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02|回复: 4

李清照与两任丈夫的恩怨

[复制链接]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51
贡献
5505
金钱
10042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4-28 16: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清照与两任丈夫的恩怨


8681 次点击
23 个回复





陈鲁民 于 2020/4/27 20:12:00 发布在

[size=1.35em]    载不动,许多愁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这是中国旧时的一句家喻户晓的俗语,南宋诗人李清照就死于73岁。一进入这个年头,她就有些惴惴不安,不知是心理障碍,还是真的有病,三天两头就不舒服,虽没少吃药就医,小心翼翼,但终于还是没过去这个坎。不过,有幸与孔圣人活到一个岁数,也是不容易的。在那个年代,缺医少药,营养不良,再加上兵荒马乱,连年打仗,人均寿命不过30来岁,而且李清照这些年颠沛流离,衣食不济,能活到这个岁数就算高寿了,比第一个丈夫赵明诚多活了19年,比第二个丈夫张汝舟多活了8年。

    要说起来,这两任丈夫的死都与她有关。她与赵明诚是著名的恩爱夫妻,二人夫唱妇和,一起写诗填词,游山玩水,鉴赏金石古玩,堪称神仙眷侣,被时下士人传为美谈。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一次赵明诚与李清照比填词。

    一开始,赵明诚颇为自得,眼高于顶,自认为才高八斗,满腹经纶,不大服气妻子的创作才华。赵明诚在外为官,有一段时间没有回家了,李清照很想念他,写了一首词《醉花阴》,寄给赵明诚,向老公示爱。赵明诚接到情词后,激赏不已,但又心有不甘,想和老婆PK一下。于是,他闭门谢客,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绞尽脑汁,潜心创作了五十首词,然后把李清照的《醉花阴》也抄了一遍,混杂其中,拿给友人陆德夫看,让他挑选出最好的词作。陆德夫也是诗词高手,很有鉴赏眼力,玩味再三,对赵明诚说:“只有三句绝佳。”明城问是哪三句?友人答:“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正是出于李清照的《醉花阴》。 赵明诚听了,顿时呆若木鸡,过了老半天才醒过神来,这下是彻底服气了。

    可是,有一次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城中突发叛乱,赵明诚方寸大乱,惊慌失措,竟然丢下满城父老,缒城逃跑。李清照是个眼睛里不揉沙子的刚烈女子,对夫君这一丑行极为蔑视,感到莫大耻辱,两人从此心生罅隙。后来,夫妻在逃亡江西途中,行至当年项羽自尽的乌江时,李清照不禁有感而发,愤而写诗讽刺,这就是有名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明赞项羽,暗讽夫君。聪明如赵明诚岂能不知,自感羞愧,又无言以对,心情沉闷,一直郁郁寡欢,不久便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其实,李清照是一直很爱丈夫的,但又恨铁不成钢,过于苛求。大概天底下的所有女人都希望夫君既多才多艺又英雄盖世,特别是李清照这种具有浓郁英雄情结的才女,尤其如此。可是不要忘了,古往今来项羽只有一个,赵明诚不过是一个文弱书生,弄弄金石研究还行,无论如何做不成项羽那样的铁血英雄。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赵明诚死后,李清照是很后悔的,但事已至此,无可挽回,只有终日以泪洗面,怀念亡夫,自怨自艾。避难浙江金华时,她填词《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早年,她与赵明诚聚聚分分,词中多是离愁,闲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晚年,夫君离世,又无子嗣,孤苦伶仃,贫病交加,词中又成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绪成了她填的词中的常客。

    如果说,她对赵明诚是真爱,是心心相印,是情投意合;对第二任丈夫张汝舟那就是凑合,对付,搭帮过日子。

    在那个年代,寡妇再嫁是要冒很大风险的,特别是 “存天理灭人欲”道学正在盛行,城乡里贞节牌坊比比皆是,李清照又是个文化名人,改嫁的成本不是一般的大。果然,她改嫁消息一传出,立刻遭到了铺天盖地的舆论指责,让她成了千夫所指的孤家寡人。退一步说,如果她是嫁得其人,夫妻和睦,别人说什么,尽可以不予理睬。可更要命的是,她嫁的张汝舟是一个典型的爱情骗子。

