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远山绿叶 于 2021-4-11 10:17 编辑
七绝 以诗代序 激情所在须分享,诗者焉能不切磋。老死不相来往处,几行文字是如何。 ——下还是一首读诗写评论,带出来的一个诗尾巴,这次把原诗、注解和拙评也单附了过来,如下。
七律 和红诗
老来年纪老花瞳, 干事常常干不中。 体力渐趋无大用, 诗心尚肯尽微功。 精华检点人回首, 神圣萦回情向红。 可惜时非青壮日, 仰天笑问富和穷。
旧冢无碑立灌丛,孤松翠绿势排空。 树莓露染三分熟,野色花添几点红。 春写画图谁眷顾,烟萦草木自冲融。 五星一颗坟头上,解识终生追马翁。
作者注:陈宣三(1884~1948年)四川宜宾县月波场人。宣统元年(1909年)以第一名考入京师政法专门学堂。宣统三年,参加京津同盟会,从事反清活动。民国元年(1912年)返川。民国4年,投身四川护国运动,任罗江县知事。民国6年在成都主办《觉民报》,宣传反对军阀割据,拥护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民国14年,孙中山逝世赴京追悼,随后赴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回到重庆,参加国民党(左派)四川省党部筹备工作。省党部成立,陈任宣传部长。民国16年,重庆“三三一”惨案发生,省党部被查封后转移到武汉,经上海去香港转广东汕头参加了南昌起义军。起义失利后转回上海担负联络接头任务。民国20年调南京,仍以行医为掩护,作联络工作。民国26年,日机轰炸南京,国民政府全部撤退后,陈亦回到四川继续地下党工作。后因病经批准回家乡养病,1948年病逝于故居,葬于月波乡地。 病重危时嘱咐家人,死后不立碑,但必须在坟茔上雕刻一颗红五星。时人皆不解其意,而今我却豁然!
【拙评】此诗,首联“旧冢无碑立灌丛,孤松翠绿势排空”写环境,“立”和“排”都很有匠心,次联“树莓露染三分熟,野色花添几点红”承以渲染,后五字分别每个字都值得玩味,且“红”已经触题。 颈联“春写画图谁眷顾,烟萦草木自冲融”,转边想边进行气氛烘托,意味前顾总览,后为出锋蓄力,且两个联的对仗都十分工巧。建议“谁”可否改成“无”或“疏”,“无”有加强主观感受意味,意思不变,且比“谁”更站内,听读也好些,“疏”有多义性,倾向包括自己在内的情感效应,当然也可照此想想别的字眼。 末联以“五星一颗坟头上,解识终生追马翁”总收,则是顺得没法再顺,好到没法再自然贴切的一句了,与注解相得益彰,恰似教科书般的特征,无可挑剔。 总的看,这又是很积极向上的一首红诗,且手法轻松,通俗易懂,听读和谐,结构有秩,条理清晰,结句虽不出意外,却让人深省,而且不论搁在改革开放前,还是后,都具有不可否认的艺术价值,加上下面的注解,完全可做写诗的范本。 每每读到这样的诗,或写这样的诗,因心红情正,总有意气回流感,油然而来的便是敬畏,也就不怕被人称作“老干体”,毕竟好的东西,谁想抹杀也终究抹杀不了的,倒像镜子一样,照出了一些人的内在晦暗和龌龊,至少是偏狭和无知。 我自己就愿意把“老干体”看成褒义词,并有过详细论述,纵然有些老干体,写得的确空洞,可是写什么诗不会空洞?这是技术问题,故一些无知的人,用“老干体”来讽刺写这种诗,恰恰是从他们无知和欠缺的一面,给这种诗证明出了无法抹去的独特价值。 这是红色的诗,再怎么写不好,只要人不出问题,不是“两层皮”,就是精神可仰的,剩下的仅仅是技术问题,总比那些又没技术,人又跟不上的呻吟和憋诗,要好过无数倍。 仍为读到好诗,写几句,就用这个意思藏头,权做同样的诗意回谢。----- 老来年纪老花瞳,干事常常干不中。体力渐趋无大用,诗心尚肯尽微功。 精华检点人回首,神圣萦回情向红。可惜时非青壮日,仰天笑问富和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