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質彬彬 于 2020-5-24 10:53 编辑
竹蘭答水【千秋歲•青卯】賞釋
文/文質彬彬
青梅熟了,煮酒誰家早。囪影裏,墟煙繞。
五更殘月上,三鼓辰天卯。龍井雨,試茶新火風聲小。
遙想烏台草,落葉東坡掃。登台望,峨眉老。
汴梁鴉滿樹,淚灑黃州道。空回首,禦街醉醒江南好。
讀竹蘭答水詩友的近作【千秋歲】,開篇映入眼簾的是“青梅煮酒”,我馬上想到了二句詩:“青梅煮酒論英雄”(羅貫中.三國演義);以及“且趁青梅嘗煮酒”(蘇軾.贈嶺上梅)。詞人究竟要展開曹劉的故事,還是蘇大學士的故事呢?接著看:五更天,三鼓卯。都是描述清晨的某一時段。古人沒有鐘表,記錄時間用滴漏或燒香。全夜分五個更,第五更是清晨四點多近五點;夜班兵丁巡邏交接、閉、開城門,都以鼓聲爲號。“龍井雨,試茶新火風聲小。”上片即將結束,主角若隱若現,地點在杭州。龍井茶為杭州特產,品種有雨前茶和明前茶之分。清明之前採摘的茶葉叫明前茶,清明之後谷雨之前稱為雨前茶。上片結束,詞人通過描述眼前所見,將主角輕輕引出,含而不露,為下片的人物出場作鋪墊,這是高明之處。但首句青梅煮酒就有待商榷,上片字數少不宜含煮酒、煮茶二個典故,很明顯煮酒句可以修改刪掉,一點都不影響故事的鋪陳。主角知道是誰嗎?千古文人蘇軾,時任杭州通判。時間是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1072~1075年間)。何以見得,上片末句“試茶新火風聲小”與蘇詞吻合了。試看原玉:
宋·蘇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新茶試罷,轉片主角登台了。“遙想烏台草,落葉東坡掃。”烏台詩案是蘇軾官場生涯的一大挫折,還險些掉了腦袋。“登台望,峨眉老。”東坡登上的是超然台,在如今山東諸城市內,爲北宋熙寧八年(1075)蘇轼任密州太守時所擴建。名篇《超然台記》,千古絕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都是在此台上一氣呵成的。超然,即超脫塵世、樂天知命,成就了蘇轼,也成就了超然台。引來了許多後世文人到此,或遠眺名勝古迹,或唱吟抒發情懷。峨眉,指四川峨嵋山,蘇學士誕生在四川。他登台高歌“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時候才39歲,年齡不算老,可受冤枉心累啊!
“汴梁鴉滿樹,淚灑黃州道。”此處若用對偶句則效果更佳。詞人上片的對句頗為工整:五更殘月上,三鼓辰天卯。在京都汴梁,蘇軾的滿腔熱情得不到皇帝的重視,而且還飽受讒言排擠,不斷被貶,一次比一次偏僻荒蕪。“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禦街,京城皇帝出行的街道。或者有另一種解釋,詞牌【禦街行】,可蘇軾沒有任何【禦街行】作品啊。我沉思著,【禦街行】又名【孤雁兒】,不正是蘇學士生平的寫照嗎?詩人是孤獨的,只有孤獨的靈魂才能寫出有獨特性格、超逸曠遠的詩篇。所謂的孤獨,是詩人在跟自己的內心對話,在跟大自然對話,在跟宇宙之外的星空對話,從而尋得平和、寧靜和超脫。或醒或醉,或半醒半醉、半夢半醒。【望江南】又名【江南好】,“空回首,禦街醉醒江南好”,詞人以蘇句和嵌入詞牌作結,餘味無窮。
通讀全篇,詞人對大學士生平非常熟悉,對作品領會深刻。能高度概括和引用,化典無痕,誠為可貴。上片描景還可以再凝練些,轉片之後一氣呵成,直抒胸臆,從而烘托出蘇軾宦海沉浮的孤寂和心事,令人遐思聯翩。讀者須對蘇學士生平和作品有較好的掌握,才能更深刻地品味竹蘭答水詩友的這首詞作。*20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