    张汝舟,进士出身,政府官员,完全有条件找个年轻女子,可是他盯上了李清照的金石古玩,认定她一定是个富婆,奇货可居,就千方百计对李清照示好,问寒问暖,大献殷勤,一副暖男的形象。李清照正是孤寂之时,心灵空虚,没有顶住张汝舟的爱情攻势,结果铸成人生大错。

    婚后,两人都发现自己受骗了,都大失所望。张汝舟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舟的官乃贿赂所得,功名乃作弊所得。于是,张汝州马上变脸,从婚前的暖男变成凶神恶煞,对李清照百般凌辱打骂,频繁家暴。万般无奈,李清照把张汝舟告上衙门,被判流放,病死在流放途中。而根据当时法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也被关进大狱。后经亲朋好友营救,她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以悲剧而告结束。

    经此一劫,李清照大伤元气。原有的财产被张汝舟折腾掉了大半,连吃饭都很成问题,又因改嫁而名声大损,不仅官绅士人鄙薄轻视,就连邻人见了她都指指点点。最后支撑她活下去的,就是先夫赵明诚的《金石录》尚未完稿,她要拼尽最后的力气完成遗愿。于是,她不顾年高力衰,抓紧一切时间完成整理赵明诚的遗稿,殚精竭虑,废寝忘食。经过几年的努力,《金石录》终于完稿,李清照也油尽灯枯,再也熬不下去了,看着这饱含夫妻心血的巨著,她很欣慰地闭上了眼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51
贡献
5505
金钱
10042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28 17: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清平乐》中的宰相晏殊
1377 次点击
1 个回复
扬眉剑 于 2020/4/22 19:13:24 发布
    只会“富贵显达之人的无病呻吟”?

    2020-04-22 18: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原创 小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讲的是北宋仁宗时期的故事。仁宗在位期间,北宋经济繁荣,文化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晏殊、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都是仁宗时期的著名文人。这些我们曾在语文课本中“久仰大名”的北宋文豪大家们也在剧中陆续登场,着实引人注目。

    第一位登场亮相的大文学家是晏殊,晏殊有不少名篇佳句传世,最广为流传的便是《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和《蝶恋花》中的“昨日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两句。

  
    晏殊直上青云,做过枢密使、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的人就以此认为像晏殊这样的人能写出好词吗?或以为他的词是“富贵显达之人的无病呻吟”。

    在晏殊的词中确实很难找到他人词中常见的牢骚感慨,抑郁悲愤,没有激言烈响,而且无需挫伤忧患的刺激,他所流露和抒写的乃是他珠圆玉润的诗人的本质,以及某种理性的品格。

  
    有人会说,理性也可以成为诗人吗?可以的。这个理性不是鸡毛蒜皮跟人家斤斤计较,每天总想着利害得失,总想着怎么占别人便宜,不是窄狭的浅薄的人自我利害的计较。真正有理性的诗人,是指对于自己的感情有反省。

    人的用情的态度不同,有的人的感情像一团柴火,烧起来火苗很高,可是乌烟瘴气也都冒出来了;有的人的感情像一片水晶,晶莹、皎洁而又坚固。每个人用情的态度不同,每个人感情的本质也不同。对于自己的感情有节制,有反省,有掌握,有这样修养的能力的诗人是理性的诗人。

    一般来说,能够表现思想性、表现理性的词人比较少,晏殊是一个极端特殊的人物。而晏殊的生平,我们也可以简单说一下。晏殊官至宰相,历史上说他十几岁就以神童应试,后来在宋朝做官了,还到了宰相的地位。作为宰相,处理事情是需要理性的,因此他的词里也表现出理性。但他也是一个锐感的诗人,他有非常敏锐的感受。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就是晏殊的特色。你知道这首《浣溪沙》他写的是什么吗?他写的是无常的悲哀。李煜李后主也写无常的悲哀——“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晏殊说的也是无常——“一曲新词酒一杯”,可是他不像李后主,开头就“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晏殊淡淡引起,从侧面来写,“一曲新词酒一杯”,有一种赏玩的性质。他写的是美丽的,又有歌,又有酒。歌是歌词,酒是酒杯,有歌有酒,这么美好的事物,可他的伤感也正在这“一曲新词酒一杯”之中。

