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话义薄云天常务管理
精华315
注册时间2020-1-1
威望6497
金钱21195
贡献10109
常务管理
沧浪诗话义薄云天常务管理
  
威望- 6497 点
贡献- 10109 次
金钱- 21195 枚
|
《话说潮流》其三----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未完待续】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先谈谈唐代三大诗人。
李白虽然无资格进入考场,也谈谈他的情况。李白对自己的身世始终隐约其辞,他自称是西汉李将军李广的后裔,所以说是陇西李氏,又称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按说唐太宗李世民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八世孙,他与唐朝皇帝还是同宗。隋朝末年,他的先人被谪居西域,他的父亲李客经商大有财富,潜回内地居于四川江油。李白写的格律诗不多,现存的几首都很好,李白的文章也好,《春夜宴桃李园序》是骈体文,篇幅短小明快流畅。李白既不入科场,又一心做官,只有通过荐举一途了。他请求的荐举人不少,其中可见《与韩荆州书》。韩荆州名韩朝宗,当时任襄州刺史,为当朝名臣韩思復之子,以门荫做官。据新唐书记载,韩朝宗喜欢荐举人材,他荐举的人有崔宗之(宰相崔日用之子)严武(宰相严挺之之子)张延赏(宰相张嘉贞之子),可是他并没有荐举李白。根据他所荐举的人一看便知,都是当朝宰相之子,唐朝是重视门第的,这几位即使他不荐举也不愁做官,不荐举李白的原因这不很明显吗。再有一点,《与韩荆州书》与李白的诗一样,喜欢大大的夸张,对韩荆州的吹捧显然过甚,自吹自擂自己的能力也显然过度,很可能夸夸其谈反而影响了其实际效果。这样的作诗作文的写作方法,与科场要求的规矩差别太大,即使参加考试也难以得到主考官的认同。最后,有幸获得贺知章的欣赏,与玉真公主共同推荐到唐明皇那里,才得到翰林学士的官职。
再谈谈杜甫。杜甫毫无疑问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特别律诗,格律精审诗意高雅,无可指摘也无需多加讨论。杜甫进科场参加过两次考试,均未得第。第一次是开元23年(公元735)在东都洛阳,这一次杜甫年轻,不甚在意,自认为文章不合时宜不合考官的口味,仅此而已,接着就进行了“十年壮游”。第二次是天宝6载(公元747)在京城长安,当时唐明皇下诏“天下通一艺者诣京师”,全国举子齐集长安,据记载诗人元结也参加了这次考试,可是在李林甫的操纵之下,“野无遗贤”,全部落第。这一次落第对杜甫打击很大,以后心情抑郁贫病交加。什么原因致使杜甫落第呢?科举考试的科目有律诗也有文章,文章毕竟更重要一些,问题很可能就在于杜甫的文章上。自古及今,推崇杜甫热爱杜甫者大多都是研究杜诗学习杜诗,对于杜甫的文章很少涉足,杜甫的全集大多也标明是杜诗。其实,《杜诗详注》、《杜诗镜铨》、《钱注杜诗》等常见的杜甫全集最后都有杜文。杜文总共17篇,其中《试进士策问五首》可能就是当年杜甫的考试试卷,《奉谢口敕放三司推问状》是疏救房琯的上书,其余有代别人写的上表、碑文、墓志、祭文。阅读之后,总的印象真像杜甫自己评价的,不合时宜不合考官的口味。虽然也算是骈体文,但是既不顺口又不华丽,给人一种古朴艰涩的感觉,与当时的潮流是很不顺应的。杜甫第二次落第是被李林甫欺骗玩弄了,第一次落第是不是这个缘故,很值得考虑。
简单的说说王维。王维是祁县王氏,名门大族。开元9年(公元721)参加科举考试,不仅进士及第,而且第一名状元。王维考取状元并非出于偶然,更不是凭门第获得的。看看《王右丞集》,王维的诗,风格与李杜迥然不同,其语言精美,画意美,色彩美,音律美,更富有禅意美,后世评价为唐代的三大诗人。王维的骈体文写得很漂亮,精美华丽,很符合当时的潮流时尚。诗文都有很高的造诣,原因这不找到了吗,科举考试并不是只为装点门面,还是能够发现真正人才的。
杜诗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附带说说王勃。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可以说是文学天才,他的《滕王阁序》历来公认是骈体文之首屈一指,他16岁进士及第,27岁溺死。杜甫所说的轻薄为文,所说的当时体,就是精美缛丽的骈体文,看来他自己是不会轻薄为文的。王勃连同他的哥哥王勮、弟弟王助都能够进士及第,而名垂千古的诗圣却名落孙山,这就充分说明了什么是潮流什么是时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