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12|回复: 0

绝 句 章 法(依据网络资料)

[复制链接]

153

主题

1170

帖子

7459

积分

金牌会员

沧浪诗社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808
贡献
1677
金钱
297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3-3-10 21:2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寻知9183 于 2023-3-10 21:34 编辑


一、基本章法
绝句(含五绝、七绝,乃至古绝)篇章离不开“起”“承”“转”“结”。
  “”“的平直承接
绝句因篇幅小,开端时不允许迂回、曲折或铺排。一般必须直入本题。无论是写景、叙事或抒情,都要紧扣主题入手,从容承托和接续。
例1: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的开头,对馆的情况一概不说,甚至连“馆”字也不提(题已点明),直写自己独坐幽深的竹林里。第二句写自己的活动——弹琴自娱。初步表现出一种恬淡幽静的情趣。这是“起”“承”的一般写法。接着,后两句进一步表现物我两忘,无所用心的清静境界。
例2: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西辞黄鹤楼”,暗示黄鹤不归,为后面茫茫离别思情埋下伏笔。第二句“烟花三月”,把诗境推向婉曲、回环之境界,令人神往。不失为绝句“起”“承”写法的典范。
(二)“转舵”是关键
一般来说,绝句的后两句更为重要,尤其第三句,一般担负“转”的重任,是全篇的关键。
“转”的手法运用,一般有如下几种:
由人的活动转到景物状况;
由景物状况转到人物行动或思想活动;
由别人的行动转到自己的见闻或行动;
由过去的人和事转到现在的情景;
由现在的情景转到将来的情景;
由眼前的情景转到自己的想象;
由自己的爱和憎转到爱憎的原因,等等。
例1:杜牧《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首诗开门见山,有突然而起的感觉,然后由人物活动转到景物状况。“多情却似总无情”,表明没有不散的筵席,一切话语变得多余,亦为后面“惜别”伏笔。第三句一转,点出“惜别”,从而道出惊人的第四句:“替人垂泪到天明。”语汇确乎句绝而意不绝!
例2: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从现在的情景写起,转到对未来情景的想象。首句直入本题:你问起我的归期?如今却还没有把握,怅惘之情隐蔽其中。第二句写目前所处的环境:巴山一带夜雨连绵,水池都涨满了。第三句为之一转:不知何时才能同你一起在西窗下共剪蜡烛?第四句又深一层:以便回头述说我今夜在雨声之中怀念眷恋你的情景。转结二句,妙笔生花,意境曲折,新意盎然,全诗表现出作者归心之切和对妻室的缠绵情致,但又含蓄不露,语浅情浓。
(三)“结”句画龙点睛
绝句的结语,要求语绝而意不绝,言虽尽而意无穷,有如撞钟声响,余音袅袅,结句写得好,全诗皆活,顿觉生辉。
结句的写法一般有三种:
以理结尾。但纯粹(尤其是大道理)往往不动人,一般皆伴随抒情、议论,寓理于事。
以情结尾。一般由景及情,或情的深化。
以景结尾。但又不能一般性写景,要求有神韵,令人神往。
例: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中洋溢着轻快而奔放的情感。首句写清晨离开高耸云彩的白帝城。第二句写乘船东下,江流湍急,行船似箭,一日千里(其实白帝城至江陵才六百里,作者运用夸张手法)。第三句补叙路途所见,借“猿”比喻行船之快,但不直说,以避免重复、呆板,使诗曲折、回旋,最后以景结尾:“轻舟已过万重山”,更进一步把作者的轻快心情和行船的神速生动地表现出来。全诗寓情于景,节奏明快、响亮。
二、常用章法
除了常规的起承转合以外,绝句的章法还有这么几种:递进式、并列式、两分式、混合式、连承法、连转法,下面分别来说明。
(一)递进式。递进式,一句一接,层层递进,一气贯通,整首一意。
1.直递式,如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兒,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特点,人所共称。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更赞美这首诗的“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著一意不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说:“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这首诗的另一特点是:它虽然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它总共只有四句诗,却是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下一句解答了这个疑问,而又令人产生一个新的疑问。这在诗词艺术手法上是所谓“扫处还生”。这首小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
2.转递式,如王维《相思子》: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
3.跳跃式,如曾几的《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一首记游诗,清新活泼,好像是一气呵成的;但是我们仔细玩味,便见出诗人转折、递进、回旋,写得颇费匠心,不是一口气就说出来的,反复锤炼、推敲创作出来的。出游的一般情况是乘兴而往,及至踏上归途的时候,便力疲了、兴也减了。这一首诗用层折、回旋、递进的手法,把一次平凡的出游写得妙趣横生,归时的景物比来时更美,归时的游兴比来时更浓,这具有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二)并列式。即一句一意,相互独立,意绝而气贯,并生出一种情绪。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起句“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诗的前两句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第三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第四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怀是何等地开阔!
(三)两分式。即两句一意,组合成篇。它有三种形式:
1.以时间顺序的推移构成两分:如: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整首诗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2.以空间位置的变换构成两分。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空间位置变换,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3.以时间顺序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变换交错构成的两分。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四句诗明白如话,却通过时空的不断变换,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 四)混合式。混合式是并列与递进二式的一种组合。
1.并列带承转递进。即先并列,后递进。 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远近两个景色,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后两句递转写情,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2.起承带并列递进。即先起承,后转而并列。 如秦观《春日》: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前两句诗人捕捉到春雨“万丝”的特征,把镜头的焦点对准了庭院一角,摄下了一幅雷雨后晴春晓日的精巧画面。后两句通过对偶形式,拟人手法,衬托庭院的华丽,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
(五)连承法。也称“三一格法”,即前三句连写一事、或写景等,唯独用尾句兼转兼结。(熊东遨先生将此法归入混合式的三拖一递进) 如戴复古《淮村兵后》: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前三句写景,桃花依旧,烟草茫茫,暮鸦聒噪映衬得却是残垣故井。结句一转:原来这里曾是人们聚居的地方呀!
(六)连转法。即次句兼转兼承。 如张旭《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这首诗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转而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蘅塘退士批注:“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这话不无道理。今天我们学习了绝句的章法及一些基本手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更加熟练地掌握绝句的写法,写出更多更好的绝句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05: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