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2|回复: 1

取小国、取大国

[复制链接]

1498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89
贡献
21252
金钱
2744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8-28 11: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22-8-28 11:02 编辑

                         取小国、取大国
      古书最难读有《书经》《易经》《道德经》,为什么难读?太简。缺少语法形态,主动与被动同一形式,常常出现主事之词受事之词难搞懂的情况,因此句子意思就读不懂。《诗经》的大雅、颂有时也会遇到这种问题。
      举一个《老子》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老子》第六十一章)
      翻译:因此大国用谦下的态度去对待小国,就能够取得小国的拥戴;小国用谦下的态度去对待大国,就能够取得大国的庇护。因此有的谦下能够取得别人的拥戴,有的谦下能够取得别人的庇护。
      按后代常用的被动式语法形式,此几句略加二字,这种辩证关系就容易读懂了: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被取。
      取小国,取得小国的拥戴;取于大国,被大国取悦。
      原来一、三取字为主事之词;二、四取字为受事之词。
      对这种主事之词(主动者,动作发出者)受事之词(被动者,动作承受者)同一形式,清人称之为反训。
      清朝“小学”之风非常浓,《广雅疏证》和段氏《说文解字注》造出了语言文字学的三大学问:反训、同源字、右文说。
      反训是传统训诂学中常用的术语,指在语言实践中,某些语词在某些语境中意义发生了相反的转化。像这个“取”字就是动作发出者与接受者共处。为了区分反训词的意义,古人采取声训,用不同的读音来区别,一、三取字为主事之词,那就该读七与切、七雨切(qǔ);二、四取字为受事之词, 那就该读七句切(qù)
      七与切、七雨切的“”,是人與而我取也。七句切的“”,是表示被动的,“被……取得”“从……取得”。
      那么下面一句的读法:
      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记·曲礼》)(礼是在人的生活中提取出来的。礼不是根据某个人更改的。)读为“礼闻取(qù)于人,不闻取(qǔ)”这里已出现了被动式,由于被动式的出现,“取”的被动意义“被……取得”“从……取得”便不必了,因此此项意义后代没有了,于是“取”的读音也就只剩下qǔ一个音了。

7280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副首版

菜根谭文学院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0449
贡献
28492
金钱
462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2-8-28 12: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贤文化是淳朴的,思想是闪光的,古代的语法是不严谨的,有时是有趣的。比如:父在母先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6-18 23: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