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1|回复: 18

《武昌府志胜》中为“晴川历历汉阳渡”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9-7 08: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昌府志胜》中为“晴川历历汉阳渡”(搞自理论版)

中华书局版《太平寰宇记》在《黄鹤楼》诗后的注释中提到:“‘树’,万本、库本同,宋版作‘渡’。”不知此所谓“宋版”具体指哪些著作。笔者在各种古籍中苦苦寻觅,只找到了一个出处,那就是曹学佺(1574—1647)编纂的《大明一统名胜志·武昌府志胜》。该文献中的《黄鹤楼》第五句即为“晴川历历汉阳渡”。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依然小激动。记得第一次看到“渡”的时候,眼前就曾一亮,因为马上就感觉这个字比“树”字贴切。笔者在武汉大学就读时,曾多次搭乘黄鹤楼下的轮渡。即使是在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开通多年之后,那个渡口依然存在。《湖广通志》载:“汉阳渡,在县西,旧用民渡,江阔水险,轻舠遇风多危。明万历间,布政陈瑞置巨艘八只,将江夏县岁编操船水手十二名,改募渡夫领之,今仍复民渡。”[14]唐诗中经常可以见到“汉阳渡”的身影,比如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中有“鹦鹉洲横汉阳渡,水引寒烟没江树。”元稹《所思》中有“只应长在汉阳渡,化作鸳鸯一只飞。”温庭筠《送人东游》中有“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王贞白有首诗的题目就叫《晓泊汉阳渡》。而唐之后的诗词中,“汉阳渡”也时有所见。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除了《黄鹤楼》,笔者未能在其他唐诗中找到“汉阳树”。虽然宋代以后的诗词中,“汉阳树”也曾多次出现,但这些很可能源自《黄鹤楼》。

“汉阳渡”之于“鹦鹉洲”,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更加符合诗句的情境。“昔人已乘白云去”“白云千载空悠悠”,这是何等的气势!登高望远,晴川历历,这又是多么辽阔的视野!此情此境,自应拿出睥睨天下的气势,入眼入心的当为恢弘博大的事物。显而易见,“汉阳渡”符合这样的条件,“汉阳树”则显得微不足道。上文说“汉阳戍”的格局偏小,而“汉阳树”的格局更小。武昌山顶上的黄鹤楼与长江对岸的汉阳并不算近,尽管晴空万里,也看不清那里的树木。试想一下:那一种心游万仞的情绪,那一双极目苍穹的眼睛,最终的视线却落到了“树”上,是不是有些一泄千里的感觉?

既然“汉阳渡”这么合适,为什么早期的版本中见不到呢?对此,笔者也很困惑不解。或许是后人传抄刊刻讹误,抑或是有人故意改动的。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发表于 2020-9-8 11: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可以推翻千古错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580

帖子

591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24
贡献
1205
金钱
2284
发表于 2020-9-10 13: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 才是 真正的 有价值的 研究探讨,不是 无谓 的 口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20-9-10 22: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唐尧 于 2020-9-10 23:23 编辑

汉阳树应解读为成片的各种树的树林,而不是一二株汉阳树。对仗汉阳树是树对草,即晴朗的天空下江岸上是成片的以汉阳树为主体的树林,鹦鹉洲上全是青青的繁茂的草。树对草,恰到好处。不要以现代武汉来代替唐代的武汉?崔颢时诗中这些地方是荒无人烟的。有什么渡和渡船水泥石砌成的码头?而当代武汉:崔颢诗情何处有?如林广厦使人愁!

点评

汉阳树无此树种?我推测崔颢时这个地带已经统称为汉阳,並且这么大的地方是一片森林,无人居住,所以人们就统称此地为汉阳树。如叫野猪林一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15 18:08
说的有道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11 07: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11 07: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尧 发表于 2020-9-10 22:27
汉阳树应解读为成片的各种树的树林,而不是一二株汉阳树。对仗汉阳树是树对草,即晴朗的天空下江岸上是成片 ...

说的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20-9-11 15: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唐尧 于 2020-9-13 17:30 编辑

崔颢《黄鹤楼》诗是写实,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写什么,真实、自然。没有虚假拼凑的痕迹。这是此诗能传世的根本原因。此诗不但重黄鹤,重空字,重去字,还用了二个人字,人重字了。这也说明崔颢这时期的写诗水平不是很高?至于此诗不合格律同诗的艺术水平高低无关。

点评

崔颢的诗水平很高,黄鹤楼是他的临时提壁,半古半律以表达内容的淋漓尽致,顺笔写来无从加工!而他的另一首七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12 07: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12 07: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0-9-12 08:05 编辑
唐尧 发表于 2020-9-11 15:35
崔颢《黄鹤楼》诗是写实,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写什么,真实、自然。没有虚假拼凑的痕迹。这是此诗能传世的根 ...

