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7-12-5
威望105
金钱837
贡献708
高级会员

威望- 105 点
贡献- 708 次
金钱- 837 枚
|
本帖最后由 行吟诗草 于 2020-9-17 09:06 编辑
因原帖太长故先摘引一段帖文,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对骂而隐去网名代之以XX:
三阴平。此亦新创韵病。特指绝句首句入韵之诗连用阴平韵。XX亦认为,避为上。三阴平读音因平直无变化,所以以音韵最高艺术型式为宗旨者提倡避,不避亦非大病。
。
三阴平既为病,但三阳平并不为病,想其原因,阳平发音有变化,近似仄声之上去入,故不避。
XX曰:平分阴阳,不晚于唐。唐人诗话云:宫商指平声,即平声有两种发音。下引网文:
平声分化成阴阳两调在现代方言里非常普遍,说明这一音变的发生一定不会太晚。日本和尚安然在他所著的《悉(tán)藏》(公元880年)一书里曾经提到日本所借的汉字音平声读起来“有轻有重”,显然那时平声已有分化为阴阳两调的方言。和安然差不多同时的段安节(公元894-898)在他的《乐府杂录》一书里有“平声羽,上声角,去声宫,入声商,上平声调为zǐ”的说法。段安节把平声分为“平声”和“上平声调”,又拿它们分配于不同的乐调,也说明当时他的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两调。
。
宋代也有关于平声分化的记录。比如南宋的张炎,在他的《词源》一书中,谈到他父亲填词十分讲究音律的时候,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他父亲作《惜春花早起》一词,其中有一句是“琐窗深”,唱起来声音不和谐,把“深”字改为“幽”字仍然不和谐,又把“幽”字改为“明”字,这才觉得和谐了。“深”、“幽”、两个字都是阴平调,“明”字是阳平调。“深”、“幽”不和谐,而“明”和谐,显然是因为声调不同的原故。可见在张炎那时的话里,平声也是两个调。
《中原音韵》是第一部把平声字分为阴阳两调的韵书。阴阳的名称就事周德清创造的。他的这种做法使我们清楚地知道平分阴阳在他那个时候的方言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
。。。。
《中原音韵》作者为周德清(1277-1365年),
《中原音韵》一书中己明确地将平声分为阴阳两调。现代普通话之阴平阳平即依《中原音韵》而分。持阴平阳平仅为现在普通话读音者,可去查对,看中古阴阳与现代阴阳有无区别。
这个摘引的文本本身就够长了,为了便于区分和说明将在主帖之下评议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