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74|回复: 27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二十讲绣菊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910

主题

19万

帖子

5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苑首席版主兼沧浪书院交流版副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843
贡献
192370
金钱
19917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8-13 09: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不要任何编辑,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要求一人一楼,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二十讲绣菊组论坛作业贴


好,今天的理论课就讲这么多。下面布置一下解析作业: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唐·孟浩然 押尤韵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期待大家的优秀解析作品!

作业截止时间,2024.8月19日晚上八点。


5649

主题

22万

帖子

7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翰墨清吟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1231
贡献
228610
金钱
24697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8-14 1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吾波 于 2024-8-15 14:06 编辑

沧浪书院五律研修班第二十讲作业
绣菊04-吾波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唐·孟浩然 押尤韵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解析:诗题意为孟浩然陪同张九龄丞相登上嵩阳楼。本诗应该是孟浩然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所作的。嵩阳楼在今天的河南省登封市。
  首联“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意为独自散步的人(张丞相)在哪里,是在嵩阳的故(古)楼里面。开头采取一问一答的句子,即前句提问,后句回答。语言质朴自然,叙事抒怀,直抒胸臆。既有物景(嵩阳故楼),又有人景(独步人),表明了人物、地点、事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颔联“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意思是在岁寒日子里询问德高望重者,巡行所管辖地域,诸侯们纷纷前来欢迎、拥护。这一联应该是插入登楼的背景情况,交代时间和公务,时间是岁寒之际,公务是巡行郡县政务。主语省略,应该是张九龄丞相,也可能孟浩然陪同张丞相去了。上句只有一个动词“问”,下句有两个动词“行”“拥”,对仗半对半不对,即上半不对下半对;当然,前两字算错综对也行,也就是岁寒与行县,错综对。下句还是小倒装句,意为诸侯拥护。
  颈联“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意为茂盛的草木向北面更加蔓延,沮漳水向东边会聚流淌。反手写景,是登楼所见景象。有茂盛的山林草莽,也有奔腾的江河水流。视野阔远,气象宏大,对仗工稳。望,引申意为延伸、蔓延。
  尾联“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意为在旅途中愚见知己,没有更加产生乡愁了。这个知己,应该是张九龄丞相。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其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孟浩然世称孟襄阳,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生当盛唐,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被张九龄招致幕府。由于学识和诗文方面的共同兴趣特长,二人畅所欲言,交谈甚欢。因此,孟浩然觉得在陪同张九龄丞相登嵩阳楼的旅途中,遇到了知己,不再增加思乡之情和乡愁。客,为客居,引申为旅途。无复,不再有,没有。越,更加。
  本诗布局结构为起承转合,首联叙事起笔,描叙陪同张丞相登楼;颔联事承,交代在什么情况下登楼的;颈联为景转,描写登楼所看见的景象;结尾为情结,宕开收结,叙述旅途中遇到知己勾起乡愁。本诗有叙事、描景、抒情,可谓事景情交织,融于一体,清新自然,诗意隽永,情深意长,蕴藉耐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313

帖子

2638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交流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62
贡献
599
金钱
1002
发表于 2024-8-14 16: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海飘香 于 2024-8-14 16:42 编辑

沧浪书院五律研修班第二十讲绣菊组作业:绣菊08-爱你一万年(花海飘香)

好,今天的理论课就讲这么多。下面布置一下解析作业: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唐·孟浩然 押尤韵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期待大家的优秀解析作品!

解析:首句问起!提醒读者的作用,意思是我们去爬哪里了呢?第二句答,爬了嵩阳楼。张丞相一路问寒问暖的,我们在当地很多官员都出来欢迎我们。此地山象莾一样延伸到北望不到尽头。沮水和漳水汇合一同向东流去。我在外员犹如一个客人遇到了张氶相这样的知己,使我不再产生回家的忧虑。
这首诗主要体现张九龄为人很好,出去玩能方方面面照顾客人,使客人没有陌生感!这难能可贵。三四句与七八句联系起来,使诗更突出作者意图,加上首联的问,更使读者明白。
这首诗用字平淡,但互衬极高。值得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2

帖子

40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75
贡献
947
金钱
1533
发表于 2024-8-14 22: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冬青 于 2024-8-15 19:15 编辑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唐·孟浩然 押尤韵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看题目,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查了好久,题中的张丞相,当为张九龄。

(738年2月) 张九龄作了一首诗,《冬中至玉泉山寺属穷阴冰闭崖谷无色及仲春行县复往焉故有此作》
正是在荆州。

嵩阳:陈贻焮先生以为系当阳之误。
其一、嵩阳县为隋代置,属河南郡,唐时改为登封县,属都畿道。丞相张九龄于开元二十五年四月贬荆州都督府长史,并未在这里做过地方官,何以会到这里“行县”呢?当阳正是荆州属县,巡视当阳,正是他的职责。
其二、诗中有“沮漳东会流”之句,沮漳:二水名,在今湖北境,源于荆山,沮水源出保康县西南,漳水源出南漳县西南,二水流至当阳市东南会合后,东经江陵县注入长江。

综上所述,
本首应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诗人入张九龄幕府时。孟浩然陪张九龄冬出巡当阳等地,
并登当阳楼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首联暗用典,设问开头,直接点题。
那曾经独步天下冠绝天下的人如今在哪里呢?就在当阳这里,登当年王粲登过的楼。


独步:曹植《与杨德祖书》:“昔仲宣独步于汉南,仲宣,王粲字,建安七子之一,有才名。
《文选·王粲 〈登楼赋〉》 李善注引盛弘之 《荆州记》:“当阳县城楼,王仲宣登之而作赋。”


把张九龄比作王粲,不仅夸他有才,还点出张九龄被贬的不遇和思乡的心情,忧国忧民的情怀,非常贴切。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颔联细写张九龄的政务,在寒冬时节去询问年高望重之人,巡视各县邑时跟诸侯们接触也是非常融洽。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颈联反手写景
广阔的丛林向北一望无际,沮水和漳水在东边汇合流淌。
暗指北望长安被丛林阻隔。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尾联扣回题目,孟浩然家在襄阳,他们在荆州都是做客,客中相遇作陪互为知己,那也是非常美好的事情,所以,都不需要有思乡的愁怀,暗用庄舄越吟的典。重点说自己,我在客居中遇到您这样的知己,就不再有乡思的忧愁了。