     崔颢的诗水平很高,黄鹤楼是他的临时提壁,半古半律以表达内容的淋漓尽致,顺笔写来无从加工!而他的另一首七律:
行经华阴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树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无如此处学长生。

  其水平之高可见一斑。




点评

此作同黄鹤楼云泥之别!如同二人。黄鹤楼为崔颢初出道时随手之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12 18: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20-9-12 18: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0-9-12 07:57
崔颢的诗水平很高,黄鹤楼是他的临时提壁,半古半律以表达内容的淋漓尽致,顺笔写来无从加工!而他的 ...

此作同黄鹤楼云泥之别!如同二人。黄鹤楼为崔颢初出道时随手之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9

主题

4754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5
贡献
4438
金钱
8062
发表于 2020-9-13 11: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晴川历历汉阳渡,
芳草萋萋鹦鹉洲。
树(或渡)对的是洲,怎么对的是草?

点评

从韵脚字来看,渡对洲较树对洲更贴切,地块对地块。树对洲是植物对地块。二对都是名词对名词。但从二个整句主要含义来看,这一对应是树对草。而渡对洲仅仅是为对而对,无什么含义可言。江岸上大片的汉阳树对沙洲上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13 17: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20-9-13 17: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唐尧 于 2020-9-14 05:24 编辑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20-9-13 11:50
晴川历历汉阳渡,
芳草萋萋鹦鹉洲。
树(或渡)对的是洲,怎么对的是草? ...

从韵脚字来看,渡对洲较树对洲更贴切,地块对地块。树对洲是植物对地块。二对都是名词对名词。但从二个整句主要含义来看,这一对应是树对草。而渡对洲仅仅是为对而对,无什么含义可言。江岸上大片的汉阳树对沙洲上无垠的青青草。风景佳绝。

点评

晴川历历汉阳树 春草萋萋鹦鹉洲 【川·洲】地理门;【草·树】植物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13 18:40
唐尧最新黄鹤楼诗:神仙黄鹤腾云去,福地缘来起玉楼。仙鹤西飞今未返,白云北向在闲游。面前滚滚长江水,不见青青鹦鹉洲。崔颢诗情何处有?如林广厦使人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13 17: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20-9-13 17: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唐尧 于 2020-9-15 17:58 编辑
唐尧 发表于 2020-9-13 17:44
从韵脚字来看,渡对洲较树对洲更贴切,地块对地块。树对洲是植物对地块。二对都是名词对名词。但从二个整 ...

唐尧最新黄鹤楼诗:


神仙黄鹤腾云去,福地缘来起玉楼。
仙鹤西飞今未返,白云北向在闲游。
面前滚滚长江水,不见青青鹦鹉洲。
崔颢诗情何处有?如林广厦使人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9-13 18: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尧 发表于 2020-9-13 17:44
从韵脚字来看,渡对洲较树对洲更贴切,地块对地块。树对洲是植物对地块。二对都是名词对名词。但从二个整 ...
历历汉阳
萋萋鹦鹉

【川·洲】地理门;【草·树】植物门

点评

这对要从整句含义来解,在写法上是倒装写法。不是倒装处理,诗句很难写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14 05: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20-9-14 05: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唐尧 于 2020-9-14 05:34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20-9-13 18:40
晴川历历汉阳树
春草萋萋鹦鹉洲

这对要从整句含义来解,在写法上是倒装写法。不是倒装处理,诗句很难写好?

点评

崔颢的对仗法,古人叫作交股对 晴川历历汉阳树 春草萋萋鹦鹉洲 【川·洲】地理门;【草·树】植物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14 06: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9-14 06: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尧 发表于 2020-9-14 05:33
这对要从整句含义来解,在写法上是倒装写法。不是倒装处理,诗句很难写好? ...

