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33|回复: 3

写诗的一个积淀:读书,读人与开卷有益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8572
贡献
24966
金钱
6094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5-2 23: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远山绿叶 于 2021-5-2 23:43 编辑

  ——此文贴于吾爱网(https://www.52shici.com/posts.php?id=139213 2017-05-28 21:54)。


写诗的一个积淀:读书,读人与开卷有益

  引子:近来发现,有些人打着不同意见的旗号,来这里既不完整读文,也无意实际交流,只想断章取义,借题发挥,引发龃龉,这其实是为不同意见而不同意见的做法,对我虽是开卷有益的机会,可以增加我的见识和思考,但毕竟是不算好的风气,与其待情况恶劣后再反思,莫如先与人为善地做些解释,规劝和防范,但愿我当初指出的(见下诗),从一个极端,转到另一个极端的现象可以避免,尽管现在的社会现实已经证明,这几乎起不到作用。
  《七律三首•心言》(第184首)其三:
  纵是实言应有慎,呛茬说话悖求真。但凡口有拧巴意,势必心存叵测因。
  便令浮夸改攻击,又将挑剔变因循。极端倾向多无益,定势思维害死人。
  ——顺便说一下,我的诗论常常见到我把古人的诗和自己的诗,混在一切谈的情况,这就是实践论的特点,不是撇开自己去没边没沿地说别人。有人说我宣扬自己,这样说我反倒不以为是高抬了,诗就明明白白地摆在一块,我要是宣扬也是宣扬不来的。
  还是希望各位摆脱个人好恶和习惯性思维局限,从实践的客观上平心静气且开卷有益地看我在实践方面说了什么,谁看进去了,谁就会自有收获。
  细想一下,这与我没有多少好处,反倒加累了不少。我的现实生活自然且充实得很,也不缺声望和影响力,来不来这里对我一个样。倒是我不来这里,就没人说这些,但分真的为自己写诗好,潜意识里也没有空虚感,黑与白是能够分清的。
  一、我对读的认识
  这部分基本写在拙文《写诗、阅读与感悟》里了。例如说:
  “读而不悟,不如不读。因为不能感悟的东西越多,就越会使知道的东西胡乱冲撞,各行其是,而知道的人在受固有观念,比如先入为主,的控制下,会加重自身的反感情绪,反而令其在弯路上走得越来越固执。
  读书不是对什么人都起作用的,只有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人,也就是能够内化的人,才读书越多越好。对内化欠缺的人,不如把自己原来读到的东西,读精,读透,即使读过的东西再简单,哪怕读到的是谬误和成见,只要重视感悟,重视和实践结合,也必然能够发现什么。
  这是因为在感悟和实践面前,什么真假学问,即便是歪门邪道,只要敢见天日,敢被实践证明,都最终是有益的,究根结底无非是使人觉醒,还是飞越的区别。但是,见不到感悟,或无视实践证明,别说假学问,哪怕真学问,也会令人执迷不悟。所谓“窠臼”,指的也是这层意思。”
  又在拙文《怎样在互动中写诗》说:
  “开卷有益。有了平常心,人才能真正踏实下来,不管看到什么,都能本着获取真知的想法,去学习、品味和感受一些别人写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不发现一些对自己有教益的东西就不罢休,才是开卷有益的意思。
  一般来讲,当今社会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受过教化的经历,很多人甚至受过良好教育,只要肯于在别人的作品上停留一会,经验也好,教训也好,就无一例外地有所感受。换言之,古人尚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今人何不?”
