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3|回复: 27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竹郎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1421

主题

399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菜根谭文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07
贡献
3564
金钱
7463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5-3-25 15: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静茹 于 2025-3-25 21:39 编辑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不要任何编辑,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要求素雅统一。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要求一人一楼,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竹郎组论坛作业贴

好了,今天关于七绝写作里的虚实相关问题,就说这么多。请大家一定注意今天的要点。下面布置一下作业:熟读讲义,认真理解所讲的七绝中的虚实概念,并注意在自己的解析作业,和自己的作品中学会应用。今天的解析作业如下: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规则:用自己的语言去写,别去抄网上的解析;更不要用人工智能。
作业截止时间,2025.03月31日晚上八点。

0

主题

345

帖子

2319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词三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56
贡献
601
金钱
861
发表于 2025-3-25 22: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作业

今天的解析作业如下: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规则:用自己的语言去写,别去抄网上的解析;更不要用人工智能。


竹郎组长-炳坤

《漫成一绝》是杜甫的一首佳作,描绘出一幅清幽而富有生机的江上夜景图,意境独特,耐人寻味。

从诗的意境来看,此诗营造出一种动静结合、清幽静谧又不乏灵动生气的氛围。首句“江月去人只数尺”,生动地展现出江面上月影与诗人距离之近,仿佛触手可及,给人以亲切之感,同时也奠定了画面静谧的基调。“风灯照夜欲三更”,点明时间已近三更,风灯在夜中摇曳,微弱的灯光映照江面,增添了夜晚的朦胧与深邃。“沙头宿鹭联拳静”,描绘沙滩上鹭鸶蜷缩着身子静静栖息,进一步强化了静谧的氛围。而末句“船尾跳鱼拨剌鸣”,突然传来鱼跃出水面的声响,打破了这份宁静,动静之间,使整个画面鲜活起来,宛如一幅有声的画卷,让人如临其境。

布局特点上,诗人巧妙地安排画面元素。从空间上,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先写眼前贴近人的江月,再写远处照亮夜晚的风灯,接着目光投向沙滩上的宿鹭,最后又回到船尾跳动的鱼,层次分明。从时间上,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从夜晚逐渐临近三更。整首诗结构紧凑,布局精巧,各元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江上夜景。

修辞手法方面,诗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和对偶手法。“宿鹭联拳静”,将鹭鸶赋予了人的姿态,仿佛人蜷缩着安静入睡,使鹭鸶的形象更加生动可感,增添了画面的情趣。

对偶手法:“沙头宿鹭联拳静”与“船尾跳鱼拨剌鸣”,“沙头”对“船尾”,“宿鹭”对“跳鱼”,“联拳静”对“拨剌鸣”,对仗工整,不仅使诗句在形式上整齐美观,而且在意义上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虚实处理上,诗歌以实写为主,生动描绘了眼前所见的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实景,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真实感。但在这些实景的描绘中,也蕴含着虚的意味。如“江月去人只数尺”,虽写眼前之月,却能引发读者对于浩瀚江面、辽阔夜空的想象,以有限之景引发无限之思,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空间。

这首诗通过巧妙的布局、生动的修辞以及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展现了杜甫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5

帖子

47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67
贡献
112
金钱
184
发表于 2025-3-26 08: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作业

今天的解析作业如下: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规则:用自己的语言去写,别去抄网上的解析;更不要用人工智能。


竹郎组长-小筑

《漫成一绝》是杜甫的一首佳作,描绘出一幅清幽而富有生机的江上夜景图,意境独特,耐人寻味。

从诗的意境来看,此诗营造出一种动静结合、清幽静谧又不乏灵动生气的氛围。首句“江月去人只数尺”,生动地展现出江面上月影与诗人距离之近,仿佛触手可及,给人以亲切之感,同时也奠定了画面静谧的基调。“风灯照夜欲三更”,点明时间已近三更,风灯在夜中摇曳,微弱的灯光映照江面,增添了夜晚的朦胧与深邃。“沙头宿鹭联拳静”,描绘沙滩上鹭鸶蜷缩着身子静静栖息,进一步强化了静谧的氛围。而末句“船尾跳鱼拨剌鸣”,突然传来鱼跃出水面的声响,打破了这份宁静,动静之间,使整个画面鲜活起来,宛如一幅有声的画卷,让人如临其境。

布局特点上,诗人巧妙地安排画面元素。从空间上,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先写眼前贴近人的江月,再写远处照亮夜晚的风灯,接着目光投向沙滩上的宿鹭,最后又回到船尾跳动的鱼,层次分明。从时间上,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从夜晚逐渐临近三更。整首诗结构紧凑,布局精巧,各元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江上夜景。

修辞手法方面,诗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和对偶手法。“宿鹭联拳静”,将鹭鸶赋予了人的姿态,仿佛人蜷缩着安静入睡,使鹭鸶的形象更加生动可感,增添了画面的情趣。

对偶手法:“沙头宿鹭联拳静”与“船尾跳鱼拨剌鸣”,“沙头”对“船尾”,“宿鹭”对“跳鱼”,“联拳静”对“拨剌鸣”,对仗工整,不仅使诗句在形式上整齐美观,而且在意义上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虚实处理上,诗歌以实写为主,生动描绘了眼前所见的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实景,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真实感。但在这些实景的描绘中,也蕴含着虚的意味。如“江月去人只数尺”,虽写眼前之月,却能引发读者对于浩瀚江面、辽阔夜空的想象,以有限之景引发无限之思,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空间。

这首诗通过巧妙的布局、生动的修辞以及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展现了杜甫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8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12
贡献
200
金钱
318
发表于 2025-3-26 10: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解析作业
竹郎9-一池清凉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规则:用自己的语言去写,别去抄网上的解析;更不要用人工智能。