崔颢的对仗法,古人叫作交股对
历历汉阳
萋萋鹦鹉

【川·洲】地理门;【草·树】植物门

点评

三羊先生精通格律!名不虚传!我是通过我自已对诗和对的理解年来解读的(第一次听到交股对一词)。崔颢用《交股对》解决了这个意境的对仗很难写好的问题,同时还合格律。但崔颢是下意识的这样写还是佳句天成?是一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14 09: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20-9-14 09: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唐尧 于 2020-9-14 09:43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20-9-14 06:43
崔颢的对仗法,古人叫作交股对
晴川历历汉阳树
春草萋萋鹦鹉洲

三羊先生精通格律!名不虚传!我是通过我自已对诗和对的理解来解读的(第一次听到交股对一词)。崔颢用《交股对》(形象)解决了这个意境的对仗很难写好的问题,同时还合格律。但崔颢是下意识的这样写还是佳句天成?是一个可研究的问题?

点评

关于《文镜秘府论·二十九种对》的研究——天津·刘锋 楹联的对仗方法大都源于诗歌中的对仗,因此探讨诗歌的对仗方法对促进楹联创作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诗歌发展史中,诗歌从不讲对仗的古体诗发展到讲究对仗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14 09: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9-14 09: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9-14 09:51 编辑
唐尧 发表于 2020-9-14 09:41
三羊先生精通格律!名不虚传!我是通过我自已对诗和对的理解来解读的(第一次听到交股对一词)。崔颢用《 ...
关于《文镜秘府论·二十九种对》的研究——天津·刘锋

楹联的对仗方法大都源于诗歌中的对仗,因此探讨诗歌的对仗方法对促进楹联创作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诗歌发展史中,诗歌从不讲对仗的古体诗发展到讲究对仗的格律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仗方法的研究开始于南北朝,而盛于唐,所谓沈(约)、陆(厥)、王(昌龄)、元(兢)。也有人认为对仗方法的研究开始于三国时的魏国,传魏文帝有《诗格》一书,总结了8种对仗方式。 唐诗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因此对仗方法的研究也得到蓬勃发展。上官周曾总结出6种对仗方式,“诗有六对”(据梁桥《冰川诗式》) 。另外:王昌龄有《诗格》、元兢有《诗髓脑》,皎然有《诗议》,李峤有《诗评格》,崔融有《唐朝新定诗格》等,但这些著作大多失传。这些书所讲的对仗方式种类很多,有同有不同,日本空海大師在《文镜秘府论》中对此作了蒐集,采用“弃其同者,撰其异者”的方式,得到29对种仗。也因为此,这些书的零金碎玉赖以保存,功在历史,功不可沒。 空海大師即弘法大师,又称遍照金刚,曾从日本国入大唐学习,由唐归国,作《文镜秘府论》,全书包括序言,天卷、地卷、东卷、南卷、西卷、北卷几个部分。其中和对仗相关的是东卷部分的《论对》、《二十九种对》和北卷部分的《论对属》。 《文镜秘府论》遗脫、讹错俱存,有些内容过于简单,有些则不易理解。王利器先生作《文镜秘府论校注》,引用大量典籍,校勘严肃,注解浩繁,启益后人。本文就是读《文镜秘府论校注》的一些心得。 对《文镜秘府论校注》中的29对种仗方法进行仔细分析,作进一步综合归纳,大致可分为四类。这四类即:第一类是基本对仗;第二类是技巧对仗,含双声叠韵对和重字对;第三类是非典型对仗,含交络对、自对、借对、偏对、意对;第四类是隔句对。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一. 基本对仗 基本对仗包括:的名对、平对、奇对以及同对、异类对、邻近对,背体对,含境对八种对仗。其中的名对、邻近对、背体对是基础,提倡奇对和异类对,追求含境对,减少平对,避免同对。

1 的名对 “的”,
就其大意来说,有的确、真实的意思,也有有的放矢的意思,甚至还有鲜明的意思。总体来说,的名对要求同类字(词)相对,但是唐人所谓同类和今人(如王力先生) 并不完全一致。然而,唐人关于字词分类的著作渺不可寻,我们只能大致参考王力先生的著作。例如:天对地,明对暗,去对来,正对斜,黄对白,园对圃等都是的名对。 的名对又称正名对,正对。据作者解释,“的名对者,正也。凡作文章,正正相对”。又引用元競的话:“正对者,若尧年、舜日。尧舜皆古之圣君,名相敌,此为正对。”正面人物不和反面人物相对,如尧不与桀对;表示君子的植物不能和表示小人的植物相对,即:“如上句用松桂,下句用蓬蒿,松桂是善木,蓬蒿是恶草,此非正对也”。此处正对与刘勰《文心雕龙》所说正对并不相同。