  这些认识,就是我对读的意义,方法和策略的概括。下面结合我做教师的体会来说。
  二、关于读人
  读不仅仅是读书,也是读人,其实是读生活。读书能读到作者是最好的,却不限于此。读书更重要地在于应用。
  只有应用,才能验证一个人的读书能力如何。离开了应用,不显示还好,一显示就摆脱不了炫耀,以及一堆堆稀奇古怪的纸上观点和见解,唯一的用途是自以为别人驳不倒,自以为比别人看得透,却不知在自以为中迷失了自己。
  但是,简单孤立的应用也可能是陷阱。读书是获取间接经验,应用是获取直接经验,这两种经验都有可能使人不经意间教条起来。一个是主观学识教条,一个是客观经验教条,这两种教条都是不科学的。
  应用要想成为科学的实践,必须与读人结合起来,应用才变得可靠。人人都在参与生活和实践,都在经受各自不同的时间考验,也就都不是对自己的简单复制。这时,他们反过来就是自己的一个个镜子,能够照出自己的一个个缺陷和长处,也就能够为自己提供丰富而可靠的动源,逼着自己进步。
  我是好读书的,却不怎么相信学问,我也是忠于实践的,却不怎么相信经验。因为我有更好的资源,这就是我的学生和我身边的同事。他们都是我的镜子,都是我的反馈,从他们身上我每每能够读到自己,是他们教会了我怎样读书和怎样应用。
  三、读人的意义
  是得失,是照镜子。本人参加工作较早,入职便教中学,也是我的母校,幸运的是有机会得到各方面恩师直接的引领。他们人人的话口都是:“我们之间勾心斗角,对你可是一样的,要听,要看,别站队,害不了你,终生有用。”我就是这样开始学会读人的。
  那时,教师和学生都住校,晚上教师有两个小时的办公,学生也要上自习课。我教的学生年龄基本与我相仿,有的还大于我,常常被他们打着问问题的名义,叫去说话,有时逗起来还顶个脑门什么的,故我的教书生涯不是从压力开始的,而是从乐趣开始的,冥冥中这好像也注定了我今天不愿离开岗位的一个情怀。
  多少年过去,一拨拨学生早已成人成家,遍布各行各业,他们的儿女有的还大于我孩子的年龄,甚至提前于我有了隔辈人。每回见到他们就成了我照镜子的最好时机。这就是读人。
  在他们身上有我的经验教训,尽管他们说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话语,我却不觉得有多少恩于他们。我倒愿意思索他们话里的人生慨叹,面对坎坷时的表现,用此来反馈我教书的得失。因为这种得失,不是靠我一人的实践和感悟就能得来的,而是靠一个个人无法复制的时间和生命历程得来的,这才是对我实践的证明。
  这样的好处就是,让我轻易就摆脱了,站在一时一地的立场和一己一思的角度,去处理事情和这样说话。看待一件事情或面对一个人,至少我要尽量想到二十年以后会有什么影响。概括成我的口头禅就是,“以小见大”。
  这接下来的好处就是,重视规律,重视时间考验。我反对我的学生和我能够影响到的同事,有好斗心理,但鼓励他们有斗志,要明是非,有立场,坚持反思自我,非益人当时而是要益人今后。
  在我的观念里,做事不能提了一个信儿就跑,读书不能拈起一句话就道不是,这不是好的治学风尚。同时,作为一个教师,品质里要有拨灯的耐心,不能把灯拨灭,也不能拨得狼烟四起,因为教师本身也是要让人读的。
  四、读出什么
  是做人,是做事。做一个老师的,不可能不遇到反对,也不可能不遇到龃龉,这不可怕,可怕的是迷失自我。迷失自我,就等于白读书,白有学问,也是白读人和白让人读。
  做老师,身上要有百姓说的“幌子”,也就是老师做人的气质或风气。如果和市面上的人一个样,做一个人云亦云的人,老师何以对得起“传道,受业,解惑”这几个字?
  但是,当今还是有不好的风气。“男教师不要做坯子,女教师不要做泼妇”,这是我常说的一句话,从中可以看出点端倪。
  今天看来,每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都是离不开教师的,在学校里自不必说,离开学校要想摆脱曾经或好或坏的影响也是不现实的。社会的影响只是一个方面,教育的先入为主其实责任更大。
  例如某些党校教师,一方面在刊物上发表“经典”言论,一方面却在各个场合,并非客观地指出问题,而是以曲解和污蔑党的领导为能事,这样的人不管读多少书,自诩有多少实践,说的话又有多少是可信的呢?他的学生又怎样?