浅析:“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首句起写江上的月和离去的人很近,只有数尺远。这里的江、月是作者眼前景为实景,而数尺在这里是代表一个距离,为虚,因此首句是一个虚实相生的写法。次句承,紧接着对眼前景的补充,意思是灯光在风中照在江面上快要到三更十分了灯都还没息。这里的风灯照夜都是眼前实景,而欲三更为虚,点名时间快要到三更了视为将要,是虚的表达。可见一二句是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容情于景。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三、四一转句用特写镜头去具体描三更十分的景。诗人选择了沙头的宿鹭和船尾的跳鱼,非常有画面感,比如在沙头的宿鹭翅膀挨着翅膀就像打太极拳的人一样是那样的幽静自然,二船头的跳鱼在月光不时的发出吧啦吧啦的跳跃声。整个画面以动衬托出当时夜晚十分江面上的幽静。诗人融入其中,是非常的淡然幽静,从而表达了诗人心中的一种淡然宁静,远离喧嚣,对宁静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第三句联拳静用了比喻个拟人的修辞手法是一种想象未虚,诗人见到的沙头宿鹭是眼前所见为实,所以三句同样是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四句拔剌鸣,为听觉,在晚上,虽然有月光和灯光,作者要看到跳跃的鱼是可能性较小,所以是靠听觉来实现的,三四句用了拟人和由视觉转听觉的通感手法。

整首诗用了作者选择了以江月、风灯为背景、然后又具体选择了沙头的宿鹭、和船尾的跳鱼将整个诗词的意境有远及近,通过拟人、视觉和听觉等手法,用虚实相间的手法表达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4

帖子

305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10
贡献
734
金钱
1179
发表于 2025-3-26 12:03: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蘭组力辛 于 2025-3-26 12:08 编辑

绝句提高班第 七讲作业
竹郎21-力辛
解析杜甫诗《漫成一绝》这四句是一句一景。但四句联起来看。是一幅完整的画图。写的是月夜江上舟里所见。景物则江水陆地,舟内舟外,顺序井然。物象有静有动,有情有景。
第一句写时间,一个月夜,但诗人不从天上月写起,却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秀近。月色与人亲近。用了拟人手法。月夜是实景但在诗人笔下,则化实为虚了,给人一种迷濛沉静的美感。境界是何等的静谧安宁。
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一个“欲三更”的“欲”使诗句十分灵动。不说快到三更了,而是欲三更。也是实景虚写。这样的情景是谁感受到的呢?“人”首句就出现了,“去人只数尺”。这两句写水上舟中,给诗人一个观察的角度。下面两句则写一动一静的江上的情况。写到江岸,也是由近移远。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略可辨,写夜宿的白鹭。一个“静”字,表现出这境界的安恬。前三句都在写一个静字。而第四句突转“拨剌”一声。以声破静。似乎打破了宁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这是陪衬的手法,和“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怎么会写到深夜们景物呢?不眠。“自经丧乱少睡眠”,而这宁静的境象,给了诗人多么大的安慰啊。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和平境界的向往,诗中那些景物,哪些细微的特征惟有饱经丧乱的不眠人才能充分体会。这些我们在细读本诗的时候便能体会更深沉的哀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9

帖子

158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51
贡献
360
金钱
616
发表于 2025-3-26 13: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曦春 于 2025-3-26 13:31 编辑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竹郎组论坛作业
竹郎08-曦春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规则:用自己的语言去写,别去抄网上的解析;更不要用人工智能。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寄居巴蜀时期所作,时间为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今四川云阳)前往夔州的船上。

1,诗的意境。
这首诗写夜泊江边之景。四句四景。通过描绘月,灯,鸟,鱼,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安谧的境界。每一句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图画。
2,解析
首句:江月去人只数尺,
写月夜,不从空中之月写起,而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很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静而安谧的。这里的江月是实景,只数尺是空间虚笔。此句虚实结合。
第二句:风灯照夜欲三更。
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接了。
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已暗示出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这里的风灯是实景,欲三更,是时间虚笔, 此句是虚实结合。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三四句对仗工整,形成一对完美的意象组合,语言生动有趣,洋溢着诗人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之情。
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略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
诗人对着“沙头宿鹭”,不禁衷心赞美夜的“静”美。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睇视着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跃起一条大鱼,在夜空中画了一条若隐若现的弧线后,又潜入水中。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其表达效果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处。诗的末两句分写鱼、鸟,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可见诗人体物之工。
3,布局特点
时空交织。空间上由江月-风灯,从天上到船上,沙头-船尾,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时间上,有时间的推移,月夜-三更。
动静结合。全诗遵循"静→动→静→动"的交替节奏:首句静态月影中含动态江流,次句风灯摇曳暗示空气流动,第三句白鹭蜷缩显静,末句鱼跃破水成动,构成"大静小动"的审美范式。
感官层次分明。
有视觉(江月、风灯、宿鹭)→有听觉(拨剌鸣)的渐进式展开,配合触觉感知("去人只数尺"的空间体感),完成多维度感官唤醒。
4,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和对偶手法。“宿鹭联拳静”,将鹭鸶赋予了人的姿态,仿佛人蜷缩着安静入睡,使鹭鸶的形象更加生动可感,增添了画面的情趣。
对偶手法:“沙头宿鹭联拳静”与“船尾跳鱼拨剌鸣”,“沙头”对“船尾”,“宿鹭”对“跳鱼”,“联拳静”对“拨剌鸣”,对仗工整,不仅使诗句在形式上整齐美观,而且在意义上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5,虚实结合
这首诗以实写为主,生动描绘了眼前所见的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实景,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真实感。但在这些实景的描绘中,也蕴含着虚的意味。如“江月去人只数尺”,虽写眼前之月,却能引发读者对于浩瀚江面、辽阔夜空的想象,以有限之景引发无限之思,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

帖子

30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41
贡献
75
金钱
116
发表于 2025-3-27 07: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作业

今天的解析作业如下: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规则:用自己的语言去写,别去抄网上的解析;更不要用人工智能。


竹郎07-一切随风

《漫成一绝》解析

《漫成一绝》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所作,此诗犹如一幅生动的江夜图,短短四句,以细腻笔触营造出独特意境,展现出高超的艺术造诣。

一、诗的意境

诗人描绘出一幅静谧与灵动交织的江夜画面。首句“江月去人只数尺”,勾勒出江面上月影近人的奇妙景象,明月似乎与诗人亲近无间,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柔和的氛围,让人感受到江水的浩渺与月色的皎洁。次句“风灯照夜欲三更”,点明时间将近三更,风灯在夜风中摇曳,微弱灯光在茫茫夜色中闪烁,增添了几分夜的深沉与静谧。“沙头宿鹭联拳静”,沙滩上栖息的鹭鸶蜷缩着身子,静静安睡,进一步强化了静谧氛围,展现出大自然的宁静祥和。而末句“船尾跳鱼拨剌鸣”,船尾突然传来鱼儿跃出水面的“拨剌”声,打破了先前的寂静,动静结合,使整个画面鲜活起来,为静谧的江夜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共同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却又富有生气的意境。

