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仗的若干表達方法(轉載)
~流水对 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古名句如: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2、“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3、“却叹凡间子,难持自在身。”4,“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5、“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6、“舍却一身悲与壮,赢得百姓喜和怜。”7、“尽赏飞鸿一字趣,尤羞瘦骨百春哀。”8、“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尾联下句描述的是紧接上句的行程,就是一流水对。9、“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尾联也是一流水对。流水对一般也被认为是不俗的佳对,如果尾联要用对仗,经常就用流水对收住全诗。
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是作诗的大忌。但有时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
流水对是近体诗对仗的一种。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如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 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语气变更 一句或一联用陈述肯定的语气,另一句或一联则用感叹或疑问的语气。名句如:①“皆怜西子貌,谁羡孔夫行?”②“楼影堪遮衣袜冷,月光怎补半床闲。”③“不与花争俏,何须雪可怜。”④“降旗天亦恸,垂首地犹伤。云邈无归路,山高怎望乡?”以上陈述语气与感叹语气相对或是肯定语气与疑问语气相对。上下句唱叹起伏,抑扬有致,有效地增强了诗句的情味与韵致。
~借对 借对是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有此格。名句如:1、“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如借“杨”为“羊”,以对出句之“鸡”字。2、“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借“下”为“夏”,以对下句之“秋”。3、“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借“迁”为“千”,以对上句之“十”字。这种谐音的借对,多见于颜色对。4、“因寻樵子径,为到葛洪家。”及借“子”为“紫”,借“洪”为“红”,而琢成对仗。5、“枸杞因吾有,鸡栖奈尔何?”以“枸”为“狗”以“鸡”为对。6、“叶领波光翻绿梦,花留霞影共清风。”“清”借同音“青”与“绿”对7、“好趁新诗说冷暖,何须就句论雌雄。”“就” 借同音“旧”与“新”字对8、“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珠”谐音“朱”,与“白”相对。9、“沧溟恨衰谢,朱绂负平生。”“沧”谐音“苍”而与“朱”相对。10、“郊坳一身正,阡墟万籽盈。”
“郊坳”与“阡墟”既可以直接相对,又谐音“骄傲”与“谦虚”相对,更为少见之对。
还有借义之变化,即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它通过借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如:
“鸟瞰东瀛吞巨浪,鞭挟大漠裹狂风。”“鸟瞰”在这里意思是从高处往下看,并非鸟在看。但借“鸟”的本意与“鞭”构成对仗。借义用的不如借音多。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五字“天”和“老”未对。有一些对仗,表面上看起来不对,实际上是用了别义相对,象这一联,“朝”对“顾”用的是“朝”的别义来相对,“下”对“臣”用的是“下”的别义来相对,而不是用它们在句中的意思。
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 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 “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虚实对
虚实映照:即一句写虚,另一句写实。如名句:①故梦闻残鼓,长波送远帆。“故梦”为虚,“长波”为实。②悒悒黑煤洞,森森白骨堆。“黑煤洞”为实,“白骨堆”为虚。③一山携两岳,九水坼三坡。“九水”为虚,“一山携两岳”为实。④“往事如烟缠老树,余晖似月照新池。”“缠老树”为虚,“余晖似月照新池”为实。⑤“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舳舻”为实字,“来往”为虚字;“利涉”为虚字,而“风潮”为实字。如此相对,称为“虚实对”。
~双声叠韵
指双声词对双声词、叠韵词对叠韵词或双声词与叠韵词互对的格式。如:①“暗毁种膜同缱绻,偷琢果粒自徘徊。”②“泉水凝脂增旖旎,羽衣流彩叹阑珊。”③“韵荡心舟知抖擞,时追故梦莫蹉跎。”“缱绻”、“徘徊”、“旖旎”、“阑珊”、“抖擞”、“蹉跎”均为双声词或叠韵词,吟诵起来音调协调而齐整。
~宏微并衬
两句中一句着眼于宏观或多数,另一句则着眼于微观或少数。名句如:①“山高空瞭望,灯暗自吟哦。”“山高”——宏观,“灯暗”——微观②“露水有缘成苦酒,霓虹无故化长绳。”“露水”——微观,“霓虹”——宏观③“应知海阔鱼龙险,勿忘家贫父母亲。”“海阔”——宏观,“家贫”——微观④“华屋玉碎人空叹,荒野曲寒谁与听。”“华屋”——微观,“荒野”——宏观以上为宏观与微观之变化,笔下可以令人有镜头变化之感,调动思维。
~逆挽对
对句用逆挽法,诗中得此一联,便化板滞为跳脱。名句如:“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顏色對
添颜加色,即以颜色词入对。①“既领黄童嬉紫苑,何将白发怨青闱?”②“心知黑幕难揭晓,情耐白衣怎诉屈。”③“叶翠翻波出韵语,花红留梦入娇颜。”④“一张白纸遮天日,万两黄金筑土丘。”
~虚字入对
这里所谓的虚字,古代叫语助,准确地说叫助字,因为古代还有其他虚字的说法。现代叫做文言虚词,我们借以说成虚字对。因为虚字没有实义,所以一副对联不可能全是虚字,主要是说用虚字入对联,上下联虚字对得巧妙,就叫虚字联。如名句:①“醉矣湖中景,悠哉画里人。”②“烟尘起待仆来也,虾蟹熟防狗叫哉。”③“逢时你享学之乐,得势谁怜教者悲?”④“官者惊之多噩梦,民夫叹矣尽欢情。”⑤“君曾至也情知否,我欲别之兴未足。”联里的虚词上下对仗,妙趣横生。
~多少分明
同一联的两句,通过数目的对比,使语句更具表现力。下面举几例多与少的变化诗句,名句如:①“春种千颗籽,秋收几个钱。”“千颗籽”——“几个钱”②“孤月依山老,繁花照水新。”“孤月”——“繁花”③“千载专权成壁垒,一丝奢望是机关。”“千载”——“一丝”④“万里狂歌银与玉,几家焦虑炭和粮。”“万里”——“几家”以上句中“千颗籽”与“几个钱”、“繁花”与“孤月”,“千载”与“一丝”、“万里”与“几家”都是以意象数目的变化,形成强烈的对比效应,以抒发诗人某种特定的情感。⑤千钧一剑功勋在,百任双肩业绩存。这联里一句之间还是数目之变的就句对,“千钧”对“一剑”,“百任”对“双肩”,竞相变化,增加诗的内涵和力量。
*網絡文章轉載, 特向原作者致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