​全诗练达朴实,句意浑厚,感情真挚。
布局起承转合四分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0

帖子

10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2
贡献
242
金钱
420
发表于 2024-8-15 14: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五律研修班第二十讲秀菊组作业
绣菊组13﹣静莲


作业:解析下面这首五律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唐.孟浩然押尤韵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试着解析:
嵩阳:陈贻炊先生以为系当阳之误。其一、嵩阳县为隋代置,属河南郡,唐时改为登封县,属都畿道。丞相张九龄于开元二十五年四月贬荆州都督府长史,并未在这里做过地方官,何以会到这里"行县"呢?当阳正是荆州属县,巡视当阳,正是他的职责。其二、诗中有"沮漳东会流"之句,沮漳:二水名,在今湖北境,源于荆山,沮水源出保康县西南,漳水源出南漳县西南,二水流至当阳市东南会合后,东经江陵县注入长江。综上所述,本首应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诗人入张九龄幕府时。孟浩然陪张九龄冬出巡当阳等地,并登当阳楼而作。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首联暗用典,设问开头,直接点题。那曾经独步天下冠绝天下的人如今在哪里呢?就在当阳这里,登当年王粲登过的楼。独步:曹植《与杨德祖书》:"昔仲宣独步于汉南,仲宣,王粲字,建安七子之一,有才名。《文选·王粲<登楼赋>》李善注引盛弘之《荆州记》:"当阳县城楼,王仲宣登之而作赋。"把张九龄比作王粲,不仅夸他有才,还点出张九龄被贬的不遇和思乡的心情,忧国忧民的情怀,非常贴切。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颔联细写张九龄的政务,在寒冬时节去询问年高望重之人,巡视各县邑时跟诸侯们接触也是非常融洽。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颈联反手写景。广阔的丛林向北一望无际,沮水和漳水在东边汇合流淌。暗指北望长安被丛林阻隔。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尾联扣回题目,孟浩然家在襄阳,他们在荆州都是做客,客中相遇作陪互为知己,那也是非常美好的事情,所以,都不需要有思乡的愁怀,暗用庄易越吟的典。重点说自己,我在客居中遇到您这样的知己,就不再有乡思的忧愁了。
全诗练达朴实,句意浑厚,感情真挚。
布局起承转合四分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1

帖子

218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72
贡献
543
金钱
829
发表于 2024-8-15 16: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滄浪书院五律研修班第二十讲秀菊组作业
绣菊05-戈平
解析下面这首五律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唐.孟浩然押尤韵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浅析:
嵩阳:陈贻炊先生以为系当阳之误。其一、嵩阳县为隋代置,属河南郡,唐时改为登封县,属都畿道。丞相张九龄于开元二十五年四月贬荆州都督府长史,并未在这里做过地方官,何以会到这里"行县"呢?当阳正是荆州属县,巡视当阳,正是他的职责。其二、诗中有"沮漳东会流"之句,沮漳:二水名,在今湖北境,源于荆山,沮水源出保康县西南,漳水源出南漳县西南,二水流至当阳市东南会合后,东经江陵县注入长江。综上所述,本首应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诗人入张九龄幕府时。孟浩然陪张九龄冬出巡当阳等地,并登当阳楼而作。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首联暗用典,设问开头,直接点题。那曾经独步天下冠绝天下的人如今在哪里呢?就在当阳这里,登当年王粲登过的楼。独步:曹植《与杨德祖书》:"昔仲宣独步于汉南,仲宣,王粲字,建安七子之一,有才名。《文选·王粲<登楼赋>》李善注引盛弘之《荆州记》:"当阳县城楼,王仲宣登之而作赋。"把张九龄比作王粲,不仅夸他有才,还点出张九龄被贬的不遇和思乡的心情,忧国忧民的情怀,非常贴切。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颔联细写张九龄的政务,在寒冬时节去询问年高望重之人,巡视各县邑时跟诸侯们接触也是非常融洽。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颈联反手写景。广阔的丛林向北一望无际,沮水和漳水在东边汇合流淌。暗指北望长安被丛林阻隔。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尾联扣回题目,孟浩然家在襄阳,他们在荆州都是做客,客中相遇作陪互为知己,那也是非常美好的事情,所以,都不需要有思乡的愁怀,暗用庄易越吟的典。重点说自己,我在客居中遇到您这样的知己,就不再有乡思的忧愁了。
全诗练达朴实,句意浑厚,感情真挚。
布局起承转合四分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9

帖子

74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6
贡献
175
金钱
284
发表于 2024-8-15 22: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五律研修班第二十讲绣菊组作业:
解析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唐·孟浩然 押尤韵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期待大家的优秀解析作品!

绣菊25-梅岭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首联暗用典,设问开头,直接点题。那曾经独步天下冠绝天下的人如今在哪里呢?就在当阳这里,登当年王粲登过的楼。独步:曹植《与杨德祖书》:"昔仲宣独步于汉南,仲宣,王粲字,建安七子之一,有才名。《文选·王粲<登楼赋>》李善注引盛弘之《荆州记》:"当阳县城楼,王仲宣登之而作赋。"把张九龄比作王粲,不仅夸他有才,还点出张九龄被贬的不遇和思乡的心情,忧国忧民的情怀,非常贴切。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颔联细写张九龄的政务,在寒冬时节去慰
问年高望重之人,巡视各县邑时跟诸侯们接触也是相谈甚欢、非常融洽。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颈联反手写景。广阔的丛林向北一望无际,沮水和漳水在东边汇合流淌。暗指北望长安被丛林阻隔。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尾联扣回题目,孟浩然家在襄阳,他们在荆州都是做客,客中相遇作陪互为知己,那也是非常美好的事情,所以,都不需要有思乡的愁怀,暗用庄易越吟的典。重点说自己,我在客居中遇到您这样的知己,就不再有乡思的忧愁了。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卷,诗人站在嵩阳(经考证应为当阳)的故楼之上,独自徘徊,心中充满对往昔时光的回忆。岁月流转,寒风凛冽,却不妨碍诗人对过往美好记忆的追问与怀念。在行走于县境之间,诗人仿佛看到古时诸侯争霸的场景,历史的沧桑巨变在心头涌现。