二、布局特点

从布局上看,诗歌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前两句侧重于整体环境的渲染,从天上的江月到江面上的风灯,由远及近,勾勒出江夜的大致轮廓,为全诗定下静谧基调。后两句则聚焦于具体物象,从沙滩上静止的宿鹭,到船尾动态的跳鱼,一静一动,相互映衬。这种布局先大处着墨,后细处描绘,动静结合,使诗歌在平稳的叙述中生出变化,展现出江夜丰富的层次与独特魅力,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江夜的奇妙氛围。

三、修辞手法

此诗一二句用了对偶修辞手法。还用了了衬托的修辞手法。以动衬静是其突出特点,“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通过鱼跃水面发出的声响,衬托出前文所营造的江夜的静谧。鱼的跳跃与鸣叫打破寂静,却更凸显出整个环境的安静,使静者更静,动者更动,让读者对江夜的宁静感受更为深刻。这种衬托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更加生动鲜明。

四、虚实运用

在虚实方面,整首诗以实写为主,生动描绘眼前所见之景。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都是诗人亲眼目睹、亲耳所闻的实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江夜之景真实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诗中虽无明显的虚写内容,但在实写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与思绪,这种情感的传递让读者在欣赏实景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诗歌更深层次的韵味,使诗歌在写实的基础上富有了言外之意,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9

帖子

3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0
贡献
83
金钱
136
发表于 2025-3-27 07:24: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规则:用自己的语言去写,别去抄网上的解析;更不要用人工智能。

解析  作者在江边,看到水里的月亮离自己很近,份佛几尺。船上的灯光照着,一直到三更却没睡着。沙滩的白鹭却睡的很香。睡觉的样子像个缩成的拳头。一动不动很安静。前三句静态描写。第四句夜很静忽然听到船尾鱼跳起的声音。是动态描写。与前面形成对比的手法。一句前面实写,只数尺虚写。二句前面实写欲三更虚写。三句前面实写联拳静虚写。四句前面虚写,拔刺鸣虚写。整首都写景。后两句生动形象。一静一动。拟人对比的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06

帖子

1623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诗四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01
贡献
407
金钱
608
发表于 2025-3-27 08: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
如何巧妙的运用虚实
主讲老师:青螺
◎作业,写一篇解析:
1.诗的意境;
2.布局特点;
3.用了哪些修辞?
4.用了哪些虚实?
◎例诗
《漫成一绝》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答题 竹郎13-秋润
1.诗的意境
杜甫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内心的平静。但是也隐藏着更深的情感,比如战乱中的片刻安宁,或者对自然的热爱。结合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来分析,他晚年漂泊,可能在这首诗中寄托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2.布局特点
布局四句的结构通常是起承转合。前两句可能描绘静态的景物,后两句引入动态元素,形成动静结合的效果。比如前两句写江月和风灯,营造夜色,后两句通过宿鹭的静和鱼的动,让画面生动起来。这种布局让整首诗有层次感,从静到动,再回归静,或者以动衬静。
3.用了哪些修辞
⑴夸张:第一句“江月去人只数尺”,因为月亮离人不可能只有几尺,但诗人为了表现江月的贴近感而使用夸张。
⑵通感(视听结合)
"船尾跳鱼拨剌鸣":以"拨剌"这一拟声词直接触发听觉,同时鱼跃的银光与水花飞溅的视觉画面暗含其中,形成视听联动的立体感。
⑶拟人:第三句“沙头宿鹭联拳静”,“联拳”是拟人,形容白鹭蜷缩的样子像人一样聚集。
⑷对仗,"江月"对"风灯"(自然物象对人造物象)、"宿鹭"对"跳鱼"(静物对动物),通过意象的动静反差形成内在节奏。
4.用了哪些虚实?
⑴虚写(抽象情感与哲思)
"江月"的永恒与人的渺小:通过"数尺"的亲近感反衬宇宙的浩瀚,暗含人生短暂、漂泊无依的喟叹。
"风灯欲三更"的象征性:灯火摇曳暗示时局动荡,深夜未眠指向诗人对家国命运的忧思。
"跳鱼拨剌鸣"的隐喻:突如其来的声响打破寂静,既可解读为自然生机,亦可视为时代动荡的投射,暗合杜甫"沉郁顿挫"中"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笔法。
⑵实写(具象画面)
"江月""风灯""宿鹭""跳鱼":均为眼前可见的具体物象,构成江夜的物理空间。"去人只数尺"、"照夜欲三更":以空间距离和时间刻度强化场景的真实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6

帖子

53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73
贡献
1189
金钱
2081
发表于 2025-3-27 09: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竹郎江南
 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寄居巴蜀时期所作,时间为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今四川云阳)前往夔州的船上。

意:江月离人只数尺,船上的风灯照夜快三更。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船尾传来拨剌一声,有鱼儿跃出水面。
虚实:江月与风灯为实,去人只数尺,照夜欲三更,为主观之虚。沙头宿鹭和船尾跳鱼为实,联拳静与拨剌鸣为虚。
布局特点:一句一景。

修辞:对仗,拟人。
意境:前三句都是写的视觉上的静,愈加衬托出最后一句听觉上的动。以动破静,愈见其静。全诗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融为一幅完整图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7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栏目顾问

沧浪诗人春华秋实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362
贡献
16470
金钱
20192

特别贡献奖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3-27 14: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作业
竹郎组-16 槛外客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解析:
诗的意境
这首诗写夜泊之景。杜甫写月夜,不是从空中之月写起,而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很近。是“江清月近人”有一种特写,也是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静而安谧的。

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接了。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已暗示出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

第三句写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略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这和平境界的可爱,惟有饱经丧乱的不眠人才能充分体会。

第四句写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

布局特点
此诗的布局的最大特点是“一句一景”。杜甫最喜运用这种体格。可能是因为他太精于诗律,运用这种绝体,可以因难见巧。他最脍炙人口的绝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糁径杨花铺白毡”“迟日江山丽”等,也都是用这种体格。

修辞手法
诗人“以动促静”。江月,风灯,宿鹭等前三句全部是无声的静谧之句,但第四句的“拨剌”却突然鸣了,这鸣使静显得更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类似,以声破静,愈见其静。