的名对又称切对,据王利器先生校注,引李峤《评诗格》:“一曰切对,谓家物切正不偏枯”,疑为事物切,待考。切是指切合,贴切。 仔细推详,的名对有这样几层意:一是对句与出句是敌体,分量相当,互相匹敌;二是切,对句与出句互相切合,贴切;三是语义相对,不能事异义同;。四是要分清是正对还是反对。

2 平对、奇对
平对是指平常之对,所谓青山对绿水等等。这应是的名对的一种,只是语言平淡无奇,用词司空见惯,大致如《笠翁对韵》、《声律启蒙》所述。平对是初学者常见的对仗现象,也是最常见的对仗方式。 所谓奇对是指对句以出奇取胜,是相对于平对立论的,所谓文如登山不喜平。不平则奇,因此作者每多奇思异想,出语往往突兀惊人。据王利器先生校注,引《诗人玉屑》七《奇对》,“不若东坡奇特。如曰:‘见说骑鲸游汗漫,亦曾扪虱话辛酸’。又曰:‘龙骧万斛不敢过,渔舟一叶从掀舞’。以‘鲸’为‘虱’对,‘龙骧’为‘漁舟’对。大小气焰之不等,…秀杰之气,终不可沒”。 奇对之例很多,如庾信诗“羊肠连九阪,熊耳对双峰”。羊肠是指羊肠小道,熊耳指熊耳山,以羊肠对熊耳,当然是奇对。 在分辨平对和奇对时,尤其要注意这样一种对联,平中见奇,所谓“看似寻常更奇崛”,这是需要读者的鉴赏能力。

3 同对、异类对
同对又名同类对,其字义(词义)大致相同或相近,属于同一类。例如:云对雾,花对叶,宫对殿,路对途,山对岳等。在对仗时,应尽量避免用同对。例如:云对雾可改成薄雾对浓云,这样就不是同对了。然而当用于喜庆时,有时故意使用同对,有强调的意思,有渲染的作用。 异类对是指异同比类,故言异类对;词义非但不是同门同类,而且不是邻类,是异类。异类对之例有:“‘天清白云外,山峻紫微中;乌飞随去影,花落逐搖风’。天对山,白云对紫微,乌对花,去影对搖风,都非同类相对”。而且“其类不同,名为异对。异对胜于同对”。 本书对异类对颇为推崇,“但解如是对,并是大才,笼罗天地,文章卓秀,才无拥(壅) 滞。”

4 邻近对、背体对
什么是邻近对?和的名对差不多。两者的区别是:“的名窄,邻近宽”。換句话说,两者对仗的范畴不同;一般说来,范畴愈小,对仗愈工。然而对范畴的界定并不统一,而是约定俗成。所谓分门别类只是个人的研究成果。 如果说《文镜秘府论》的名对大致相当于《汉语诗律学》中的工对,则邻近对大致相当于邻对。王力先生认为:“邻对虽比工对略逊一筹,也还算是近于工整一方面的”。而且王力先生将邻对分为20类,颇多发凡,读者可以参阅。 关于背体对,《文镜秘府论》全部引自皎然《诗议》,未作阐述。据所引用的谢灵运《登池上楼》“…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进行分折,进退方向相反,或因之称为背体对。《文镜秘府论》在的名对一段曾经指出,在“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中,“去来义背”,可资佐证。背体对或也可以认为是接近于邻对和的名对的一种对仗方法。

5 含境对
含境对可能是因为对联中含有境界而得名,如:“悠远长怀,寂寥无声”。境界论是古代重要文艺理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什么是境?境有景境、有情境、有心境。景应有景语,例如:“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情当有情语,例如:“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烛照红妆”。心境应有心语,例如:“只应有泪流知己,但觉无颜对故人”。何谓有境,越过他境,达到我境。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一个真字。所以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有境界是文学作品艺术上升华的体现。境界说同样适用于对联。