林木繁茂向北绵延,眼前是无边无际的绿色,而南方则是河流汇聚之地,水波荡漾。诗人在这片熟悉而又遥远的地方遇见知己,内心的乡愁与忧虑仿佛随风散去。

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简洁而充满力量,每个字都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和历史的沉淀。通过这短短几句,孟浩然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旅途中那些难忘瞬间的珍视。

布局起承转合四分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18

帖子

376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60
贡献
876
金钱
1449
发表于 2024-8-16 1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五律研修班第二十讲作业
绣菊-28-闪亮每一天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唐·孟浩然 押尤韵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解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行县"途中所见所感。诗人“独步人何在”的问题,引出了对嵩阳故楼的寻访,对当地耆旧老人的询问,以及对山水景色的欣赏。

首联:"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直接点明诗人的孤独和寻找,同时也暗示着诗人在寻找一种归属感。嵩阳故楼的出现,既是对诗人寻找的回应,也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的场所。

颔联:"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两句,描绘出一种古朴淳厚的氛围,岁寒问耆旧,透露出诗人的温情与敬意,行县拥诸侯,则描绘出一种热闹的场面,反映出诗人对当地民俗的欣赏。

颈联:"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两句,描绘出了一片广袤的林莽,沮漳二水在此交汇,形成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这两句诗既是对当地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是对当地人民生活的赞美。

尾联:"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两句,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遇到知己的欣喜,同时也表达了不再有离乡之忧的释然。这是诗人对旅途结束,回到故乡的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诗人独步寻访为引子,通过对嵩阳故楼、耆旧老人、林莽、沮漳二水以及客中遇知己等元素的描绘,展现出了一幅古朴、淳厚、自然美丽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回归故乡的期待。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乡土诗。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8

帖子

7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3
贡献
181
金钱
275
发表于 2024-8-16 18:55: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妍班五律第二十讲绣菊组作业

绣菊组/海云飞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唐·孟浩然 押尤韵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期待大家的优秀解析作品!


注释:嵩阳:嵩山之南。耆旧:年老德高望重者。这里指张丞相。林莽:茂密的林木草丛。弥望:充满视野。沮漳:沮水和漳水。无复:不再有。
布局:起承转合,分分分总。

这篇诗歌以豪情洋溢的笔调赞颂了嵩山之险,以及丞相之雄伟和之交的深厚。诗中通过描述山景色和之交之情,表达了人生和友谊的深切思索,

首联:登高远望诗人独步登高的豪情壮志追求人生的卓越。独步,扣主题的登。也可以表示诗人到豪迈。
登哪里,等嵩阳的故楼,介绍了目的。

颔联:岁寒向耆旧,向字,也是扣主题,陪张丞相。
行到乡里拥有众多诸侯的地方官员拥戴,可以看出张丞相是多么的德高望重之人。

颈联:流水对,以林莽和沮漳两个地名描绘出广阔壮丽的山川景色,句子通过两个地名叠加勾勒出山河壮丽景色。一个北,一个东,全程的描绘嵩阳的山川景色。

尾联: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遇到知己知音的喜悦。这里的知己指的是张丞相,也是指其他志同道合的人,同时表达了诗人在外漂泊时所感受到的乡愁和无奈,但遇到知己后,内心的忧虑得到了释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1

主题

399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菜根谭文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07
贡献
3564
金钱
7463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8-16 19: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唐·孟浩然 押尤韵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飞雪析

孟浩然的《陪张丞相登嵩阳楼》以豪情洋溢的笔调,赞颂了嵩山之险、丞相之雄伟和知交之深厚情谊。诗中通过描述山景和知交之情,表达了对人生和友谊的深切思索。

首联写登高望远,表现了诗人独步登高的豪情壮志,追求人生的卓越。“独步人何在”一句既表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也抒发了对理想和知交的期许。嵩山作为中国著名名山,象征了壮丽和高远。诗人借嵩山之高,以此映衬丞相的伟业。
接着的两句“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候”则展现了诗人向丞相请教的谦虚态度。岁寒问耆旧,体现了诗人虚心向长者请教的品质。走访乡里,拥有众多候选知己,也凸显了诗人广泛的人际网络和社交技巧。

再下一联,诗人以林莽、沮漳等地名描绘出广阔而壮丽的山川景色。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通过地名的叠加,勾勒出了山河壮丽的景色,突显了嵩山的伟大和壮美。
结尾两句“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遇到知音之喜悦。这里的“知己”既指丞相也指其他志同道合的友人。无复越乡忧,表达了诗人在外漂泊时所感受到的乡愁和无奈,但有了知音之后,内心的忧虑得到了释放。
标签: 描景, 抒怀, 友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91

帖子

129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4
贡献
293
金钱
503
发表于 2024-8-17 19: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五律研修班第二十讲作业
绣菊-洗尘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唐·孟浩然 押尤韵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解析:这首诗应该是孟浩然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所作。诗人与丞相张九龄登嵩阳楼感怀而作。嵩阳楼在今河南省登封市。

首联“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意为独自散步的人(张丞相)在哪里,是在嵩阳的故(古)楼里面。问答式开篇,叙事抒怀,直抒胸臆,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语言质朴自然。
  
颔联“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意思是在岁寒日子里询问德高望重者,巡行所管辖地域,诸侯们纷纷前来欢迎、拥护。这一联应该是插入登楼的背景情况,交代时间和公务,时间是岁寒之际,公务是巡行郡县政务。主语省略,应该是张九龄丞相,也可能孟浩然陪同张丞相去了。上句只有一个动词“问”,下句有两个动词“行”“拥”,对仗半对半不对,即上半不对下半对;当然,前两字算错综对也行,也就是岁寒与行县,错综对。下句还是小倒装句,意为诸侯拥护。
  