  先入为主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其实,什么人都应该和那些言行一致这种好的教师一样,接受的也应该是这样的先入为主的影响。
  也就是,不能鼠目寸光,不能跟风就缘。这有再大的“学问”,起到的都是反作用。既然想在人前说话,哪怕一个简单的观点,见解,也要给人家从自身实践的角度细细致致讲清楚,不能像甩咸倒淡那样扔下一两句就跑,显摆自己比谁都明白。这种外强中干的本性,不是谁都能识破的,误导人,害人则是必定的。
  一个人没头没脑地说话,等于否定了一大批人和事,如家风家教,学风师传,为人处世,也暴露了自己在接受教化上的失败。在我的学生和乐于接受我影响的同事中,是没人敢这么做的,也不允许,除非与我切断历史,断绝关系。
我有的是热心肠,到目前还没想过额外的收入,当然就敢这么说。
  五、读来的作风
  明守持,不随波逐流。读书,读人,最终的目的是让自己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什么是真正的益人益己,什么是真正的平常心和知足常乐,也就是一份小小的守持。
  这就要回到“开卷有益”上来。在我看来,耳闻目睹的人和事无不是书,如果不能发现自己的感悟,脑筋就不会停下来。
  还是在与我的一个历史老师同室办公的时候,那年他已接近退休年龄,我俩在晚上集体时间过后,总要继续办公,然后留出点时间聊过12点才去睡。他对任何历史事件的时间、人名、地名、典故,只要记不住便马上翻书查证,给我很深的印象。他说,“当老师说话不能没边没沿,要自己先弄清怎么回事,自己说话有依据,跟平常人讲起来反倒这些东西越少越好。你年轻,千万别把这当学问炫耀,人只靠学问是没用的。”
  这就是先入为主的一个例子。就是在这样的影响下,我才知道怎么读书和读人的,进而理解了生活和做人是怎么回事,什么是平常心和真正的乐趣。
  可以说在我初出茅庐的年代,就是整个接受这种先入为主教化的年代,后来才逐渐进入了我的感悟时间,亦不过是一边接受各种各样的教化,一边通过各种实践进行分辨和验证的过程。几十年过来,不管环境怎么变化和影响,我都没能摆脱最早先入为主的灌输和指引,不仅没能够否定这些,反倒成了恩师们的影子。
  读和学是连在一起的,没有这样的读,便没有这样的学,也就难以避免用我的什么行动和表现来否定他们。当然,学是要有分辨跟着的,分辨的基础是什么呢?是我上面说的照镜子的实践。
有了分辨,看什么都不可能是无益的,哪怕是谬误,也有一分为二的一面。做不到这些,开卷有益就会受到局限。
  六、我的诗论
  聊天与对话。我写这样的东西不为永垂不朽,不为跟谁比文采,而是为了记录和表达我从开卷有益的实践中所产生的心得。
  对看到这些言论的人,也是本着俗语“我一说,你一听”的立场,因为这不是学校。对出现的状况,也本着“不好斗,但有斗志”的原则,这是最起码的操持。因此我写的东西一般拉得很长,尽量把话展开,给人以充分感受的余地,至于别人是否爱听,能否坚持看下去,能否让人开卷有益,便由不得我了。
  有人习惯了读小学生作文,或习惯了读专家学者评职称用的专论,或许认为我把人家看做复杂高深的东西,写成散文或漫谈,尤其谈的多是诗外,是不可忍受的,反觉得不如他知道的一两句话来得深刻。殊不知,这样理解是浅薄的,又例如那些天下文章一大抄的东西,看似解渴,但不管用,要是管用,还有这么多的龃龉?
  在写诗上面,缺的是把实践的真话说出来。这个真话,只有摆脱了随波逐流以后才能说的,而这也免不了谬误害人。我写的东西也是这样。所以,我要在本文开头讲我对读的认识,告诉人们看到我写的东西也是要带着脑子的,有多少谬误是我的事,自己有没有收获,有没有反思和借鉴,才最重要。
  我写的这些东西,都不是为了与人争论,对发现的问题不说话也不可能,仅此而已。也就是,把发现的问题,而且是只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揭示出来,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加以分析和澄清。如果好争论,我何必干一辈子教育?这不过是对“传道,受业,解惑”这个本质尽一份责任,谁让我也是有兴趣写诗的人呢?