二 技巧对仗
技巧类对仗,含双声叠韵对和重字对。
(一)双声叠韵对
双声叠韵对是利用双声字、叠韵字进行对仗。这是一种技巧对仗,它巧妙利用声、韵,达到一种全新的艺术效果。它包括双声对、叠韵对、赋体对、双声侧对、叠韵侧对五种对仗。必须注意:古声韵和今声韵是有所不同的。 双声叠韵对有二个特点,其一是上句用双声,下句也必须用双声;上句用叠韵,下句也必须用叠韵。其二是上下句使用双声叠韵的位置必须相同,可以在句首、句腹或句尾。 当要求用双声叠韵对仗时,如果也是正对,则称为双声对、叠韵对、赋体对。如果不是正对,则称之为双声侧对、叠韵侧对。 双声叠韵对有二个禁忌:如果上句用双声,下句不用双声双仗,称为跛对,这是其一。如果上句用词有形,如山、水,这是看得见的;当下句用词无色,如风、空之类,这是看不见的;以有形对无色,称为眇目。

1 双声对
在对仗中,当上句用双声词,下句也用双声词来对仗时,就称为双声对。所谓双声是指一个词语的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好花”、“奇琴”等。“好花”对“精酒”,“妍月”对“奇琴”,是用双声对双声。例诗有:“洲渚递萦映,树石相因依”。 必须说明:在《文镜秘府论》双声对中,常常将双声误作叠韵,造成混乱。例如:丽兰是双声,误作叠韵,等等。这是王利器先生多次指出的。

2 叠韵对
在对仗中,当上句用叠韵词,下句也用叠韵词来对仗时,就称为叠韵对。所谓叠韵是指一个词语的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徘徊、窈宨、彷徨、逍遥等。例诗有:“徘徊夜月满,肃穆晓风轻”。 同样地,在《文镜秘府论》双声对中,常常将叠韵误作双声,造成混乱。例如:放畅是叠韵,误作双声,等等。这也是王利器先生多次指出的。

3 赋体对
赋作为文体名称始于战国,而著于史记。据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讲:“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写志也”。 为什么称为赋体对?是因为这种对仗“似赋之形体”。赋体对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重字对(此处姑且不论) ,另一种是双声叠韵对。其例句有:“徘徊四顾望,怅悢独心愁”,“疏云雨滴沥,薄雾树朦胧”,“妾意逐行云,君身入暮门”等。 在《文镜秘府论?二十九种对》中是将双声对、叠韵对、赋体对分为三种不同对仗形式的。为什么会这样?或许有两个原因。一种原因是作者采用了这样一种宗旨:存而不论,述而不作。另一种原因,源于《汉书?艺文志》所述,“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 ”认为诗是歌的,而赋是诵读的。因此将源于诗歌的双声叠韵对归于双声对和叠韵对,将源于赋的双声叠韵对归于赋体对。

4 双声侧对
《文镜秘府论》论云:“双声侧对者,谓字义别,双声来对是”。这是说:也是用双声词作对仗,但是双声词的词义不是同一类,不属于正对。特别指出“‘金谷’与‘首山’字义别,同双声侧对。”又举例诗曰:“花明金谷树,叶映首山薇”。注意:这是古声,不能用今声来套。

5 叠韵侧对
《文镜秘府论》论云:“叠韵侧对者,谓字义别,声名叠韵对是”。这是说:也是用叠韵词作对仗,但是叠韵词的意义不是同一类,不属于正对。比如平生和窈宨都是叠韵词,但其词义是不同的类别。例诗曰:“平生披黼帐,窈窕步花庭”。又如“自得优游趣,宁知圣政隆”,优游和圣政是双声,按其词义,不属正对。

(二) 重字式对仗
重字式对仗也是一种技巧性对仗。它应用有规则的重字,对对联的内容起强调、渲染、突出等作用。重字式对仗包括双拟对、联绵对和回文对几种。

1 双拟对
拟是仿效的意思,在句子中重复某字,谓之拟;重复后有两个字相同,故称为双拟。在对仗时,上句用双拟,下句在相同位置也用双拟,称为双拟对。例如:“可闻不可见,能重复能轻”,突出的是能,一个人的能力。又如:“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重复的是花和月,其实是渲染一个人的容貌闭月羞花。又如:“乍行乍理发,或笑或看衣”,则是起并列的作用。