四句分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不相联属,确是“一句一绝”。然而,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读之如身历其境,由境会意。

诗中还使用了拟人手法:“联拳静”;并使用了对仗:“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虚实相生
四句一句一景,好像俱为实景,但江月却是虚的。因此虚实相生,景更动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8

帖子

7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3
贡献
181
金钱
275
发表于 2025-3-28 10:17: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竹郎组论坛作业贴

竹郎组  海云飞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规则:用自己的语言去写,别去抄网上的解析;更不要用人工智能。

整诗布局:一句一景。

首句:江月去人只数尺。用了夸张的手辞手法。前四字,江月去人 是实写。只数尺,是虚写。描绘出夜晚的宁静,将明月拉近到数尺。

次句:风灯照夜欲三更:这句是实写。欲三更,点明时间是在深夜三更。也就扣了首句的明月只数尺。前句江月,次句风灯。

转句:沙头宿鹭朕拳静。这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沙滩上的鹭睡眠时,就像拳头一样蜷缩在那里。

尾句:船尾跳鱼拨刺鸣。是听觉,行船尾的江面上有鱼跳起来发出刺鸣般的声音。用跳鱼来打破夜晚的宁静。一静一动来结尾。

四句写得很朴素,却能写出夜晚的宁静,别具一格,描写,江月,风灯,宿鹭,跳鱼。语句有,视觉,触觉,听觉,由远到近的描写。

解析:天边的月亮倒映在江面上就在数尺。风灯照亮夜晚的三更时分。沙滩的宿鹭就像拳头一样蜷缩在沙滩上。船尾有跳鱼发出刺鸣般的声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06

帖子

2193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诗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95
贡献
601
金钱
796
发表于 2025-3-28 14: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作业

今天的解析作业如下: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规则:用自己的语言去写,别去抄网上的解析;更不要用人工智能。


竹郎39-皓月

《漫成一绝》是杜甫的一首佳作,描绘出一幅清幽而富有生机的江上夜景图,意境独特,耐人寻味。

从诗的意境来看,此诗营造出一种动静结合、清幽静谧又不乏灵动生气的氛围。首句“江月去人只数尺”,生动地展现出江面上月影与诗人距离之近,仿佛触手可及,给人以亲切之感,同时也奠定了画面静谧的基调。“风灯照夜欲三更”,点明时间已近三更,风灯在夜中摇曳,微弱的灯光映照江面,增添了夜晚的朦胧与深邃。“沙头宿鹭联拳静”,描绘沙滩上鹭鸶蜷缩着身子静静栖息,进一步强化了静谧的氛围。而末句“船尾跳鱼拨剌鸣”,突然传来鱼跃出水面的声响,打破了这份宁静,动静之间,使整个画面鲜活起来,宛如一幅有声的画卷,让人如临其境。

布局特点上,诗人巧妙地安排画面元素。从空间上,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先写眼前贴近人的江月,再写远处照亮夜晚的风灯,接着目光投向沙滩上的宿鹭,最后又回到船尾跳动的鱼,层次分明。从时间上,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从夜晚逐渐临近三更。整首诗结构紧凑,布局精巧,各元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江上夜景。

修辞手法方面,诗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和对偶手法。“宿鹭联拳静”,将鹭鸶赋予了人的姿态,仿佛人蜷缩着安静入睡,使鹭鸶的形象更加生动可感,增添了画面的情趣。

对偶手法:“沙头宿鹭联拳静”与“船尾跳鱼拨剌鸣”,“沙头”对“船尾”,“宿鹭”对“跳鱼”,“联拳静”对“拨剌鸣”,对仗工整,不仅使诗句在形式上整齐美观,而且在意义上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虚实处理上,诗歌以实写为主,生动描绘了眼前所见的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实景,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真实感。但在这些实景的描绘中,也蕴含着虚的意味。如“江月去人只数尺”,虽写眼前之月,却能引发读者对于浩瀚江面、辽阔夜空的想象,以有限之景引发无限之思,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空间。

这首诗通过巧妙的布局、生动的修辞以及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展现了杜甫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

帖子

10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4
贡献
26
金钱
40
发表于 2025-3-28 15: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夏语蝶 于 2025-3-28 15:06 编辑

沧浪绝句班第七讲作业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竹廊26一语蝶
背景:漫成一绝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流寓巴蜀时期所作,时间为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今四川云阳)前往夔州的船上。
解析:
诗的意境采用的是动静结合的方法。
首句:江月去人只数尺,写出了月影与人很近的亲切的感觉。
次句:风灯照夜欲三更,点啊时间,风灯在桅杆上摇曳着照在江面朦朦胧胧的。
三句:沙头宿鹭联拳静:写沙滩上幻鹭鸶挨着静静地安睡着。
尾句:船尾跳鱼拔剌鸣:船尾突然传来鱼跃出水面的声音。
动静结合,美妙无比。
布局特点:从空间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先是眼前的江月再写风灯,沙滩上的宿鹭,最后近景写船尾的鱼的声音,运用了时间上推移方法,从夜晚到三更。
修辞方法:用了拟人和对偶
沙头宿鹭联拳静与船尾跳鱼拔剌鸣。
用了哪些虚实?江月风灯宿鹭跳鱼为实,江月去人只数尺,虚实结合。
这首诗是通过拟人视觉听觉动静虚实相间的手法表达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9

帖子

14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0
贡献
339
金钱
561
发表于 2025-3-28 15: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竹郎组论坛作业
竹郎25-幽谷一枝兰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规则:用自己的语言去写,别去抄网上的解析;更不要用人工智能。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寄居巴蜀时期所作,时间为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今四川云阳)前往夔州的船上。

二,诗的意境
这首诗写夜泊江边之景。四句四景。通过描绘月,灯,鸟,鱼,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安谧的境界。每一句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图画。

三,诗意解析
第一二句: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一二句也是采用对仗句式。写江月从水里看感觉离人很近,似乎之有数尺的距离。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这里的三更暗示作者估计是失眠了还没有睡意,所以欣赏到如此恬静美好的月夜。
三四句: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三四句也是对仗句式,很工整。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略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睇视着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跃起一条大鱼,在夜空中画了一条若隐若现的弧线后,又潜入水中。

