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狮 于 2021-8-13 11:16 编辑
五,乌衣巷燕子的变迁 这一节,我们要讲的,是这首诗所暗藏的一个典故。 晋代嘛,我们当然是回不去了。但是,燕子的生活习性,我们还是可以弄清楚的。它虽然喜欢在人家的屋檐下做巢,但也是要有一个相对辟静的环境。过于低矮的屋檐,太热闹的人家它也是不去的。有谁见过,某县城的中心大街上,有成群的燕子呢?而秦淮河,更是都城的,一条最热闹的大街。 其二,燕子不仅需要筑巢的地方,也需要筑巢的材料,也要育雏。所以,凡是燕子成群的地方,附近必有河滩、水田之类。试想,一个县城中心大街的附近,都不会有水田之类了,更何况是都城呢? 或曰:秦淮河不是有河滩吗?当然有了,但秦淮河只有沙滩,没有适合燕子需要的河泥。为什么呢?它两岸是天然码头嘛,它的上流有好些湖泊,就是用来控制秦淮河水位的,保证它常年都可以停靠船只。 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再来说乌衣巷。我们都知道,东吴的时候,那是个兵营。其实,它还必然是一个军事指挥部。因为那时,这个都城离边境还不很远,城防很重要,又没有完善城墙。秦淮河的东边南边,还有江防,有河口等,那都是一些军事要地。通往城里的浮桥每晚都断开,所以城外有军事指挥部就很必要了。不用说,这样的兵营是不会有燕子的。 六朝的情况也跟这个差不多,淝水之战,不也就是在那里运筹帷幄的吗? 那么,这个乌衣巷里,成群成群的燕子,又是从什么开始的呢? 这里,顺便解一个文史之迷。 杜牧有首诗:《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前贤们一直在找:这个二十四桥究竟在哪里?不用说,杨州远远不止二十四座桥,也没有一座桥叫做“二十四桥”的桥。当然,现在有,但那不过是由这首诗而建造的,是一座现代的建筑。 其实,它就不在杨州,杜牧也不是实指。这“二十四桥”不过是一个典故,而这个典故就出自秦淮河。 史料记载,在秦淮河,朱雀桥的两边,也就三公里左右的河段,一共就有二十四座浮桥。据说当年过桥,还需要过桥费。有学者怀疑,又有什么必要,建那么多浮桥呢?还说,史载也是个数字,远没有那么多桥名。于是,他们就认为,这二十四座桥,应该也包括城内的内桥等。 其实,不在护城河上的桥,都不会是浮桥。 当然这个“二十四桥”本身,也并不能证明表明只是浮桥。 不过,宋代诗人马之纯就有诗《二十四航》云: “秦淮二十四浮航,何似高高虹作梁。恐有兵戎来暮夜,可除扳索当城隍…”
那么:又什么没有那么多的桥名呢? 这很简单,如今的中山码头,不也就一个名子吗?其它的不也是“四号码头”或“五号码头”吗?
或曰:杜牧的诗是寄杨州朋友的,这与秦淮河上二十四桥浮桥又有什么关系呢? 太有关系了。请看第二句:“秋尽江南草未凋。” 我们都知道,杨州也在“大江南”或“泛江南”这个概念之中,所以才可以这样说。但这里还是需要说一下,这个“大江南”概念的由来。 在唐代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如“东吴”与“东晋”,杨州都是江南政权的北疆重镇。而江南政权的绝大部分疆域又都在江南。 其二,在杨州或南京人看来,这两地还是有相当一段距离的,而远在长安的杜牧的感觉里,这两地就是邻居了。 其三,最重要的,陈亡之后,秦淮河衰落了,但是,到了唐代,特别是盛唐时期,杨州兴旺起来了。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后秦淮”或“续秦淮”。 请试想一下: “ 秋尽江南草未凋”,一个比较有闲,还不冷又不热的大好的夜旅游季节。 “明月夜”呢,也就是没有风雨的夜晚。 到了二十桥同时断开的时刻。一时间,各种楼船画舫一齐涌进了秦淮河,顿时,灯火辉映,歌乐起伏,那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景象啊。 其实,关于二十四桥的典故,还有 宋代诗人杨备的《二十四浮航》: “青誉浮航夜照波,星繁云静月华多。玉楼人凭栏干立,直下天心耿耿河。”
或曰:这与唐代乌衣巷的燕子有关系吗? 就因为陈亡之后,隋朝没有定都南京。可是,古人迷信嘛,又要破金陵的王气。传说,这个秦淮河就是始皇帝为破王气而开。而在六朝,它又尽显王气。于是,隋初的时候,就在秦淮河两岸,驱商复田。这么一样,两岸就出现了大片大片的水田。于是,乌衣巷就有了成群成群的燕子。 (等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