2 联绵对,连珠对
什么是联绵对?“联绵对者,不相绝也。一句之中,第二字、第三字是重字,即名为联绵对。但上句如此,下句亦然”。例句如:“望日日己晚,怀人人不归”。若按语法分析,应是(我) 望日,日己晚;前一个日字作宾语,后一个日字作主语。和后面连珠对,在语法上是很不相同的。 在《文镜秘府论》一书中,亦有例句与其定义不相符者;例如:“霏霏敛夕霧,赫赫吐辰曦”是第一字、第二字是重字。它应属于赋体对而不是联绵对。据《文镜秘府论》:“赋体对者,或句首重字……,如此之类,名为赋体对”。例句有:“皎皎夜蝉嗚,胧胧晓光发”。其实也不限于句首,句腹、句尾均可,例句有:“汉月朝朝暗,胡风夜夜寒”等。这种赋体对和连珠对相同。 在对仗方式中,另有一种对仗方式称为连珠对。连珠对和联绵对相近而不同,它是指一句之中,前后二个字相重。连珠字,如:朝朝、暮暮、巍巍、堂堂、个个等。连珠字用在对仗中会使句子带来生气,往往有渲染气氛,加强辞气的作用。 例如: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信宿渔人还汎汎,清秋燕子故飞飞”;白居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当然,使用连珠字,贵在自然,不能生造。

3 回文对
回文对也是重字对,但它的重字方式和双拟对、联绵对不同。双拟、连绵是 句中有重字,若相邻两字相重称为连绵,不相邻两字相重称为双拟。回文对是下句的字大部分(或全部)重复上句的字,但次序不同。 为了阐述回文对,《文镜秘府论》举例说,“诗曰:‘情亲由得意,得意遂情亲’”。 这个经典例句有多种不同版本,其中一种是“情亲由得意,得意由情亲”,属于全部字都重复。 回文是什么意思,《文镜秘府论》说:“回文更用”,此处‘回’应当作来回、往复理解;‘更’是重复的意思。这里是指下句是由上句的主体(情亲) 和客体(得意)交換而得。这种回文对在近代也有应用,如‘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这种对仗方式强化了主体和客体两者之间的关系,增强了表达效果。 另据《乐府题解》:“回文诗,往复读之,皆类而成文”;细味此言,仿佛是同一语句可顺读,也可倒读。若用于对联,则顺读为上联,倒读为下联。这是对回文的又一种解读。 回文对是由回文诗发展而来,当然两者有所不同。回文对必须要注意句脚的平仄,至于对仗的其它要求则被省略了。例如:“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不仅句型不对,而且对仗,声律也不符合要求。这种对仗方法给了后人两种截然不同的启示。一种是:回文对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另一种是:如果认为回文对也是对联,除了句脚要求平仄更替外,对联的所有规则都被打破了。这是一种创新,还是一种破坏,值得仔细探讨。

三 非典型对仗
非典型对仗方法是对基本对仗方法的一种突破,也是一种补充。主要包括:交络对、自对、借对、偏对、意对等几种。

(一)交络对
交络对是对‘互对’的一种补充。一般的对仗是指上下句相同位置的字、词要求对仗。但是如果相同位置不成对仗,而在交叉位置实现了互对;因为这种对仗呈交叉状,故称为交络对。交络对又名交股对、蹉对。交络对即上下句交叉互对。其典型的例子是王安石的诗:“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按一般理解,密与多,少与疏不成对仗。这是从相同位置来分析互对的。但若是从交叉的位置来分析,以密对疏,以多对少,当然是对仗的。所以叫交络对。 类似的例子还有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 终古垂杨有暮鸦”。 暮鸦对萤火似乎不对,但从交络对的角度来看, 以“萤”对“鸦”,以“火”对“暮” ,当然没有问题。 以上都是单字交叉对仗,另外还有一种形式的交股对,如李群玉《杜丞相宴中赠美人》:“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 ,是双字交叉对仗。按同位对仗,应为:“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一段巫山云”。 然而对仗是工整了,但平仄却不谐了。于是作者采用一种声律对仗和词义对仗分离的方法:平仄同位相谐,词义交叉相对。可见,交络对是一种变通的对仗方法。

(二) 自对
自对是相对于互对立论的。通常的对仗都是互对,即上下句对应位置互成对仗。然而很多时候,上下句中的某一部分不能做到互对;但是这一部分在本句中又能自成对仗,于是出现了自对。 自对的最著名例子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处自对是指句中的一部分自成对偶,而且要求对得工整;如:‘落霞’与‘孤鹜’,‘ 秋水’与‘长天’,在当(本)句中自行对仗。至于上句中‘落霞’与‘孤鹜’ 和下句中‘ 秋水’与‘长天’,是否对仗?是工对,还是宽对?都不太讲究;但是要求全句的其他部分对仗是工整的。 自对仗的出现是对互对仗的一种补充。但是运用自对通常又是基于下述两种情况:一是不得己,上句不容改变,或是成语或是经典词句或是袭用,导致下句极难对得工整。二是美学上的考虑,因为其中的一句文辞极美而又富于新意,或是佳句天成,另一句很难互对。