颈联反手写景,写登楼所见景象。“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意为茂盛的草木向北面更加蔓延,沮漳水向东边会聚流淌。有茂盛的山林草莽,也有奔腾的江河水流。视野阔远,气象宏大,对仗工稳。望,引申意为延伸、蔓延。
  
尾联“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意为在客途中愚见知己,不再产生乡愁了。这个知己,应该是张九龄丞相。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其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被誉为“岭南第一人”。孟浩然世称孟襄阳,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生当盛唐,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被张九龄招致幕府。由于学识和诗文方面的共同兴趣特长,二人畅所欲言,交谈甚欢。因此,孟浩然觉得在陪同张九龄丞相登嵩阳楼的旅途中,遇到了知己,不再增加思乡之情和乡愁。客,为客居,引申为旅途。无复,不再有,没有。越,更加。
  
本诗结构为起承转合布局,首联叙事赋起,描叙陪同张丞相登楼;颔联事承,交代在什么情况下登楼的;颈联为景转,描写登楼所看见的景象;尾联为情结,宕开一笔收结,叙述旅途中遇到知己勾起乡愁。本诗叙事、描景、抒情融于一体,清新自然,诗意隽永,情深意长,蕴藉耐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主题

1204

帖子

7963

积分

版主

中华古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05
贡献
1516
金钱
3978
QQ
发表于 2024-8-17 19: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五律研修班第二十讲作业
绣菊15-流星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唐·孟浩然 押尤韵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开篇即以设问起兴,引出登楼之地——嵩阳及其上的故楼。这里的“独步人”可能是指张丞相或诗人自己,也有可能是一种泛指,用以表达登高望远时寻找高洁之士或寻求心灵慰藉的心境。嵩阳,作为地点,既赋予了诗歌具体的空间背景,也暗含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此联进一步展开了登楼之际的交游活动。“岁寒”常用来比喻晚年或困境,这里可能指的是在与张丞相的交流中,询问关于年老贤者的近况,体现了诗人对前辈的敬重与关怀。“行县拥诸侯”则形象地描绘了张丞相作为地方长官,巡视县境时受到众官员拥戴的场景,间接赞扬了张丞相的威望与德行。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此联转而描绘自然景色,将读者的视线从人文转向自然。北方望去,是连绵不绝的林莽(茂密的林木),展现了嵩阳地区的辽阔与野趣;而东方的沮水和漳水汇聚成流,则寓意着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与生命的流转不息。这两句不仅展现了嵩阳楼周围的壮丽风光,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作为全诗的收束,诗人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在异乡为客的日子里,能够遇到像张丞相这样的知己,让他深感欣慰与满足,以至于原本的思乡之愁也随之消散。这不仅是对友情的高度赞美,也体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诗起承转合结构,通过描绘登楼所见之景、所遇之人以及所感之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9

帖子

12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84
贡献
293
金钱
479
发表于 2024-8-17 23: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五律研修班第二十讲作业
绣菊-寒澈清秋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唐·孟浩然 押尤韵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解析】
这首诗应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诗人入张九龄幕府时。孟浩然陪张九龄冬出巡当阳等地,并登当阳楼。嵩阳系当阳之误。原因:一、嵩阳县为隋代置,属河南郡,唐时改为登封县,属都畿道。丞相张九龄于开元二十五年四月贬荆州都督府长史,并未在这里做过地方官,何以会到这里“行县”呢?当阳正是荆州属县,巡视当阳,正是他的职责。二、诗中有“沮漳东会流”之句,沮漳二水,正在当阳的东南方会合。
首联一问一答,引人入胜。问:独步天下、超群出众的人在何处?答:此时正登上当阳故楼。“故楼”有两层含义:一是张从前来过,二是暗示张有王璨之情怀。独步:曹植《与杨德祖书》:“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仲宣,王粲字,建安七子之一,有才名,这里代指张九龄。这联主要表达对张的敬慕之情。
颔联:岁末寒冬里张丞相出巡访问德高望重的耆旧贤者,行至当阳县被大家象诸侯一样前呼后拥着。耆旧:故老。行县:巡视各县。“岁寒”出自《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义双关,既指天气,又赞美张德高望重。
颈联:站在高处向远眺望,北方是一片林间草木苍茫的旷野,东面则是沮、漳二水流动会合的地方。林莽:一作“泱莽”。弥望:远望。沮漳:二水名,在今湖北境,源于荆山,沮水源出保康县西南,漳水源出南漳县西南,二水流至当阳市东南会合后,东经江陵县注入长江。这里既是写景,也暗含张九龄能尊重贤人、汇集人才的意思。
尾联:我在客居中遇到您这样的知己,就不再有乡思的忧愁了。越乡忧:指思乡的忧愁,与“越吟”意思相同。越国庄舄,出身贫寒,后到楚国,官至执珪,但不忘故国,病中仍吟越声。张九龄《候使登石头驿楼作》:”自守陈蕃塌,尝登王粲楼。徒然骋目处,岂是获心游。向跡虽愚谷,求名异盗丘。息阴芳木所,空复越乡忧。”主要抒发自己对张的感激之情。
全诗起承转合布局,尾联宕开一笔收结。语言练达朴实,充满感情。
刘辰翁评曰:句意浑厚,非小丈夫嘴爪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1