  抛开初学不论,诗本身是无法论好坏的,太没有标准了,只有千年不朽的传咏,或长久的正向影响力才能证明。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贺知《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李绅《悯农二首》: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些诗,在今天的某些人看来,都可归入顺口溜,归入老干体,归入说教,甚至归入干瘪之类,因为其中没有他们想见到的华丽的词语,高深的句子,且太过于说理,太过于关注人性而没有一点酸气。
  不过,想否定古人这些诗终归是虚妄和徒劳的,一些人转而攻击今人这样写诗,便也不难理解了。说实话,我则大力提倡写诗者要好好向这些诗学习,并热衷这样写诗。
  所以,写诗站在没有一致标准的角度争论好坏写法,或硬性以某种标准来争论,都是无意义的,唯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从诗的千古传承和发展规律上说话,鼓励写诗的人在这方面多加努力,才相对合理些。这也要看一个人的倾向是怎样的,如果他从来就在弯路上,或他写的诗根本没有群众基础,有多少实践,又能证明有什么价值呢?
  不写诗,或写诗少的人,可以研究诗,谈读诗的感受和欣赏,就是不能谈写诗的规律,也不能轻易借口诗的规律来评价诗,但是这样的人却是自己忍不住的,其实除了带坏风气,对写诗本身并无真害。因为写诗到底是要靠人人自己的,不管怎样,要想得到小圈子外的认可(小圈子内多恭维,各藏心机),都最终要走到正路上来。
  我的诗论就是建立在这个层面上的,不期望把问题论得谁服谁,但期望找到踏踏实实实践的忠诚者以为同道,共同验证经验教训。一切只在于对实践问题的解释,分析,论证和证明,至于非同道的观点,见解,因立场,是非观的差异,很难求得一致,以后将以人各有志视之,不再予以重点关切和解读,一二十年过后,不管谁活着,谁死去,时间总会对今天有些人的写诗行为和具体言论给出答案,求一时痛快是没出息的。
  七、开卷有益的写诗
  保证诗的触角无处不在。如果这里不是诗网,谈开卷有益就没有多少实际意思。我是提倡什么都可以写成诗的,坚持认为形式上是换着说话,感受上是换出美来,也就是要重视“换”的品质。
  既然什么都可以写成诗,诗的触角就应该无处不到,因此胸怀要放开,视野要尽量开阔,视角要独具慧眼,如果什么都以龃龉第一,偷换批判的概念,那么心里就会有一百个蛲虫,挤占掉很多有用的位置,使自己变得狭隘,习惯站在一己意识看周围,眼里首先见到的总是自己给别人加上的“缺点”,说话刻薄,写诗也自以为是。
  这样做的后果,不仅做不到开卷有益,而且还会扭曲开卷有益的本来面目。例如,以主观选择心态去获得自己以为“有益”的东西,这时读书也好,读人也罢,必然会被表面的功利需求,虚荣意识和逆反心理所遮障,使自己不能很好地处于美的灵感境界里,也不可能及时激发出这样的灵感。
  不论从正面看问题,还是从反面看问题,开卷有益的特点都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要保持的心态永远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尤其厌恶“斗鸡”性格的人,到处当判官,自以为能,又拿不出理由,更给人不了指导和帮助。
  比如,在我这里就有人就以“说教”,“干瘪”,“顺口溜”,“老干”,这样的腔调,甩完就跑,却拿不出像我这样两个月内进行400多次详细互动的实例。这就叫“屁股底下藏水包——不老实”。以这样的心态写诗,不可想象。
  我是实践论者,也是诚信论者,坚持认为高调做人,低调做事,比封建社会压抑下的所谓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更直逼人的心灵,连人都不敢高调做起,可见一个社会的人际之扭曲。我来这里为什么敢直击风气?说明我是有做人底气的,这个底气就在日后的互动里。我又同时写了快30篇的长篇诗论,篇篇为恳谈,能不能说明这个底气的根基?用鼠标扫一扫我在这里我写了多少万字?再看看除了这里又在哪里能够找到?