自对包括当句对和互成对。
1 当句对
《文镜秘府论》并沒有给当句对作一个界定。据《容斋续筆》三:“唐人诗 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当句对是指:在全句中只有一部分使用当句对的对仗方式;对于这种情况,只要当句对是工整的,而且其他部分是工对,则认为全句是工对。例句如杜诗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上联中的吴、楚自对,东、南自对;下联中的乾、坤自对,日、夜自对,余皆工整。

2 互成对
互成对是当句对的一种特例。它要求当句对所用词的词类必须是同类词。《文 镜秘府论》指出:互成对者,天与地对,日与月对,麟与凤对,金与银对,台与殿讨,楼与榭对。两字若上下句安之,名的名对;若两字一处用之,是名互成对,言互相成也。如孟诗名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上联天地自对,下联有无自对,是互成对。

(三) 借对
明明不对仗,找出一个借口说是对仗,这是文人故作狡狯处,也是强词夺理。但这种强词夺理又使得对仗技术更加丰富多采。借对就是这样一种特别的对仗技术。由于一副对联的上下句的某些字,按其在句子中的字义、字音并不互对;然而利用汉字的一字多义、异字同音等特点,借用字的另一义、另一音等使上下句相对的,称为借对。借对有:字对、声对,假对,侧对,切侧对诸种。 推而演之,由于在汉语中,有一些词(字)具有两种词性,例如‘言’ 既可看成动词,又可看成名词,这是由它在句中的成份决定的。所以若一副对联的上下句的某些字,按其在句子中的词性并不互对;然而借用字的另一词性、能使上下句相对的,也可称为借对。等等。

1 字对
字对即借义对。《文镜秘府论》说:“字对者,谓义别字对是”,并举例说:“字对者,若桂楫、荷戈,荷是负之义,以其字草名,故与桂为对;不用义对,但取字为对也”。荷有二义:一义是指负荷,如:荷戈马上,是动词,本句是此义;此处荷、桂并不对仗。另一义指荷花,是名词,用以对桂;这是对仗的。所以称之为字对。 其例还有:杜甫的《寄韦有夏》诗:“饮子频通汗,怀君想报珠”。句中, “饮子”本是指中药。仇兆鳌注说:“古人称汤药为饮子。孙真人有甘露饮子,此诗指柴胡饮子也”。 饮子和怀君,按词义当然是不对仗的。按字义:“饮”可以和“怀”对,“子”可以和“君”对,所以称为字对。当然这是双字对。

2 声对
什么是声对?《文镜秘府论》说:“声对者,谓字义俱别,声作对是。”意 指:上下联中某些部分(字),若按字义是不对仗的;若该字的同音字能和上联形成对仗,称为声对。也称借音对、谐音对。 声对的例子如《文镜秘府论》所指:“初蝉韵高柳,密茑挂深松”。 “茑”,草属,声即与“鸟”同,故以对“蝉”。

3 假对
假对有二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从声对变化而来。典型的例子如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以“杨”借音“羊”,以与“鸡”相对;是声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鸡黍”和“杨梅”相对;然而按词义,两者并不对仗,故称为假对。又如贾岛:“卷帘黄叶落,开户子规啼”, “子”音同“紫”,与“黄”相对,因此进一步认为“子规” 与“黄叶”相对;然而按词义,两者并不对仗,当然是假对。 假对的第二种类型是从字对变化而来。前面己经指出 “饮子频通汗,怀君想报珠” 是双字对。因为是字对,因此进一步认为饮子和怀君也是相对仗的;但是饮子和怀君,按词义当然是不对仗的。故也称为假对。再如杜牧:“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名白日悬”, 也是假对。以白对朱,因此认为白日与朱云(人名) 相对;但是词义并不相对。 综上所述:假对是一种假的对仗,它是建立在借对的基础上而进一歩推演的结果。 假也可认为是借的通假字。因此认为假对即借对。这里从略。