四,布局特点
1,时空交织。空间上由江月-风灯,从天上到船上,沙头-船尾,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时间上,有时间的推移,月夜-三更。
2,动静结合。全诗遵循"静→动→静→动"的交替节奏:首句静态月影中含动态江流,次句风灯摇曳暗示空气流动,第三句白鹭蜷缩显静,末句鱼跃破水成动,构成"大静小动"的审美范式。
3,感官层次分明。
有视觉(江月、风灯、宿鹭)→有听觉(拨剌鸣)的渐进式展开,配合触觉感知("去人只数尺"的空间体感),完成多维度感官唤醒。

五,修辞手法
1,诗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和对偶手法。
“宿鹭联拳静”,将鹭鸶赋予了人的姿态,仿佛人蜷缩着安静入睡,使鹭鸶的形象更加生动可感,增添了画面的情趣。
2,对偶手法:
全诗四句,一二句对仗,三四句对仗,非常工整。
江月对风灯,去人对照夜,只数尺对欲三更。
沙头对船尾,宿鹭对跳鱼,联拳静对拨剌鸣,对仗工整。不仅使诗句在形式上整齐美观,而且在意义上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六,虚实结合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全诗一二句虚实结合,其中江月和风灯为实,其他描写为虚,以虚写为主,实写为副。
三四句也是虚实结合,其中沙头宿鹭/船尾跳鱼,为实,联拳静和拨刺鸣为虚写,以实写为主,虚写为副。和一二句正好相反,相得益彰。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拓宽了读者的想象力,增加了诗歌的张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0

帖子

160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31
贡献
381
金钱
614
发表于 2025-3-28 16: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竹郎组论坛作业
竹郎03一悠然人生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规则:用自己的语言去写,别去抄网上的解析;更不要用人工智能。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寄居巴蜀时期所作,时间为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今四川云阳)前往夔州的船上。
1,诗的意境。
这首诗写夜泊江边之景。四句四景。通过描绘月,灯,鸟,鱼,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安谧的境界。
2,解析
首句:江月去人只数尺,
写月夜,不从空中之月写起,而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很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近人,这里的江月是实景,只数尺是空间虚笔虚实结合。
第二句:风灯照夜欲三更。
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接了。
“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这里的风灯是实景,欲三更,是时间虚笔, 此句是虚实结合。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三四句对仗工整,形成一对完美的意象组合,语言生动有趣,洋溢着诗人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之情。
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略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睇视着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跃起一条大鱼,在夜空中画了一条若隐若现的弧线后,又潜入水中。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其表达效果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
3,布局特点
时空交织。空间上由江月-风灯,从天上到船上,沙头-船尾,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时间上,有时间的推移,月夜-三更。
动静结合。全诗遵循"静→动→静→动"的交替节奏:首句静态月影中含动态江流,次句风灯摇曳暗示空气流动,第三句白鹭蜷缩显静,末句鱼跃破水成动,构成"大静小动"的审美范式。
感官层次分明。
有视觉(江月、风灯、宿鹭)→有听觉(拨剌鸣)的渐进式展开,配合触觉感知("去人只数尺"的空间体感),完成多维度感官唤醒,首句为江月图,次句为夜泊图,三句为宿鹭图,尾句为鱼饮图,看似零散的意象在"静观″的审美视角下浑然一体。
4,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和对偶手法。“宿鹭联拳静”,将鹭鸶赋予了人的姿态,仿佛人蜷缩着安静入睡,使鹭鸶的形象更加生动可感,增添了画面的情趣。
对偶手法:“沙头宿鹭联拳静”与“船尾跳鱼拨剌鸣”,“沙头”对“船尾”,“宿鹭”对“跳鱼”,“联拳静”对“拨剌鸣”,对仗工整,不仅使诗句在形式上整齐美观,而且在意义上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5,虚实结合
这首诗以实写为主,生动描绘了眼前所见的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实景,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真实感。但在这些实景的描绘中,也蕴含着虚的意味。如“江月去人只数尺”,虽写眼前之月,却能引发读者对于浩瀚江面、辽阔夜空的想象,以有限之景引发无限之思,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43

帖子

3202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研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32
贡献
773
金钱
1222
发表于 2025-3-29 15: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绝第七讲课件作业

熟读讲义,认真理解所讲的七绝中的虚实概念,并注意在自己的解析作业,和自己的作品中学会应用。今天的解析作业如下: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诗的意境;
2、布局特点,
3、用了哪些修辞?
4、用了哪些虚实?

竹郎组~梦依魂牵

原文
漫成一绝
唐 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词语解释:
漫成: 这里指随意信手写就的意思。
江月: 指江里的月影。
去人: 指月影靠船很近。
风灯:指船中桅杆上挂着照亮的灯,有纸罩避风。
三更:指夜半时分。
沙头:沙滩沙洲边。
拳:弯曲貌。
联拳:通连蜷,指蜷身之意。
拨剌:这里指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
2、创作背景:
这首漫成是766年杜甫从云安赴夔州途中所作。诗题“漫成”意为“随意写成”,看似信手拈来之笔,实则凝聚着诗人锤炼字句的功力。
3、译文: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着身子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是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
4、意境:这首诗是通过动静虚实结合,远近相间的手法,进一步描述了一条江中夜泊时所见之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物象组成的一幅静谧而有生命活力的美好景象。
5、布局特点: 这首诗是四句四景,上下联都对仗。首二句写的是静景,由远及近;三四句写的是动景,由近及远;
诗中一二句写的是天上的月是空间距离,第二句写的是三更的灯,是时间,前后两句写的是时空与时间的对比。而且有一高一低的立体感。第三句写的是沙头的白鹭和四句船尾的鱼。用了一静一动的手法。整体诗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在液泊途中的所见所闻。
6、修辞:用的是对仗与夸张的手法。
7、用的哪些虚实手法?
用了首二句的江月,人,风灯是实写。距离的只数尺和时间的欲三更是虚写。
第三句的宿鹭和第四句的跳鱼是实写。

总结: 整体诗诗意明了,意境深远,高低远近结合,表现手法突出,虚实动静结合还兼用夸张的独特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2

帖子

39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4
贡献
96
金钱
150
发表于 2025-3-30 05:52: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作业
竹郎13-仙溪居士

漫成一绝
唐   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写一篇解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诗的意境 2、布局特点 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一、诗的意境:这首诗写夜泊江上之景。一句一景,通过描绘月、灯、鹭、鱼,实境虚写,虛实结合,以静制动,以动衬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安谧的意境。每句写景生动,律对精切,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形成一幅完美的静谧的江上图画。