  要知道,今天网上的搜索能力是无所不到的,鼠标一点,底细尽曝,除非不敢把文章放到网上。这就是我这里的事实,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在事实面前,人是要低头的,不懂得低头的人又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
  这些诗论也正是我能够信手拈来写诗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积淀,所以也是不怕什么人怎么说的,说也说没不了,反倒让我能够见识另一番开卷有益。
  即使我的互动诗是顺口溜,老干体,说者也要拿出和我一样的互动实例垫在屁股底下,更要说得出那么多实实在在的与朋友互动感受,否则,说话的脸红与不红都是一样有“信息”的。别以为网上见不到面孔,就自以为可以蒙人的。
  更别说不屑,光凭斗鸡心理来到这里发言,是找不到痛快的,生气,嫉妒,不爱听我说话的方式,都不是借口。
  写诗的人是相对特殊的群体,它总的性质就是文化的使者,立场坚定,是非分明,爱憎明确,集感性直爽与理性缜密于一体。没有这,怎么与自己写的诗浑然一体,同呼吸,共命运?怎么远离扭曲而得到修身养性,同素质,共文化?拿什么证明你写的诗不是糊弄人的?
  写诗的人不应给自己的同类当绊脚石,搞窝里斗,文人相轻是封建社会压抑心理造成的,开放的社会里不能一边享受开放,享受自由,一边又做开放和自由的敌人,想来这点觉醒意识是不难有的。
  诗是老老实实写出来的,不是昏天黑地掐出来的。要想掐不要紧,就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写文章来斗,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风尚。不过,这是有些人做不来的,况且一个写诗的人不能写有广泛涵盖的长篇诗论,这本身就意味着缺乏理论修养和思维系统性。
  这并不代表什么,也影响不到写诗的水平,结合自身实践谈些感受,哪怕就写这样的诗论,也属正常,然而情况往往是相反的,有些人越过自己的能为说话,似乎和到处撒尿一样天经地义,这显然暴露的不仅仅是一点点的做人作风问题,而是迷失了人性修养的核心——良知。
  所以,与其这样让我为一个个善良的人,为踏踏实实想写诗的人,为初学写诗的人,好心地除妖辟障,不如是人的回归人,是鬼的做回鬼,然后以人性的守持,各自本着取长补短的优良作风,用正确的开卷有益心态,大家相互提携,做正常的交流,哪怕不是同道,也可求同存异,相安无事。这是一个人际的世界,不是动物世界。
  当然,有些人本来就不为了写诗,而是来此打发空虚寂寞,则当别论,因为这些人已经自我否定,尚不自知罢了。
  以诗作结,题《五律·所嘲》:
  庸流一开口,便露小聪明。曝腚婴儿气,光胸坯子情。
  贤良才友善,磊落也和平。不信诗中事,斗鸡能有成。

141

主题

401

帖子

24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78
贡献
397
金钱
1095
发表于 2021-5-3 07: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性的守持,诗心人心生命本色。人性修养的核心良知,诗心人心生命历程,思想认知不断的行为实际实践,高尚境界。生命情感,文明精神,接受着客观世界给与的无限可能,生命情感质量,美好诗歌创作,生命行进,真实诗者。老师文论诗心启思,诗意人生生命力意气勃发,发现最为真实的最为美好的诗者自己,磅礴诗兴,行于世界万象中的诗心生命力,接受着教育的诗者的成长、文化文明的人类社会进步的诗者诗心相见,文化精神生命运动无限美好,情意理展现。诗者真我的社会性认知,人心诗心,岁月成长,人性高尚。诗心情感,思想精神,诗境境界,无限美好抒发!物质与精神,辩证意蕴欣。生发意无限,人性大义真。哲思人之理,诗韵精气神。诗境人人见,不为疑惑驱。学习文化者,励为诗心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57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74
贡献
102924
金钱
11620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1-5-3 14: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对“写诗的一个积淀:读书,读人和开卷有益”的论述 ,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开卷有益。以字面来解释,读书当然是对每个人都有好处的,这本身就是书的存在价值。实际情况则不然,有些人读了书非但没有明理,反而越来越虚荣自恃,越来越糊涂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不是书出了问题,多半是人读书的目的不纯,而自身出了问题。比如那个反动军阀张宗昌,虽然也写过几首歪诗,但诗中无不透着痞气,他是有名的三不知将军,也叫狗肉将军,最后落得个文不足以安邦,武更不能定国 ,成为了民国的笑柄,这就是开卷未必有益的证明。现在有一句话更能说明问题,叫“流氓我不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说的也是这样的人,实际上是文而不化的结果,是文痞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
