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舟唱晚乐无穷 ——钟敏诗集《归舟唱晚》读后 杨立华 《归舟唱晚》是诗友钟敏今年新出的一本诗文集,也是我在上海江南诗社十月十四日于古美街道党群中心雅集时幸蒙赠送的第二本书。拜读之余,印象颇深的是作者书中的诗、文两部分作品居然都能做到有感而发,绝少无病呻吟之句,这就特别有难度。作者在书的自序中说她是“已过花甲直奔古稀”之年才开始动笔的。而且,和墨觉一样,作者在书的后记中说,她也是从2019年开始跟着蔡国华老师开始学诗的。如此,那更是很不容易的。 有人或许会不以为然:谁写东西会没有感觉?没有感下的文字如何出来? 此话从某种角度说也没错,没有感觉也是一种感觉。但是文学意义上的“有感而发”说来简单,其实不然。它既是作者个人独特的联想,又是能引发人们心灵共鸣的情感。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种“有感而发”的典型的概括:由景及情、触景生情。 . 我们看作者“婺源寻春有组诗”中《过油菜花地》这首诗: 寻春载梦秾家地,黄野蓝穹醉若熏。云际清晖流两色,赣中美景领三分。 停车入画风箫起,伫足出尘天籁闻。霜鬓一时回少岁,逐花蜂蝶错迷裙。 . 第一句交代事由地点feng,第二局便写出了作者所感的景物。我们不知道这金黄色的田野和蓝湛湛的天穹是不是作者看到的第一观感,但是可以肯定这两种颜色是她心目中的最强烈的印象。所以接下来便写出了“云际清晖流两色,赣中美景领三分”的诗句。 “感”有了,“发”在哪里呢? “停车入画风箫起,伫足出尘天籁闻”。 车子停在如画的风景里,风声有点像低沉的箫声,让人觉得超越凡尘听到了天籁之音。然而更妙的感觉还在后面。 “霜鬓一时回少岁,逐花蜂蝶错迷裙”。恍惚间作者感觉自己好像回到了儿童时代,追逐花香的蜜蜂蝴蝶错把她身上的花花裙当成了花丛围着自己打转呢! 再看作者的词《卜算子•蝉》 十年蛰深泥,一日攀高树。试在红尘唱半席,谁解卿卿语。 饮露抱枝栖,薄翼清风羽。兑入人间苦作吟,知了还知悟。 . 这首作品的作者所感就比较更深入一层了。“诗言志”,作者借物咏情,写的是禅,说的是人生,读者可以自己领会,这里就不展开了。这最后一句最有意思:“知了还知悟”。作者巧用蝉的别名“知了”提出了一个哲理性的问题。它这样不停地叫鸣是猜知了自己的命运还是对这世界有所感悟呢? 相比较诗词曲作品,钟敏的散文杂记或许因为篇幅较宽、没有格律的束缚,个别作品因此更具体更真实,从而给人的感触也更深刻。例如她在《女知青往事》中讲述的《毒钉的故事》令人读之难忘。故事讲作者当年在崇明农场劳动,有个叫陈林的知青在出粪沤肥时,被一根锈钉子扎了,因为缺乏医疗知识和医疗条件,最后毒发身亡。正如谁说的,大千世界的一粒灰尘,落在个人头上就是灭顶之灾。这是哪个年代的悲哀。 不过,能够在今天讲述那个悲哀的年代,应该把它看作一种快乐。想想多少人连这这个讲述的机会也已经永远没有了,难道还不令人高兴吗?所以,这个书名起的好,归舟唱晚;我们的晚年是值得歌唱的、值得骄傲的值得快乐的。 最后,祝钟敏诗友的归舟一帆风顺,境界越来越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