帖子

190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96
贡献
437
金钱
738
发表于 2024-8-18 06:20: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绣菊组第二十讲作业:
深山闲人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唐  : 孟浩然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候。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解析: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独步的人在哪里,嵩阳山上有一座古老的楼阁。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岁寒时节询问长者的过去,行进的县城迎接各地的官员。
林莽北弥望,泪漳东会流。茂密的林木延伸至北方的远方,沮漳两条河流在东方交汇。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在旅途中遇到知心的朋友,不再担忧离乡之忧。
赏析:通过描景, 抒怀, 友谊。孟浩然以豪情洋溢的笔调,赞颂了嵩山之险、丞相之雄伟和知交之深厚情谊。描述山景和知交之情,表达了对人生和友谊的深切思索。
首联写登高望远,表现了诗人独步登高的豪情壮志,追求人生的卓越。“独步人何在”一句既表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也抒发了对理想和知交的期许。嵩山作为中国著名名山,象征了壮丽和高远。诗人借嵩山之高,以此映衬丞相的伟业。
颔联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候,则展现了诗人向丞相请教的谦虚态度。岁寒问耆旧,体现了诗人虚心向长者请教的品质。走访乡里,拥有众多候选知己,也凸显了诗人广泛的人际网络和社交技巧。
颈联诗人以林莽、沮漳等地名描绘出广阔而壮丽的山川景色。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通过地名的叠加,勾勒出了山河壮丽的景色,突显了嵩山的伟大和壮美。
尾联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遇到知音之喜悦。这里的“知己”既指丞相也指其他志同道合的友人。无复越乡忧,表达了诗人在外漂泊时所感受到的乡愁和无奈,但有了知音之后,内心的忧虑得到了释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43

帖子

3202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研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32
贡献
773
金钱
1222
发表于 2024-8-18 06: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词学院研修班五律绣菊组第二十讲解析作业: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唐·孟浩然 押尤韵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期待大家的优秀解析作品!

梦依试解

首先塾悉下作者背景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1、词语解释:

张丞相: 指张九龄
林莽: 茂密的树林。
弥望: 充满视野,满眼。
沮漳: 指沮水和漳水。
会流: 合流。
无复: 不能恢复。越: 跨过。
年高望重: 年纪大,声望高。

2、译文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卷,诗人站在嵩阳的故楼之上,独自徘徊,心中充满对往昔时光的回忆。颔联: 岁月流转,寒风凛冽,却不妨碍诗人对过往美好记忆的追问与怀念。在行走于县境之间,诗人仿佛看到古时诸侯争霸的场景,历史的沧桑巨变在心头涌现。
颈联: 林木繁茂向北绵延,眼前是无边无际的绿色,而南方则是河流汇聚之地,水波荡漾。尾联: 诗人在这片熟悉而又遥远的地方遇见知己,内心的乡愁与忧虑仿佛随风散去。

总结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简洁而充满力量,每个字都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和历史的沉淀。通过这短短几句,孟浩然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旅途中那些难忘瞬间的珍视。布局为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3

帖子

125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6
贡献
279
金钱
490
发表于 2024-8-18 09: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筇林红袖 于 2024-8-18 09:12 编辑

苍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二十讲解析作业
绣菊18—筇林红袖

解析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唐·孟浩然 押尤韵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一、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是“行县”中所见所感。诗人独步人何在的问题,引出了对蒿阳故楼的寻访,对当地耆旧老人的询问,以及对山水景色的欣赏。
二、逐联试析:
(1)首联“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点题说明今天自已陪丞相登楼,张承相已不是独自一个登览嵩阳的古楼了,交代了人物、地点、事情。
(2)颔联“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意思是在岁寒日子里询问德高望重者,巡行所管辖地域,诸侯们纷纷前来,前呼后拥。这一联交代张丞相的为人和政绩
(3)颈联“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意为茂盛的草木向北绵延,无边无际的,沮水和漳水向东边会聚流淌。反手写景,再次点题,是登楼所见景象。
(4)尾联“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宕开一笔意为在旅途中遇见知己,内心的乡愁与忧虑仿佛随风散去,越乡忧是典,庄舄越吟,喻意是思乡的情怀。
三、 章法布局:
是起承转合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

主题

2312

帖子

9742

积分

版主

古今墨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94
贡献
2530
金钱
3467
发表于 2024-8-18 10: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二十讲解析作业
绣菊03-秋水长天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唐·孟浩然 押尤韵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解析:
起:“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诗人以问句开篇,询问曾经独步天下的人如今在哪里,然后提到了嵩阳的这座故楼,点出了登楼的背景。这里的“独步人”可能是指张九龄,表达了对他的敬慕之情,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兴趣。

承:“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描述了在岁末寒冬时节,张丞相出访询问德高望重的老者,并且所到之处受到众人的拥护,如诸侯般前呼后拥。这既写出了张丞相的尊贤品德,也显示出其地位的尊贵,承接上文对“独步人”的描述。

转:“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诗人的视角从人物转向了楼外的景色,向北远望是一片苍茫的林莽,东边则是沮漳二水会合流淌。这两句通过描绘壮阔的自然景象,在诗中起到了转折和过渡的作用,同时也可能暗含张九龄能尊重贤人、汇集人才的意思。

合:“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在客居他乡的时候遇到了知己,就不再有思乡的忧愁了。这是整首诗的情感落脚点,抒发了诗人对张丞相的感激之情,以及在他身边感受到的温暖和安慰,与前面的内容相呼应,使整首诗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和总结。

这首诗应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孟浩然入张九龄幕府时。孟浩然陪张九龄冬出巡当阳等地,并登当阳楼。诗中既描绘了当地的景象和张丞相的活动,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心情。

需要注意的是,诗中的“嵩阳”可能是“当阳”之误。嵩阳县在唐代时改为登封县,而张九龄当时并未在这里做过地方官。当阳是荆州属县,巡视当阳是他的职责所在。并且诗中有“沮漳东会流”之句,沮漳二水,正在当阳的东南方会合。

以下是原诗的参考译文:

独步天下、超群出众的人在何处?此时正登上当阳故楼。

岁末寒冬里张丞相出巡访问德高望重的耆旧贤者,行至当阳县被大家象诸侯一样前呼后拥着。

站在高处向远眺望,北方是一片林间草木苍茫的旷野,东面则是沮、漳二水流动会合的地方。

我在客居中遇到您这样的知己,就不再有乡思的忧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276

帖子

1808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楹联三兼曲二、赋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97
贡献
461
金钱
677
发表于 2024-8-18 10:3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二十讲解析作业
绣菊17-黑咖啡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唐·孟浩然 押尤韵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解诗:
这首诗的主题是“行县”途中所见所感。诗人独步人何在的问题,引出了对嵩阳故楼的寻访,对当地耆旧老人的询问,以及对山水景色的欣赏。 首句“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直接点明诗人的孤独和寻找,同时也暗示着诗人在寻找一种归属感。嵩阳故楼的出现,既是对诗人寻找的回应,也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的场所。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两句,描绘出一种古朴淳厚的氛围,岁寒问耆旧,透露出诗人的温情与敬意,行县拥诸侯,则描绘出一种热闹的场面,反映出诗人对当地民俗的欣赏。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两句,描绘出了一片广袤的林莽,沮漳二水在此交汇,形成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这两句诗既是对当地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是对当地人民生活的赞美。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两句,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遇到知己的欣喜,同时也表达了不再有离乡之忧的释然。这是诗人对旅途结束,回到故乡的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诗人独步寻访为引子,通过对嵩阳故楼、耆旧老人、林莽、沮漳二水以及客中遇知己等元素的描绘,展现出了一幅古朴、淳厚、自然、美丽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回归故乡的期待。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乡土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03

