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弧焰 于 2023-6-19 02:17 编辑
《七律·法治》
文/文弧焰 法治精神保自由, 违规犯罪立遭囚。 分明界线知风险, 平等民权易复仇。 胜负武争成历史, 输赢审判乃今求。 和谐社稷彰公义, 鼎力追真美满留。 2022-7-28穗
注: 法治:〈动〉法律制度治理的简称。法治与法制区别:法制不包含价值;法治包含了价值内涵,强调了人民主权。法制相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治则相对于人治;法制内涵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法治内涵则相对于人治的治国理论、原则和方法。法家(商鞅)认为人性是恶,刑事政策实行以恶制恶、以杀去杀、刑期无期的重刑主义,而刑由君主一人来制定和掌握,这导致绝对的专制主义和人治法律的产生。法治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他提出的法治包括两点,一是有优良法律,二是优良之法得到民众普遍遵守,并构成了当代法治思想的核心与精髓。 分明:[ fēn míng ] 1.(形)清楚:公私~。2.(副)明明;显然:看样子,他~是心里不痛快。近义词:显露 清晰 显然 明确 明显 明明 明晰 懂得 昭彰 知道 明白 昭着显明 大白 真切 了解 清楚 显着 清爽。反义词:隐约 胶着 模糊 含糊 暧昧 迷茫。 复仇:[ fù chóu ] (动)报仇。近义词:报复 雪耻。反义词:报恩。出处:1.汉 袁康 《越绝书·叙外传记》:“臣不讨贼,子不复仇,非臣子也。” 2.唐 裴铏 《传奇·薛昭》:“囚有为母复仇杀人者,与金而逸之。” 3.《东周列国志》第三回:“又遣人到郑国,将郑伯死难之事,报知世子掘突,教他起兵复仇。” 4.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培根随笔·论复仇》:“当一个人选择了复仇,他跟他的敌人没有两样;但如果他将仇恨抛之脑后,他就超越了敌人。” 审判:[shěn pàn]审理案件,并给予判决。是执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1.审理案件并加以判决。例: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萧山县人来度,官滇中。尝睡去,于冥中列坐审判世间事,亦有千古未结之案。” 2.引申为检验评价。例: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一章五:“在事实的靠得住与否这一点上,观众最容易审判一个作家了。” 3.法理解释:审判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对来源于人民检察院的公诉案件或者自诉人自诉的案件进行审理并判决的一项活动。 彰:zhāng 1.明显;显著:昭~。欲盖弥~。相得益~。2.表彰;显扬:~善瘅恶。3.姓。 相关组词:彰显 表彰 昭彰 彰着 彰彰 不彰 彰扬 显彰 彰瘅 彰明 彣彰 明彰 彰示 彰宣。 公义:[ gōng yì ] 1.公正的义理。2.公众的议论,舆论。 鼎力:[ dǐng lì ] (书)(副)敬辞,大力。鼎是古代重器,有三足。鼎力即像鼎足那样全力托举,寓意为“顶级的力量”。同时,鼎力也出自成语“鼎力相助”。近义词:大力大肆 大举。 美满:(形)美好而圆满:~幸福。[近]圆满。近义词:完善 完满 美好 完全 圆满 完竣 幸福。反义词: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