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精华805
注册时间2021-2-27
威望18572
金钱60940
贡献24966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威望- 18572 点
贡献- 24966 次
金钱- 60940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2-9-22 20: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作是要看精神内涵!但表面还是要管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很有必要的,先生以为呢?”这个看法很好,一般来看,也是没有漏洞的,唯要辩证看,深入看,从实践看,具体情形具体分析地看。
这实际涉及的是欣赏和审美习惯问题,多了解,或写一写议论诗,就有体会了。看庐山,在里面看不清,要出来,在外面看不清,要进去,反复进行,就没有不清楚的。
理性诗和感性诗不同,是两套欣赏和审美系统,创作经验和语言使用特点,也不一样,但有一点好理解,感性诗的语言审美非常重要,理性诗要具体情形具体分析。
侧重于情感激励,鼓舞,号召,要内容和语言兼顾,侧重于说理,议论,分析,要把语言做得像玻璃一样透明,甚至像不存在一样,于有形无形之中,让人关注的是内容,而非语言本身,不能让语言分散注意力。
这个技巧,要比直接对语言审美,难得多,已经高于单纯欣赏性审美,是深入欣赏能力基础上的创作审美,非有创作经验,就无法体会。如果读者从客观视角,例如没有写诗经验,由于察觉不到语言作秀,直接看到的是内容,反而会无意中证明,这种技巧性的高度存在,以及对语言使用和审美与欣赏的价值。
这种语言使用方式,或说审美和欣赏,既不是简单地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雅俗共赏所能解释,而是因地制宜地根据内容和作者对内容的独特理解,来选择和调控语言。
唯一标志和特征,就是,把语言做得,如同第二眼美人,让读者回过头再关注和欣赏,给人一种“原来是这么说的啊”的感受。
能提出“诗作是要看精神内涵!但表面还是要管的”,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如果不联系到诗,“表面还是要管的”这个问题就不会提出来,因为没关心到这个表面,也就如同不存在这个表面。
这就是透明的结果,如我把语言放到内容前面,不管联系不联系到写诗,都会让人明显感觉得到,如此语言就可能分散对内容的注意力,也没有了这种语言使用技巧。
写诗非是表文才,因有心花要吐开。妙笔生辉轻点缀,神功给力巧裁来。
未须言语声尤在,欲见肝肠人不猜。具体情形凭具体,此中方法令挠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