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
注册时间2021-6-12
威望1256
金钱3356
贡献1620
金牌会员
 
威望- 1256 点
贡献- 1620 次
金钱- 3356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1-9-30 06: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遥远的筑声 于 2021-10-4 04:54 编辑
律诗古风体之所以只能是古体诗,不能单纯看王力把它放在哪一种诗体的章节之中,主要应当看它内在的平仄规律。
王力判别古风式律诗的标准既不是律句也不是拗句的多寡,而是“古句”的多寡,八个古句者为”全篇古体“,五至七个古句者为”大部分古体“,三至四个古句者为”半古半律“
王力在古风式律诗里归纳古句的判别标准如下:
第一次的标准是:
“赵氏把古诗的规律叫做“别律”。意思是另外一种律诗,其规律的严格不让于今体律诗。譬如下面这些关于平韵五古的规律:
〔1〕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指平仄〕;
否则 〔2〕第三字与第五字同声;否则
〔3〕出句用平脚。”
第二次给出的标准是:
诗论家在这些地方尽管有意见上的不同,然而赵氏所提的定理却为它们所公认:就是古体诗无论五言或七言,总以每句的下三字为主,而腹节的下字尤为重要〔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平脚的句子,腹节下字以用平声为原则;仄脚的句子,腹节下字以用仄声为原则。这样,专就下三字而论,下面四种情况乃是古体诗的常规:
〔甲〕平脚1、平平平2、平仄平
〔乙〕仄脚1、仄平仄2、仄仄仄”。
王力在具体介绍五律中的古风式律诗时,又第三次给出了标准:
……现在勉强定出古风式的五律的标准如下:
1.用三平调者;
2.第三字拗而不救者;
3、用丑类特拗〔仄仄平仄仄。或仄仄仄仄仄。或平仄仄仄仄〕而不救者;
4、除了子类特拗〔平平仄平仄〕之外,第二四字声调相同者。
而王力的古句概念出自于第二章第二十八节五古的平仄和第二十九章七古的平仄。
《汉语诗律学》第一次出现“古句”是在第二章第二十九节“七古的平仄”之中:
“28.4总之,古人并没有着意避免哪一类的平仄形式,其所以很少合于后代的律句者,只是机会使然。但是,自从律诗产生以后,诗人们做起古风来,却真的着意避免律句了。试比较古诗十九首和杜甫的古风,则见前者的律句较多,后者的律句倒反极为罕见,这当然是极意避免的结果。越不象律句就越象古句,至少有些唐人的心理是如此。”
上面古风式律诗的三个标准,基本上引自于五古的平仄和七古的平仄,原文于下:
28.1古风的平仄以避免入律为原则。所谓入律,就是合于上文第六节里所述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如果不能句句避免入律,至少不能让出句和对句同时入律,这是诗论家所谓以对句救出句,或出句救对句。
28.5 ……比如下面这些关于平韵五古的规律:
(1)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指平仄);否则
(2)第三字与第五字同声;否则
(3)出句用平脚。
28.6……专就下三字而论,下面的四种形式乃是古体诗的常轨:
(甲)平脚
1.平平平。
2.平仄平。
(乙)仄脚。
1.仄平仄。
2.仄仄仄。
王力在介绍七古的平仄时候又说:
29.1 七古的平仄,也像五古一样,以下三字为主下三字的四种常式,平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都和五古相似,又可以是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只需上四字配起来不入律就是了。
由此可见,王力的所说的古句,基本上就是五古和七古使用的句型。
采用王力自己归纳的五古和七古的古句写出来的”全篇古体、大部分古体和半古半律“竟然是近体律诗?岂能不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