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 何伟棠的节律,他自己解释为“节奏型或音步组合形式”。 节律,运动的节奏和规律。 节奏,用强弱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 音步,诗歌中的基本节奏单位。一个音步一般含有两个或更多的音节(音节,一般来说,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 永明体节律为23,近体为221。这指的是声律的节奏,与句意无关。 何伟棠说:“它(指永明体)也是诗乐一体时代的历史遗留。‘上二下三’,在汉乐府的五言诗中就已经成为定式。乐府五言诗,诗乐一体,诗中的乐曲主宰着诗歌语言的声音表现。这种乐曲节奏所起的作用,是使诗句分成上下两个节落,节点居两节落之末,上下节点呼应,产生句中大顿和句末的延长。分析《诗经》、《楚辞》,其诗句内部节点分布都是如此;乐府五言诗的‘上二下三’,也就是这样形成的。其后诗乐分离,五言诗失去了乐律的依托,这一‘上二下三’的节律特征却依旧保存下来。” “2·3”式的节律后来又何以转型为近体的“2·2·1”? “这是吟诵层的节律转型。吟诵层的节律形式可以不同于按自然音步组合的节律形式,它反映吟诵音节(调子)的要求,因而会顺应吟诵调子的变化而作出自身的结构调整。至于吟诵调子在永明体诗歌实践过程发生变化的原因,则主要是由于声律因素的介入。声律形式的叠加推动吟诵的调子向长吟的方向迅速发展,声律学者刘滔因应这一变化,适时地提出了‘二四字异声’的问题、实质是使第四字节点化的问题。第四字节点化以后,原先节拍性较和缓的‘2·3’两拍展成‘2·2·1’三拍。其中第三拍又有‘音空’,这无疑会更适于长吟。 由此可知,‘2·3’式的节律转变为近体的‘2·2·1’,是诗歌吟诵调子的变化带来的,是由于声律因素的介入和写作实践,促使吟诵音节向长吟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 “字句吟诵层的节律形式反映吟诵音节(调子)的要求,是在吟诵效果最佳化进程中出现的。诗乐分离以后,诗不歌而诵,诵则必有偏离‘节律常规’而独立的音节。这种因偏离而生的吟诵层音步组合形式具有音乐美的表达功能,它们的出现是有条件的,因而是可变的、易变的。比如魏晋五古,处于徒诗化之初,其吟诵调子还靠近自然音步,因而它的字句吟诵层音步组合必取和节律常规一致的‘2·3’格式而不会是‘2·2·1’。反之,在近体五言诗中,吟诵的调子发展为‘长吟’,其字句吟诵层的音步就会偏离节律常规,衍变成为‘2·2·1’,因为和节拍性较和缓的‘2·3’之节相比,‘2·2·1’之节更适于长吟。” 23节奏是以乐律为依托而产生的。221节奏是以吟诵的自然音步而产生的。这个过程就是25异声到24异声的转变过程。 简言之,就是诗乐分离以后,诗不歌而诵,221比23更适于长吟。 永明体只有一种节奏,那就是23,不存在有些人说的还有32、212、2111、221等节奏;近体中只有一种节奏,那就是221,不存在有些人说的有212、221两种节奏。节奏只能“自然音步”。那些不同的看法是受语法节奏的影响。王力《诗词的节奏》专门讲述过语法节奏。语法节奏属于“‘非自然’的音步组合”。但王力《诗词的节奏》最后谈到读法时说:“当诗人们吟哦的时候,仍旧按照三字尾的节奏来吟哦,但并不改变语法结构来迁就三字尾。”许多人只看懂了王力的语法分析,却忽略了王力有关读法的这段话。 声律节奏是自然音步,与句意无关;语法节奏由语意决定,与声律无关。在诗中二者尽量协调,于是前两个字出现统一,后三字则有21和12的分歧。 附 节奏的种类 节奏的种类很多,运用时最容易混淆的是声律节奏与语法(语意)节奏。 节奏是自然、社会和人的活动中一种与韵律结伴而行的有规律的突变。节奏是事物生命和运动的表现形式。音乐中将时值长短不一的音组合在一起(音长和音强的组合)。 1.声律节奏:根据声律变化而进行的停顿方式。是从其平仄要求上去看,或者说,是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问题,以两个字为一节(也称音步),构成声律单位。 2.语法(语意)节奏:是根据词语意义的停顿方式确定,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即第二个字,出现单字占一节,这个字即为节奏点。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3.情感节奏:体现在艺术表现中角色表情动作的节奏控制,与人们心中的生活积淀发生同构时,传情效果就实现了,节奏也就具有了传递和交流情感的功能。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4.重音节奏:一般叫节奏重音。为了构成节拍而使用的重音,叫做节拍重音。节拍重音是处于节拍结构中的概念,它出现的位置相对固定和静态,受到节拍结构的约束。语流中为了加强节奏感、突出重轻律而产生的重音,节奏重音往往和特定的停连形式同时出现,当这种停连形式消失,节奏重音往往也随之消失。 5.朗读节奏:朗诵中的节奏不仅仅指的是快慢,还包括起伏、强弱。是指朗读过程中,由一定的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那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的回环往复。一般说来,叙述、写景的地方,情绪平静、沉郁、失望、气氛庄严、行动迟疑等内容或较难理解的语句,读的时候速度都要慢一些;悲哀的地方,应读得深沉清晰,速度更慢,表达出沉痛的感情;表现情绪紧张、热烈、欢快、兴奋、慌乱、惊惧、愤怒、反抗、驳斥、申辩时宜快节奏。由此节奏可分为六类:轻快型、凝重型、低沉型、高亢型、舒缓型、紧张型。 6.语音节奏:汉语普通话的音节结构,由声母、韵头、韵腹、韵尾、声调五个部分组成。这五个部分可以出现八种组合,如果韵尾在分为元音韵尾和辅音韵尾,汉语普通话音节可以归纳出以下12种结构模式。 7.音乐节奏: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旋律进行中音阶、音符或者音节的长短和强弱等。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