二、布局特点:诗人巧妙地安排画面元素。从空间上,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
先从空间距离上,生动地展现江面上月影与诗人距离之近,仿佛触手可得。再写远处照亮夜晚的风灯,沙滩上的宿鹭。最后又回到近处船尾的跳鱼。层次分明。从时间上,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从夜晚到临近三更。
整首诗结构紧凑,布局巧妙,各元素相互关联,增添了画面的情趣。仿佛感到是一位丹青高手画了一幅淡墨的静谧的月光下江上夜渔山水图。

三、修辞手法:诗中主要运用了拟人和对偶手法。如"宿鹭联拳静",将鹭赋予了人的姿态,仿佛人蜷缩着安静入睡,使鹭鸶的形象更加生动可爰,增添了画面的情趣。其次是对偶手法的修辞。一、二句的"江月"对"风灯","去人"对"照夜"。三、四句的"沙头"对"船尾","宿鹭"对"跳鱼"。上下句对仗工整,而且句式上警齐优美,意义上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四、虚实处理上:此诗以实境虚写,生动描绘了眼前所见的"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实景,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力冲击感。但在写实景的同时,也蕴含了虚的意味。如"江月去人只数尺",虽写眼前的江月(月影),却能引发读者对浩翰江面,辽阔夜空的想象。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空间。

总之,《漫成一绝》是杜甫七绝中的佳作。此诗通过巧妙的布局,生动的修辞以及虚实结合的写法,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展现了杜甫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0

帖子

14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98
贡献
358
金钱
557
发表于 2025-3-30 13: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竹郎组论坛作业
竹郎31-拂衣去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规则:用自己的语言去写,别去抄网上的解析;更不要用人工智能。

解析: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今四川云阳)前往夔州的船上。

前两句: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这两句既写了宁静的夜景,又暗示了一个未眠人的存在,这个人就是诗人自己。
       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
       既有实景:江月、风灯,又有虚写:欲三更——虚实结合。

后两句: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这两句对仗工整,形成一对完美的意象组合。语言生动有趣,洋溢着诗人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之情。
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滩上的景物隐略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
       在这静美的夜晚,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原来是波光粼粼的江面上跃起一条大鱼,画了一条若隐若现的弧线后,又潜入水中,这更体现了夜的静谧。
       本诗动静结合,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可见诗人体物之工。
1、诗的意境
     这首诗写夜泊江边之景,四句四景,通过描绘月,灯,鸟,鱼,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安谧的意境。每一句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图画。
2、布局特点
      时空交织。空间上由江月-风灯,从天上到船上,沙头-船尾,由远及近,由近及远。
       动静结合。全诗遵循"静→动→静→动"的交替节奏,构成"大静小动"的审美范式。
       感官层次分明:有视觉(江月、风灯、宿鹭)→有听觉(拨剌鸣)的渐进式展开,配合触觉感知("去人只数尺"的空间体感),完成多维度感官唤醒。
3、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拟人和对偶的手法。“宿鹭联拳静”,将鹭鸶赋予了人的姿态,仿佛人蜷缩着安静入睡,使鹭鸶的形象更加生动可感,增添了画面的情趣。
       “沙头宿鹭联拳静”与“船尾跳鱼拨剌鸣”是对偶,不仅使诗句在形式上整齐美观,而且在意义上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4、虚实结合
      这首诗以实写为主,生动描绘了眼前所见的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实景,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真实感。但在这些实景的描绘中,也蕴含着虚的意味。如“江月去人只数尺”,虽写眼前之月,却能引发读者对于浩瀚江面、辽阔夜空的想象,以有限之景引发无限之思,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

帖子

24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3
贡献
59
金钱
92
发表于 2025-3-30 17: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竹郎组论坛作业
竹郎19_学点文化
1.布局特点,由远及近,由动至静。
2.修辞手法
      拟人:“江月去人只数尺”,将江月人格化,赋予其主动靠近人的动作,仿佛月亮带着温情俯身靠近尘世,拉近人与自然距离,使月色更具亲和力,让读者更易代入这夜的情境。
       对比:诗末两句以宿鹭的“静”对比跳鱼的“动”,动静反差强烈。宿鹭的静态凝固时间,跳鱼的动态激活画面,二者相互衬托,强化了意境的感染力,突出夜的宁静深沉,也展现自然的活力韵律。
3.虚实运用
     诗中多为实景描写,江月、风灯、沙头宿鹭、船尾跳鱼皆为诗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然而,在实景背后亦有虚笔蕴含。从情感角度,诗人于漂泊羁旅中赏此江夜,内心渴望安宁,这份心境是虚。他眼中的宁静月夜、安睡鹭鸟,投射出自身对安稳的向往;鱼跃的生机或许是他心底对未来微茫希望的折射。从意境拓展层面,读者透过文字想象的江夜延展空间、时间,如三更后夜色走向、江岸远处隐没在黑暗中的景致,皆是虚的衍生,赋予诗歌无尽回味余地,实景与虚意交融,成就杜诗的深沉韵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5

帖子

2319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词三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56
贡献
601
金钱
861
发表于 2025-3-30 17: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
如何巧妙的运用虚实
主讲老师:青螺
◎作业,写一篇解析:
1.诗的意境;
2.布局特点;
3.用了哪些修辞?
4.用了哪些虚实?
◎例诗
《漫成一绝》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答题 竹郎023-秋叶
1.诗的意境
杜甫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内心的平静。但是也隐藏着更深的情感,比如战乱中的片刻安宁,或者对自然的热爱。结合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来分析,他晚年漂泊,可能在这首诗中寄托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2.布局特点
布局四句的结构通常是起承转合。前两句可能描绘静态的景物,后两句引入动态元素,形成动静结合的效果。比如前两句写江月和风灯,营造夜色,后两句通过宿鹭的静和鱼的动,让画面生动起来。这种布局让整首诗有层次感,从静到动,再回归静,或者以动衬静。
3.用了哪些修辞
⑴夸张:第一句“江月去人只数尺”,因为月亮离人不可能只有几尺,但诗人为了表现江月的贴近感而使用夸张。
⑵通感(视听结合)
"船尾跳鱼拨剌鸣":以"拨剌"这一拟声词直接触发听觉,同时鱼跃的银光与水花飞溅的视觉画面暗含其中,形成视听联动的立体感。
⑶拟人:第三句“沙头宿鹭联拳静”,“联拳”是拟人,形容白鹭蜷缩的样子像人一样聚集。
⑷对仗,"江月"对"风灯"(自然物象对人造物象)、"宿鹭"对"跳鱼"(静物对动物),通过意象的动静反差形成内在节奏。
4.用了哪些虚实?
⑴虚写(抽象情感与哲思)
"江月"的永恒与人的渺小:通过"数尺"的亲近感反衬宇宙的浩瀚,暗含人生短暂、漂泊无依的喟叹。
"风灯欲三更"的象征性:灯火摇曳暗示时局动荡,深夜未眠指向诗人对家国命运的忧思。
"跳鱼拨剌鸣"的隐喻:突如其来的声响打破寂静,既可解读为自然生机,亦可视为时代动荡的投射,暗合杜甫"沉郁顿挫"中"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笔法。
⑵实写(具象画面)
"江月""风灯""宿鹭""跳鱼":均为眼前可见的具体物象,构成江夜的物理空间。"去人只数尺"、"照夜欲三更":以空间距离和时间刻度强化场景的真实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7

