾联
颈联“皇恩若许归田去”提出了一个假设,表达了诗人对摆脱仕途羁绊、回归田园生活的向往。尾联“晚岁当为邻舍翁”则承接颈联的假设,描绘了一幅晚年相邻而居、安享田园生活的美好画面,与前面的分别之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凸显出诗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渴望。
四、主题立意
(一)友情深厚
诗中处处体现了柳宗元和刘禹锡之间深厚的友情。二十年来的,万事同,表明他们不仅在政治上志同道合,在生活中也同甘共苦。面对此次分别,诗人内心充满了不舍,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与好友相邻而居,继续相伴,这种真挚的友情是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二)政治失意
诗人在诗中也流露出了对政治失意的无奈和感慨。二十年来,他们积极投身政治改革,却屡遭贬谪,如今又要分别前往偏远之地。皇恩若许归田去,一句,既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也反映出诗人对政治前途的失望,希望能够远离官场的纷争。
(三)向往田园
诗歌最后描绘了晚年归田为邻的美好愿景,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在经历了多年的政治挫折后,诗人渴望能够过上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与好友相伴,远离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勾心斗角。
五、典故应用
这首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应用。诗人以直白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这种朴实无华的表达方式更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总之,重别梦得,是一首情感真挚、内涵丰富的送别诗,通过对过去经历的回顾、眼前分别的感慨以及未来生活的憧憬,展现了诗人与好友之间深厚的友情、政治失意的无奈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