帖子

1322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驿站吟风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02
贡献
301
金钱
514
发表于 2024-8-18 22: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苍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二十讲解析作业
绣菊20-瘦田耕农

解析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唐·孟浩然 押尤韵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1)首联“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设问起笔交代了交代了人物事件,直接点题。
(2)颔联“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意思是在岁寒日子里慰问老干部,走访民情,巡行所管辖地域,次句写下级官员们纷纷前来迎接,前呼后拥,深受下级官员们的爱戴,场面很壮大。
(3)颈联“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颈联反手写景茂盛的草木向北绵延,无边无际的,沮水和漳水向东边会聚流淌,是登楼所见景象。暗示张丞相被贬出长安,对长安的怀念被山水草木阻隔而不能见。
(4)尾联“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宕开一笔转到作者,在客居时得到张丞相赏识,招入幕府,陪同行县的喜悦之情,内心的乡愁与忧虑一扫而去,越乡忧是典,庄舄越吟,喻意是思乡的情怀。
章法布局:起承转合,前三联主要写张丞相的事,但自己都陪同了,尾联写自己的感受,前后情感不同比较特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9

帖子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8
贡献
197
金钱
286
发表于 2024-8-19 05: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绣菊组第二十讲作业
绣菊21-相忘于江湖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唐·孟浩然 押尤韵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译文:
独步的人在哪里,嵩阳山上有一座古老的楼阁。
岁寒时节询问长者的过去,行进的县城迎接各地的官员。
茂密的林木延伸至北方的远方,沮漳两条河流在东方交汇。
在旅途中遇到知心的朋友,不再担忧离乡之忧。
赏析:: 孟浩然的《陪张丞相登嵩阳楼》以豪情洋溢的笔调,赞颂了嵩山之险、丞相之雄伟和知交之深厚情谊。诗中通过描述山景和知交之情,表达了对人生和友谊的深切思索。
首联写登高望远,表现了诗人独步登高的豪情壮志,追求人生的卓越。“独步人何在”一句既表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也抒发了对理想和知交的期许。嵩山作为中国著名名山,象征了壮丽和高远。诗人借嵩山之高,以此映衬丞相的伟业。
接着的两句“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候”则展现了诗人向丞相请教的谦虚态度。岁寒问耆旧,体现了诗人虚心向长者请教的品质。走访乡里,拥有众多候选知己,也凸显了诗人广泛的人际网络和社交技巧。
再下一联,诗人以林莽、沮漳等地名描绘出广阔而壮丽的山川景色。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通过地名的叠加,勾勒出了山河壮丽的景色,突显了嵩山的伟大和壮美。
结尾两句“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遇到知音之喜悦。这里的“知己”既指丞相也指其他志同道合的友人。无复越乡忧,表达了诗人在外漂泊时所感受到的乡愁和无奈,但有了知音之后,内心的忧虑得到了释放。
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9

帖子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8
贡献
197
金钱
286
发表于 2024-8-19 05: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绣菊组四两三钱作业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唐·孟浩然 押尤韵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赏析:: 孟浩然的《陪张丞相登嵩阳楼》以豪情洋溢的笔调,赞颂了嵩山之险、丞相之雄伟和知交之深厚情谊。诗中通过描述山景和知交之情,表达了对人生和友谊的深切思索。
首联写登高望远,表现了诗人独步登高的豪情壮志,追求人生的卓越。“独步人何在”一句既表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也抒发了对理想和知交的期许。嵩山作为中国著名名山,象征了壮丽和高远。诗人借嵩山之高,以此映衬丞相的伟业。
接着的两句“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候”则展现了诗人向丞相请教的谦虚态度。岁寒问耆旧,体现了诗人虚心向长者请教的品质。走访乡里,拥有众多候选知己,也凸显了诗人广泛的人际网络和社交技巧。
再下一联,诗人以林莽、沮漳等地名描绘出广阔而壮丽的山川景色。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通过地名的叠加,勾勒出了山河壮丽的景色,突显了嵩山的伟大和壮美。
结尾两句“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遇到知音之喜悦。这里的“知己”既指丞相也指其他志同道合的友人。无复越乡忧,表达了诗人在外漂泊时所感受到的乡愁和无奈,但有了知音之后,内心的忧虑得到了释放。
起承转合的布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28

帖子

2956

积分

版主

古风学院诗九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69
贡献
797
金钱
1093
发表于 2024-8-19 09: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唐·孟浩然 押尤韵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看题目,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查了好久,题中的张丞相,当为张九龄。

(738年2月) 张九龄作了一首诗,《冬中至玉泉山寺属穷阴冰闭崖谷无色及仲春行县复往焉故有此作》
正是在荆州。

嵩阳:陈贻焮先生以为系当阳之误。
其一、嵩阳县为隋代置,属河南郡,唐时改为登封县,属都畿道。丞相张九龄于开元二十五年四月贬荆州都督府长史,并未在这里做过地方官,何以会到这里“行县”呢?当阳正是荆州属县,巡视当阳,正是他的职责。
其二、诗中有“沮漳东会流”之句,沮漳:二水名,在今湖北境,源于荆山,沮水源出保康县西南,漳水源出南漳县西南,二水流至当阳市东南会合后,东经江陵县注入长江。