帖子

46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9
贡献
116
金钱
177
发表于 2025-3-30 18: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作业
竹郎38-海棠依旧
解析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句意:
月亮映在水中的影子,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
分析:
1、诗的意境:这首诗是夜泊之景。营造的是宁静而安谧的意境。
2、布局特点:
由江月写到风灯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由近移远写到江岸,由沙滩的宿鹭到船尾的跳鱼,由远及近。此诗四句分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不相联属,确是“一句一绝”。
3、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和对仗手法。“宿鹭联拳静”,白鹭蜷缩着安静入睡,赋予了人的姿态。沙头宿鹭联拳静”与“船尾跳鱼拨剌鸣”对仗工整。
4、虚实结合
实景:江月,(水中的月影),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宿鹭,(夜宿的白鹭),跳鱼(船尾的鱼)。
虚境:只数尺,江月近人是自己感觉的。欲三更,时间是自己预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56

帖子

1686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诗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79
贡献
435
金钱
637
发表于 2025-3-30 18: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绝提高班第七讲作业:
竹郎27—小草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正从云安(今四川云阳)乘船前往夔州(今重庆奉节)。这首诗以夜泊江边为背景,通过描绘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营造出静谧而富有生机的意境。

解析:
江月去人只数尺,首句停下船无风,发现江中月亮离自己很近。只有月影陪伴自己稍感孤独。
风灯照夜欲三更,风灯照着黑夜将近三更了。
沙头宿鹭联拳静,岸边的白鹭一个挨着一个正安静地睡觉。
船尾跳鱼拨剌鸣,这时听到船尾鱼跳的拨剌声。

布局:起承转合
修辞:联拳,拟人;江月去人只数尺,夸张;联拳静/拨剌鸣,动静结合。
虚实:江月去人只数尺:虚
      风灯照夜欲三更:实
      沙头宿鹭联拳静:实
      船尾跳鱼拨剌鸣: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

帖子

9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3
贡献
24
金钱
37
发表于 2025-3-30 19: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提高班第七讲作业

竹郎11-泠崖

今天的解析作业如下: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规则:用自己的语言去写,别去抄网上的解析;更不要用人工智能。


《漫成一绝》是杜甫的一首佳作,描绘出一幅清幽而富有生机的江上夜景图,意境独特,耐人寻味。

从诗的意境来看,此诗营造出一种动静结合、清幽静谧又不乏灵动生气的氛围。首句“江月去人只数尺”,生动地展现出江面上月影与诗人距离之近,仿佛触手可及,给人以亲切之感,同时也奠定了画面静谧的基调。“风灯照夜欲三更”,点明时间已近三更,风灯在夜中摇曳,微弱的灯光映照江面,增添了夜晚的朦胧与深邃。“沙头宿鹭联拳静”,描绘沙滩上鹭鸶蜷缩着身子静静栖息,进一步强化了静谧的氛围。而末句“船尾跳鱼拨剌鸣”,突然传来鱼跃出水面的声响,打破了这份宁静,动静之间,使整个画面鲜活起来,宛如一幅有声的画卷,让人如临其境。

布局特点上,诗人巧妙地安排画面元素。从空间上,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先写眼前贴近人的江月,再写远处照亮夜晚的风灯,接着目光投向沙滩上的宿鹭,最后又回到船尾跳动的鱼,层次分明。从时间上,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从夜晚逐渐临近三更。整首诗结构紧凑,布局精巧,各元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江上夜景。

修辞手法方面,诗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和对偶手法。“宿鹭联拳静”,将鹭鸶赋予了人的姿态,仿佛人蜷缩着安静入睡,使鹭鸶的形象更加生动可感,增添了画面的情趣。

对偶手法:“沙头宿鹭联拳静”与“船尾跳鱼拨剌鸣”,“沙头”对“船尾”,“宿鹭”对“跳鱼”,“联拳静”对“拨剌鸣”,对仗工整,不仅使诗句在形式上整齐美观,而且在意义上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虚实处理上,诗歌以实写为主,生动描绘了眼前所见的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实景,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真实感。但在这些实景的描绘中,也蕴含着虚的意味。如“江月去人只数尺”,虽写眼前之月,却能引发读者对于浩瀚江面、辽阔夜空的想象,以有限之景引发无限之思,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空间。

这首诗通过巧妙的布局、生动的修辞以及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展现了杜甫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7

帖子

60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7
贡献
144
金钱
231
发表于 2025-3-31 05: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作业

今天的解析作业如下: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规则:用自己的语言去写,别去抄网上的解析;更不要用人工智能。


竹郎组10——落雪无声

《漫成一绝》是杜甫的一首佳作,描绘出一幅清幽而富有生机的江上夜景图,意境独特,耐人寻味。

从诗的意境来看,此诗营造出一种动静结合、清幽静谧又不乏灵动生气的氛围。首句“江月去人只数尺”,生动地展现出江面上月影与诗人距离之近,仿佛触手可及,给人以亲切之感,同时也奠定了画面静谧的基调。“风灯照夜欲三更”,点明时间已近三更,风灯在夜中摇曳,微弱的灯光映照江面,增添了夜晚的朦胧与深邃。“沙头宿鹭联拳静”,描绘沙滩上鹭鸶蜷缩着身子静静栖息,进一步强化了静谧的氛围。而末句“船尾跳鱼拨剌鸣”,突然传来鱼跃出水面的声响,打破了这份宁静,动静之间,使整个画面鲜活起来,宛如一幅有声的画卷,让人如临其境。

