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四十景之十九
孝陵烟岚(明孝陵)三首
七律 新韵
陈玉喜
【一】
紫金山麓孝明陵,阜嵌独龙珠险菁;
临兴东毗中岭泛,终归皇后葬合京。
浮依为苑圜丘制,石刻瑰术高煜星;
雄伟巍峨楼馈丽,雾烟缭绕骇松凌。
【二】
非凡气势鹿其鸣,谒祭朝遗文孝陵;
明帝神灵石象勇,雕妍木颖互花擎;
叁人合一不谋和,秉圣功德碑刻城;
山水轻盈跌厉宕,浑然天堑贵弘凌。
【三】
明楼宝殿下驹坊,凌烈山碑亭卧长;
琉粒瓦重石造密,蜿蜒曲煜澈夹扬。
帝王威赫皇权显,坚碧磐岩险稳翔;
神道尽头棂兴冠,珍惜吊刻艺德强。
赏析;
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寝。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达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明孝陵作为中国明清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去世,9月葬入孝陵,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故名;一说有“以孝治天下”之意。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于应天府崩殂,遂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建成,历时长达30余年。其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帝王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时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
民国元年(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携南京临时政府官员谒祭明孝陵,并拟祭文。从1997年开始,文物工作者利用精密磁测等高科技手段对明孝陵进行了长达6年的考古勘探,地宫经探测被认定位于明孝陵圆形宝顶下面,地宫建筑面积根据探测结果竟达4000多平方米,几乎是已发掘的定陵地宫面积的3倍。明孝陵地宫的具体形制还不能清楚知道,但从明孝陵现存建筑、明故宫建筑遗存上大量使用石料作为建筑基座的现象,以及已经发掘的定陵地宫全部用石材构筑的实例可以推断,孝陵地宫应该也是全部用石材构筑的大型殿宇式地下建筑。
文史专家大胆猜测了地宫殿堂的设计,参照生人居住的宫殿,因此一般应有主次之分,大跨度条石起券的拱券门作为明孝陵建筑的主要特征在地宫中也许会继续使用,主大殿应布置成厅堂的样式,摆放一些祭祀用品,并设一大缸,缸内盛香油,点长明灯。后殿作为地宫的主要部分,按照惯例应是摆放皇帝、皇后棺椁及各种随葬品的地方,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灵柩就停放在后殿的棺床上。对于一位开国皇帝而言,地宫里随葬各种金银玉器、龙袍锦缎、仪仗用具及生活冥器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孝陵烟岚图片来自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