综上所述,
本首应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诗人入张九龄幕府时。孟浩然陪张九龄冬出巡当阳等地,
并登当阳楼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首联暗用典,设问开头,直接点题。
那曾经独步天下冠绝天下的人如今在哪里呢?就在当阳这里,登当年王粲登过的楼。


独步:曹植《与杨德祖书》:“昔仲宣独步于汉南,仲宣,王粲字,建安七子之一,有才名。
《文选·王粲 〈登楼赋〉》 李善注引盛弘之 《荆州记》:“当阳县城楼,王仲宣登之而作赋。”


把张九龄比作王粲,不仅夸他有才,还点出张九龄被贬的不遇和思乡的心情,忧国忧民的情怀,非常贴切。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颔联细写张九龄的政务,在寒冬时节去询问年高望重之人,巡视各县邑时跟诸侯们接触也是非常融洽。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颈联反手写景
广阔的丛林向北一望无际,沮水和漳水在东边汇合流淌。
暗指北望长安被丛林阻隔。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尾联扣回题目,孟浩然家在襄阳,他们在荆州都是做客,客中相遇作陪互为知己,那也是非常美好的事情,所以,都不需要有思乡的愁怀,暗用庄舄越吟的典。重点说自己,我在客居中遇到您这样的知己,就不再有乡思的忧愁了。


​全诗练达朴实,句意浑厚,感情真挚。
布局起承转合四分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5

帖子

2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0
贡献
55
金钱
87
发表于 2024-8-19 09: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二十讲解析作业
绣菊29-图图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唐·孟浩然 押尤韵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一、整体理解

这是一首孟浩然陪张丞相登嵩阳楼时所作的诗。诗中既描绘了登楼所见之景,又抒发了与张丞相相遇后的感受。

二、诗句分析

1.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 开篇以疑问起笔,询问曾经在此独步的人如今在哪里,点出此地的历史感以及对过往人物的追思,同时引出了嵩阳楼这一地点。
2.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 此句提及在寒冷的时节询问当地的老人,展现出对地方风土人情的关注。“行县拥诸侯”则暗示了张丞相的身份地位以及其在地方巡视的情景。
3.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 这两句描写了登楼远眺的景色,向北望去是广袤的林莽,向东则能看到沮漳二水交汇流淌,展现出一幅开阔的自然景象。
4.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 最后表达了作者在客居他乡之时遇到知己张丞相的喜悦之情,使得他不再有身处异乡的忧愁之感。

三、艺术特色

1. 意境开阔: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宏大而悠远的意境。
2. 情感真挚: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登楼的经历紧密结合,情感表达自然流畅。
3. 结构严谨:从登楼引发的感慨,到对景色的描绘,再到情感的抒发,层次分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3

帖子

276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93
贡献
656
金钱
1055
发表于 2024-8-19 10: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绣菊09一非鱼红色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唐·孟浩然 押尤韵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解析答案如下:
1、词语解释
嵩阳:嵩山之南。
耆旧:年老德高望重者。
林莽:茂密的林木草丛。
弥望:充满视野。
沮漳:沮水和漳水。
2、布局分分分总。
3、析联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首联设问开头,直接点题。那曾经独步天下冠绝天下的人如今在哪里呢?就在嵩阳这里。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颔联细写张九龄的政务,在寒冬时节去询问年高望重之人,巡视各县邑时跟诸侯们接触也是非常融洽。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颈联反手写景,广阔的丛林向北一望无际,沮水和漳水在东边汇合流淌。暗指北望长安被丛林阻隔。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尾联扣回题目,孟浩然家在襄阳,他们在荆州都是做客,客中相遇作陪互为知己,那也是非常美好的事情,所以,都不需要有思乡的愁怀。重点说自己,我在客居中遇到您这样的知己,就不再有乡思的忧愁了。
4、遣词造句
前二联“故、旧”,表明张丞相德高望重;后二联“会、遇”,表明二人因缘际会的大背景壮阔,张丞相的知遇之恩足以冲淡自己浅浅的乡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90

帖子

587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63
贡献
1253
金钱
2503
发表于 2024-8-19 11: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词学院五律研修班第二十讲作业
绣菊11-清风徐徐
解析孟浩然的这首五律。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唐   孟浩然   押尤韵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渚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1、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当时张九龄在荆州。这年五月孟浩然认识了张九龄,二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当时被贬荆州作长史的张九龄便邀孟浩然担任他的幕宾。此诗是孟浩然在张九龄邀请下,一同登临嵩阳楼的情景。诗不仅展现了孟浩然与张九龄之间的深厚情谊,也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孟浩然的心境。记述此次登高望远的情形。张丞相当指张九龄。这是孟浩然陪张九龄游玩八首诗中的一首。
2、解析句子: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首联用设问句,自问自答。"独步人何在"独自漫步的人在哪里呢?("独"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嵩阳有故楼",嵩阳有座旧楼(点明游览地点)。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颔联意思是在岁寒日子里询问德高望重者,巡行所管辖地域,诸侯们纷纷前来,前呼后拥。这一联交代张丞相的为人和政绩。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颈联反手写景,再次点题,意为茂盛的草木向北绵延,无边无际的,沮水和漳水向东边会聚流淌,是登楼所见景象。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尾联宕开一笔意为在旅途中遇见知己,内心的乡愁与忧虑仿佛随风散去,越乡忧是典,庄舄越吟,意为思乡的愁怀。表达了遇到知己的喜悦和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之情。
3、布局:
起承转合。
4、写作特点:
叙事 ,写景  ,抒情    有机结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主题

823

帖子

5709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词三期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714
贡献
1221
金钱
2237

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4-8-19 14: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唐·孟浩然 押尤韵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律研班第二十讲作业
绣菊27碧海晴空解析




题目《陪张丞相登嵩阳楼》,说明作者孟浩然是和张丞相一起登楼的。
首联,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独步有两种解释,一是指超出群伦,天下第一;二是指独自一人行走。结合题目来看,独步在这里应该取第一种解释。独步人,是说出类拔萃卓然不群的人,这里应该是暗指张九龄,以设问引出人物。那位超然不群的人在什么地方?在崇阳的故楼之上。一个故字,说明作者孟浩然不止一次陪张丞相登上此楼,此次已经是故地重游了。


