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穿越梅嶺 于 2015-6-21 17:37 编辑
飘香源楚地,一糯是相承。
纫佩惟香草,拥怀满玉冰。
纵然多桎梏,幸不失锋棱。
汤滚如江水,投身说永恒。
原稿
高风源楚地,一糯是相承。
纫佩惟香草,拥怀满玉冰。
纵然多桎梏,幸不失锋棱。
水沸何曾惧,微身系众生。
詩的立意和眾多的此類詩詞一樣,紀念屈原,詩也是圍繞這個立意去寫的,且寫的頗不錯,既抓住了所詠物“粽子”的特點,也借“粽子”傳達出了對屈原的讚美之情。關於詠物詩,清代王士禎認為好的詠物詩應該是“如禪家所謂不粘不脫,不即不離,乃為上乘。”怎麼說呢?就是詠物不能停留在物上,當然也不能脫離所詠的物,離題萬里的寫。現代詩人熊東遨先生說的更為明了:“詠物之作,須具所詠對象鮮明個性,否則便是通用標籤,隨處可貼。”顯然,作者注意到了這些詠物詩的特點,并且寫的很成功。
細節方面,已經有人討論過,說點個人看法,首聯的“飄香”(高風)“一糯”跟尾聯的“水沸”都太實,按照東門兄“平平而起”的建議,改作“源流來楚地,一脈總相承。”。中間二聯,特別是頸聯,詠物也寫人,非常漂亮,唯將“滿”改作“是”,既增加了語氣,也跟出句的詞性相對,你看如何?尾聯的結句看似很大,其實跟粽子是無關的,當然,有人會說是擬人化的寫法,這裡如果能把第二句的“一”替掉,寫成“一躍何曾懼,年年此日生。”是不是更好些?(梅嶺淺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