4 无情对
从借对还可推演出无情对。当代作家聂绀弩有一首佚诗,全诗如下:“高旅先生事每奇,沉疴不死体翻肥。何来勾漏沙千粒,挽此南天笔一枝。海上潮来高枕卧,楼头月满洞箫吹。男儿四十花初好,正是嫦娥下嫁时”。 聂自评曰:“此诗对仗,自谓以首二句为工也,慎之(高旅,作家)以为如何?”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以“高旅”对“沉疴”,“先生”对“不死”, 词义不对而字义相对,是字对,也是借对,当然也是无情对。或许是从“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一句得到的启发。关于无情对另有专文论之,此处从略。 4 侧对 何谓侧对?《文镜秘府论》指出:“字侧对者,谓字义俱别,形体半同是”。 若上下两句互对时,其中有一个词(冯翊)和下句相同位置的词(龙首)并不相对;但该词中只要有一个字(冯),其字形的一半(马) ,若其字义(马)和另一个词对应的字(龙)能对仗,则认为是侧对。例如:冯翊(地名,在陕西) 和龙首(山名) 并不相对;但冯字的右半边是马,能和龙对;所以认为冯翊和龙首是侧对。 再如“泉流”与“赤峰”, “泉”上半是白,能和赤对,所以泉流与赤峰被认为是侧对。又如:“桓山分羽翼,荆树折枝条”, “桓”左半是“木”,可对“荆”,因此桓山与荆树是侧对。 以此推之,用不同的偏旁部首亦能形成互对,如“芙蓉”对“杨柳” ;进一步推而广之,“葡萄”可对“玻璃”;其著名者有传为翁方纲的对联:“迎送远近通達道,进退迟速遊逍遥” 。

(四) 偏对
偏是指片面而非全面的意思,如以偏概全。偏对是指上下联对仗时不是全部对仗,而只有大部分对仗,但只要文采好,也就认可了,这是一种变通的方法。《文镜秘府论》指出:“全其文采,不求至切,得非作者变通之意乎!” 偏对的例句有:“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又曰:“日月光天德,列宿曜紫微” ;又曰:“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等等。但是不太对仗的部分要求是天然语,作者自己生造的词语不在此列。

(五) 意对
何谓意对?。《文镜秘府论》举例说,诗曰:“岁暮临空房,凉风起坐隅……” 。并解释说:““岁暮” 、“凉风” 非是属对;……事意相因,文理无爽;故曰意对耳”。两句形式并不对仗,而又事意相关,一气贯通。所谓不对似对,另 有一种妙处。 意对例句不多,很难理解。然而意对又是一种最可玩味的对仗方法,字不对而意对。用书法来打比方:字不连而意连。书法艺术讲究气脉贯通,诗词、对联也是如此。贯通有二法,一种是笔连,字和字用游丝相连;另一种是笔断意连,最高的连贯是无形的。同样,相对于有形的对仗而言,最高的对仗是无形的,是意对。然而对这种对仗的美学境界,也只能是虽不能至,心向望之。

四 隔句对
《文镜秘府论》指出:隔句对者,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如此之类,名为隔句对。诗曰:“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第一句“昨夜”与第三句“今朝”对,“越溪”与“逾岭”是对;第二句“含悲”与第四句“抱笑”是对,“上兰”与“长安”对;并是事对,不是字对:如此之类,名为隔句对。例句还有:“月映茱萸锦,艳起桃花颊;风发蒲桃绣,香生云母帖”。 据《滄浪诗话》:隔句对又称为扇对,引郑都官诗曰:“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己无;今日还思锦城事,雪消花谢梦何如”。 隔句对是诗歌中的一种对仗,它的重要性是为多句联的对仗奠定了基础。由于平仄不协,它并不就是多句联。

点评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汉语汉字,博大精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15 13: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20-9-15 13: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9-14 09:50
关于《文镜秘府论·二十九种对》的研究——天津·刘锋

楹联的对仗方法大都源于诗歌中的对仗,因此探讨诗歌 ...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汉语汉字,博大精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1009

帖子

3939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人龙江文苑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82
贡献
1083
金钱
1358
发表于 2020-9-15 13: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拜访老师!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20-9-15 18: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唐尧 于 2020-9-15 18:09 编辑
唐尧 发表于 2020-9-10 22:27
汉阳树应解读为成片的各种树的树林,而不是一二株汉阳树。对仗汉阳树是树对草,即晴朗的天空下江岸上是成片 ...

汉阳树无此树种?我推测崔颢时这个地带已经统称为汉阳,並且这么大的地方是一片森林,无人居住,所以人们就统称此地为汉阳树。如叫野猪林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4 14: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