颔联,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岁寒,指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这里或许也暗指张九龄当时下野的不良际遇。耆旧,指年高而有才德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张九龄去探望拜访那些德高望重的高龄老人,行县,指巡行所主之县。是说张九龄巡行所管辖的地域,得到了周边诸侯的前呼后拥。此联为赋笔,侧面描写了张丞相礼贤下士,造福一方,政绩斐然。对仗工稳。


颈联,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林莽,草木深茂的地方,此处林为树林,莽为草丛。弥望,一望无际。北和东为状语后置,向北望去,草木深幽、无边无际,向东望去,沮水和漳水汇合在一起,向远方奔流而去。这联是写孟浩然陪张丞相登楼所见之景。人登高望远最易思乡,为尾联埋下了伏笔。对仗严谨。


尾联,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无复,不再。越乡,远离 故乡。
尾联扣回题目,写作者孟浩然在异乡遇到张九龄这位知己,能够不再为远离家乡而终日烦忧了。能为作者解忧,说明张九龄厚待孟浩然,二人交情不浅。


布局为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0

帖子

49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75
贡献
115
金钱
194
发表于 2024-8-19 17:39: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词学院五律研修班第二十讲作业:

赏析以下这首唐诗:

五律  押尤韵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作者 / 唐   孟浩然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渚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知音茗茶  浅析:

1,题目: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顾名思义,正文就是登高望远。从一个“陪”字可以看出,主角是两个人,一主一副,从官阶上讲,正主是张九龄,也是队长。但是,虽然所见所闻两个人都在一起,但是所感所想却是作者本人。地点是嵩阳楼。
2,从全文来看,作者的写法看得出其思维跳跃性比较强,看似东拉西扯的,但是,事实上,跳跃的思想,主线还是所见所感。我们赏读也容易误解,所以也只能一词一句的去理解,很可能断章取义,那也没办法。
  首联: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这个首联真的很难理解,明明是两个主角,为什么又说独步呢?我猜想是此行登楼是孟浩然和张九龄只带随从,轻装简行,不是大型活动,没有轰动的仪仗阵列,独步是低调的说法;嵩阳是地点所在区域,至于故楼,很可能两种解释,一是两个人中至少有人是第二次来这里观赏,二是“故”不是重的意思,而是“旧”的意思。如果是这样理解,那么首联就是作者表示这次的登高,是张孟两个人低调出行,目标就是嵩阳旧楼。
  颌联: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顺着首联提示的目标前行,一路上经过的城镇,碰到一些年长的、望重的,都要停下来嘘寒问暖或者谦虚讨教式的问候一下,到县城(调研)的地方,也要拉拢一下地方官,地方官更是极力表示拥戴。时间是在过年前的寒冷季节。唐朝地方官最大的只有节度使,经济大权还在中央,没有诸侯,嵩阳这种小地方更没有,这里的诸侯是一种泛称,泛指地方官吏。
  颈联: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颈联是已经登上高楼之后的所见,在北楼高处向远处眺望,那是一望无际辽阔的林草莽原,依稀可看到是沮水与漳河一直向东流去,直至汇合成更大的浊漳河。因为随着视野的开阔,人的思绪也变得越来越轻松愉快了,这为尾联的情感升华做好了铺垫。
  尾联: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孟浩然和张九龄的家乡都不在嵩阳,所以这里,他们但是客人,客中,就是客地、异地。因为两人相识交流,互为欣赏,特别是在一路走来,看到张九龄的许多事实,联想产生共鸣的政见策略,让孟浩然把张九龄引以为知己,自然就相谈甚欢,所以就不再徒生离开家乡的忧虑,换做是阴霾一扫而光的宽怀。
  3,初唐到盛唐,有三个姓张的宰相,分别是张柬之、张说、张九龄,其中,张九龄是张说提拔的,而接纳孟浩然作为朋友的是张九龄,作为没能通过科考入仕的寒士孟浩然,能够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并引为幕宾同伴,自然知道这是一条晋身的捷径,所以心情舒畅,为此激动的写下这首心路里程诗,真是有感而发。
  这首诗也是起承转合的写法,以游记的所听所见为线,以情感升华为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77

帖子

339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11
贡献
786
金钱
1310
发表于 2024-8-19 19: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词学院五律研修班第二十讲作业:
绣菊/07冬日春天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唐·孟浩然 押尤韵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赏析
首先,背景 从题目来看是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顾名思义,正文就是登高望远。从一个“陪”字可以看出,主角是两个人,一主一副,从官阶上讲,正主是张九龄,也是队长。但是,虽然所见所闻两个人都在一起,但是所感所想却是作者本人。地点是嵩阳楼。
1,首联,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首联用设问句,自问自答。"独步人何在"独自漫步的人在哪里呢?("独"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嵩阳有故楼",嵩阳有座旧楼(点明游览地点)。
2、颔联,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岁寒,指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耆旧,指年高而有才德的人。行县,指巡行所主之县,颔联细写张九龄的政务,在寒冬时节去询问年高望重之人,巡视各县邑时跟诸侯们接触也是非常融洽。得到了周边诸侯的前呼后拥。此联为赋笔,侧面描写了张丞相造福一方,政绩斐然。
3、颈联,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林莽,草木深茂的地方,此处林为树林,莽为草丛。弥望,一望无际。北和东为状语后置,向北望去,草木深幽、无边无际,向东望去,沮水和漳水汇合在一起,向远方奔流而去。这联是写孟浩然陪张丞相登楼所见之景。人登高望远最易思乡,为尾联埋下了伏笔。对仗严谨。
4、尾联,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无复,不再。越乡,远离 故乡。
尾联扣回题目,写作者孟浩然在异乡遇到张九龄这位知己,能够不再为远离家乡而终日烦忧了。能为作者解忧,说明张九龄厚待孟浩然,二人交情不浅。
5、整首诗总的来说布局是起承转合
用自问自答起笔,来点明地点,以事来承接,然后转手写点,承上启下表明登楼情况,最后抒发自己陪同的感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02: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