      人是观念的产物,先入为主的认识对人的观念影响很大,甚至是终生的。不是有句俗话“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吗?说的就是家庭环境对孩子们的影响,说的也是为人父母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作用,这些话都是要好好理解 ,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的。我想,建国初期做官要政审,也是基于这样的道理,这是对客观事实的遵循,并非有些狭隘者心中所想的压迫。改革开放后放宽了这些,甚至取消了这些,种种的贪污腐败现象,就像雨后春笋一样蓬勃生发,这其中的道理也是令人深思的。当然,这是以普遍现象来论,事实是,如果一个人有良好反思的精神,他就能摆脱这种环境的局限,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人,这就是战胜环境和战胜自我的结果。比如,鲁迅兄弟两个,大哥可以做到民族的脊梁,而小弟却成了伪政府的高官,一母所生,受教育程度也相仿,同样的有文采,其走的路却是截然相反的。所以,老师说的读书就是读人,就是读环境,也是这样的道理。人对待人,书,环境都要有分辨力,都要有所学习,有所批判,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客观精神,要坚守做人应有的原则,如此这般才不至于迷失自我。
     老师说的诗没有统一的标准,让我明白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理的。首先诗所表达的是诗人的真善美,也就是每个诗人的真情实感和生活经历,其中有内植,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所以诗才充满了个性美。但我们不能说这个个性美是美,那个个性美就不美,综合方方面面的原因,不宜用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每一个独立的写诗个体。不能说省长写的好,百姓写的就不好,写诗又不是排排坐吃果果,更不是比谁的权力大。如果真的要比的话,就比谁在自身的位置上,有没有正确和准确的反映自身的情感和思想,再问自身的情感和思想有没有走在艺术的规律上,这关乎到艺术的普遍规律,代表着真理的方向,这个方向却是唯一的。只要人说话做事都建立在正确的人性基础上,那么他的所言所行就基本无可指摘,唯有提升的空间,却没有多少被批评的余地。
      而现今的社会,人们做人做事普遍并未走在规律上,因急功近利而普遍重理论而轻实践,这就造成好多人纸上谈兵,而听不进实践论。纸上谈兵多以观点论,普遍缺乏有效合理且正确的依据来支撑,也就搞得人人自以为掌握了真理,实际上真正明白道理的人很少,甚至连听得进去道理的人都不多。根本原因都是人们普遍缺乏良好的自我定位,从而缺乏良好的反省意识,更缺乏应有的警惕和防范意识,从而让任性和自恃成为了人们普遍的特点和特征,造成的结果是谁也不服谁,都以成王败寇论英雄。普遍以双重标准对人对事,嘴里骂着富豪,不甘心被别人摆弄,实际自己也想成为富豪,并乐意去摆弄别人,这就是因人认局限和人性缺陷所造成的矛盾心理使然。
      读老师的文章让我明白,人一定要善于反思自我,包括从他人和周围环境来照镜子,真正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努力的弥补这些,如此才是真正的开卷有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57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74
贡献
102924
金钱
11620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1-5-11 23:11: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的文章,人生是一部大书,都需要有分辨力的眼光去读,读出来的是智慧,自以为是读出来的是小聪明。可见,开卷有益也是相对而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7 23: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