布局特点上,诗人巧妙地安排画面元素。从空间上,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先写眼前贴近人的江月,再写远处照亮夜晚的风灯,接着目光投向沙滩上的宿鹭,最后又回到船尾跳动的鱼,层次分明。从时间上,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从夜晚逐渐临近三更。整首诗结构紧凑,布局精巧,各元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江上夜景。

修辞手法方面,诗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和对偶手法。“宿鹭联拳静”,将鹭鸶赋予了人的姿态,仿佛人蜷缩着安静入睡,使鹭鸶的形象更加生动可感,增添了画面的情趣。

对偶手法:“沙头宿鹭联拳静”与“船尾跳鱼拨剌鸣”,“沙头”对“船尾”,“宿鹭”对“跳鱼”,“联拳静”对“拨剌鸣”,对仗工整,不仅使诗句在形式上整齐美观,而且在意义上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虚实处理上,诗歌以实写为主,生动描绘了眼前所见的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实景,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真实感。但在这些实景的描绘中,也蕴含着虚的意味。如“江月去人只数尺”,虽写眼前之月,却能引发读者对于浩瀚江面、辽阔夜空的想象,以有限之景引发无限之思,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空间。

这首诗通过巧妙的布局、生动的修辞以及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展现了杜甫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

帖子

51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7
贡献
121
金钱
200
发表于 2025-3-31 12: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会绝句提高班第七讲作业
竹朗20--花开向晚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杜甫的《漫成一绝》是一首描绘江夜静谧之景的小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生机。以下从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1. 诗的意境
诗中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富有生机的江夜意境。首句“江月去人只数尺”描绘了月亮仿佛近在咫尺,与诗人亲密无间,给人一种静谧而温馨的感觉。次句“风灯照夜欲三更”则进一步点明了时间,夜深人静,只有风灯微弱的光芒照亮着夜色。后两句“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通过宿鹭的安静与跳鱼的声响形成对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展现了夜晚江边的宁静与生机。

2. 布局特点
诗的布局精巧,前两句写静态的景物(江月、风灯),后两句写动态的景物(宿鹭、跳鱼),形成了由静到动的过渡。这种布局使得整首诗在宁静中透露出生命的活力,动静结合,层次分明。此外,前两句写远景(江月、夜空),后两句写近景(沙头、船尾),空间上由远及近,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

3. 修辞手法
夸张:首句“江月去人只数尺”运用夸张手法,将月亮与人的距离拉近,突出月亮的明亮和诗人的亲近感。

拟人:第三句“沙头宿鹭联拳静”中,“联拳”形容宿鹭蜷缩的样子,仿佛在安静地休息,赋予鹭鸟以人的姿态。

拟声:末句“船尾跳鱼拨剌鸣”中,“拨剌”是象声词,模拟鱼跃出水面的声音,生动形象。

4. 虚实结合
实写:诗中大部分描写为实景,如“江月”“风灯”“宿鹭”“跳鱼”都是眼前所见所闻的具体景物。

虚写:首句“江月去人只数尺”带有诗人的主观感受,月亮并非真的离人只有数尺,而是通过诗人的想象拉近距离,属于虚笔。此外,“欲三更”是对时间的推测,也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总结: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精巧的布局和生动的修辞,描绘了一幅江夜静谧而充满生机的画面。杜甫通过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感受融为一体,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1

帖子

150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57
贡献
328
金钱
588
发表于 2025-3-31 14: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作业
竹郎35-云水间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词语解释:
漫成: 即诗人随意写成的诗作。
江月:江面上的月亮。
去人:离人的距离。
风灯: 有纸罩能避风的挂在桅杆上照夜的灯。
沙头:沙洲边。
联拳:蜷身之意。
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
的声音。
解析:
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
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
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
1、此诗的意境:通过动静、虚实结合描绘了一幅江中夜泊时所见之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物象组成的一幅静谧而有生命力的美好景象。
2、布局特点:是四句四景,上下联都对仗。第一二句写静景江和月,时间,三更。由远及近;第三四句写动景沙滩的鹭鸟和船尾的跳鱼,由近及远。四句的构成了一幅画面感非常和谐的画面。
3、修辞方法:采用了对仗及夸张写作手法。
4、所用虚实:江月,人,风灯,宿鹭,跳鱼为实。只数尺,欲三更为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9

帖子

90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1
贡献
220
金钱
342
发表于 2025-4-5 22: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作业
竹郎15-海纳百川
今天的解析作业如下: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漫成一绝》是杜甫的一首佳作,描绘出一幅清幽而富有生机的江上夜景图,意境独特,耐人寻味。

解析:这首诗是杜甫的一首佳作,描写的是江边富有生机的夜景图。
从诗的意境看,首句“江月去人只数尺”,说的是月亮映在江中和人只有数尺,距离很近,有种亲切幽静的感觉,诗人一直在欣赏夜景。第二句“风灯照夜欲三更”点明时间到了三更,风灯在黑夜中照亮,在江中摇曳,安静祥和,给人一种无限的深远感和深邃感。第三句
“沙头宿鹭联拳静”因为夜深了,通过风灯看见沙滩上的鹭丝鸟蜷缩着身体在休息,通过动物进一步写海边的幽静。最后一句“船尾跳鱼拨剌鸣”在宁静之中忽然从船尾传来鱼儿跳跃水中的声音,打破了此时的宁静,增添了一份情趣,以动衬静,意境深远,让人心驰神往,犹如身临其境。


布局特点上,空间上是由远及近,先写江月再写风灯,然后聚焦在沙滩的鹭丝,最后到船尾的鱼儿。时间上是江月离人很近应该是晚上才黑到半夜三更。



修辞手法方面,诗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和对偶手法。
拟人手法:“宿鹭联拳静”,将鹭丝写成人的姿态,仿佛人蜷缩着安静入睡,增添了画面的情趣。

对偶手法:后两句用对偶手法,对仗工整。

虚实处理上,本首诗以实写为主,实景为眼前所见的江月、风灯、宿鹭、跳鱼。实中有虚如“江月去人只数尺”,虽写眼前之月,却能引发读者对于浩瀚江面、辽阔夜空的想象,以有限之景引发无限之思,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02: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