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卢沟晓月 卢沟晓月 燕京八大景 五 陈玉喜 【一】 卢沟晓月洞卧澜,桥墩分水斩凌剑; 桥上石狮抱鼓座,沟底河水浊湍嵌。 搭梁造桥卢沟渡,长桥抵海黄芦限; 霜落疏林茅舍冷,卢沟乾河雕刻践。 【二】 薄雾轻霜卢沟妍,马蹄踏尽分霭潜; 残月晓苍野水黄,晓月苍凉流萦幻。 石工鳞砌锢铁钉,乾隆命修桥一面; 雄伟壮观石桥异,波光涛影昔日见。 赏析; 卢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桥在北京广安门外西南,横跨永定河上,古时乾隆皇帝曾在秋日路过卢沟桥,得此良辰美景,赋诗“半钩留照三秋淡,一练分波平镜明”于此,并题“卢沟晓月”,立碑于桥头。卢沟桥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石桥。卢沟桥在北京广安门外西南,横跨永定河上。 卢沟晓月;洞门悠然卧在波澜之上,每个桥墩前的分水尖,俗称斩凌剑。桥上两侧共有一点四米高的望柱二百八十一根。两柱之间由刻着花纹的栏板相连。每个望柱顶端都有一个大狮,大狮身上雕着许多姿态各异的小狮。经考古工作者勘察,桥上石狮,包括桥东端代替抱鼓石的两个大狮,华表莲座上四个座狮,二百八十一根望柱的大狮及一百九十八个大狮身上的小狮,总数为四百八十五个。桥全长二百六十六米,宽八米,桥东端有碑亭,石碑正面为乾隆手书"卢沟晓月"四字,背面为乾隆书卢沟桥诗。 北京从燕国的蓟城,到辽代的南京,城市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卢沟渡口的重要性自然也与日俱增。但是"卢沟河水非常浑浊而湍急,当地的老百姓每年要根据水位深浅,选择地点搭临时桥梁。后来官家在两岸造了一座浮桥……"。公元1153年,金中都作为北方政治中心,进出都城的惟一门户--卢沟渡口,仍用临时木桥或浮桥,显然已不能适应当时形势。于是,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至明昌三年(1192年),在卢沟渡口建造了一座永久性大石桥,名叫广利桥,即中外驰名的卢沟桥。 元代,陈孚《卢沟晓月》诗:"长桥弯弯抵海鲸,,,,,,,忽惊沙际影摇金,白鸥飞下黄芦立。"明代,张元芳的《卢沟晓月》诗很有代表性:"禁城曙色望漫漫,,,,,,,遥瞻北极在云端"。清代,乾隆曾到过卢沟桥,并写有《过卢沟桥》诗:薄雾轻霜凑凛秋,行旌复此渡卢沟。感深风木睽逾岁,望切鼎湖巍易州。晓月苍凉谁逸句,浑流萦带自沧洲。西成景象今年好。又见卢沟晓月;芃芃满绿畴。"乾隆十六年(1751年),奉太后谒泰陵,过卢沟桥又作诗:"茅店寒鸡咿喔鸣,,,,,,触景那忘黯尔情。"并题"卢沟晓月",立碑于桥头。 在桥的东、西两端各有一通石碑,该文记述了康熙、乾隆时修桥的经过。乾隆写的那通碑,记述的更详细有趣。是年,发现桥有损坏,乾隆命修缮,当拆开桥的一面一看,发现桥拱结构"石工鳞砌,锢以铁钉、坚固莫比"。今天,雄伟壮观的石桥,神态各异的石狮,卢沟晓月石碑,经过修葺,供中外游客观赏。 北京卢沟晓月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