   
    曹孟德有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正是对酒当歌,曹孟德才说人生几何。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篇》里说,桓子野每闻清歌,辙唤奈何。本来酒就是容易引起人感情激动的事物,而饮酒时你再听歌,就更容易引起你内心的感动。“一曲新词酒一杯”,这么平淡的说法,跟李后主截然不同,但晏殊的伤感是蕴藏在里边的。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这正像是“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永恒的、不变的。春天又回来了,春天是年年有花开,年年有燕来,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没有改变。但你看晏殊写得那么闲谈,那么悠然,那么不着力,这是晏殊的特色。

    晏殊的词集叫《珠玉词》,这个名字和他词的风格实在是很配合的,真是“珠圆玉润”。他不用那些锋芒棱角来刺激你,他以闲淡的、不着力的、不留痕迹的表达来传达他的感发。

    再看他的另一首词: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春光是短暂的,人生也是短暂的,是“一向年光有限身”。这是非常悲哀的无常感慨。但是,如果人生短暂,你数十年的光阴都能够跟你相爱的人永远欢聚在一起,那也不错了。可是人生不但短暂,人生还有苦难,所以晏殊说“等闲离别易消魂”。就在这短暂的人生之中,你经历多少生离死别。等闲,就是那么随便来到了,那么轻易,在你不知不觉之间,就来到你眼前,真是让人惆怅、哀伤、销魂。

    不过,晏殊不会一往不返地沉溺在他的悲伤之中,他马上找到了一个安慰、排解的办法。这是小词从南唐到五代一个最特殊的成就,就是表现了作者的某一份修养,某一份对人生的态度。

    晏殊接着说:“酒筵歌席莫辞频。”你要在你的悲哀的人生之中有一个排遣和慰藉的办法。有酒的时候,你不要推辞;能够听歌的时候,你也不要推辞。因为人生是短暂的,充满了离别的哀伤。你能够欢聚的时候,请珍重你眼前的欢聚。而且在你离别后,何尝不凭借着酒筵歌席来排解呢?

    晏殊是隐然有一种掌握自己和寻求安慰排解的办法的,这就是他跟像李后主这样的感性诗人的不同之处,李后主是掉在里边不再出来。

   
    不仅如此,他后边又说,“满目山河空念远”。我们登高临远,就怀念远方的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在望远行之人。当我们看到山河的时候,我们怀念的事远方那个人。满目山河都是引起你怀远的,可是你怀念远人,远人就能来到你面前吗?或者你能飞到远人身边去吗?不能。现实的限制使你不能与远人相见,所以晏殊说“空念远”。念远是直接的感情,告诉你说这是“空念远”,即念远是没有用的,这是反省。

    “落花风雨更伤春”,则是把念远的悲哀跟伤春的悲哀结合起来了,有念远的悲哀,更有伤春的悲哀。但你不要忘记,上一句的“空”字,不但是对于念远的反省,也是对于伤春的反省。念远是空念远,伤春也是空伤春。你伤春,花就会为你而不落吗?不会。所以,“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所写的既是两重的悲哀,也是两重的反省,这是晏殊的特色。

    晏殊这个人,他在悲苦中总隐然有一个解决的办法,他说“不如怜取眼前人”。人常常怀念过去,说“落花风雨更伤春”,又总是梦想着将来,说“满目山河空念远”。但你能掌握的,你真正要做的,其实是你眼前所能努力的事情。从此可以看出,晏殊的词有一种理性的圆融的观照。他与李后主那种耽溺、沉陷是不同的。

  
    但也不是说晏殊就绝对没有哀伤感慨的词,只是像他这样带有圆融观照的词在词里是不常见的,这是他的特色。他当然也有哀伤感慨的词,譬如这一首《山亭柳·赠歌者》: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首词。晏殊词的风格是不大用激动的言词,可是这一首词写得比较激动。所以,这首词在他的小词之中是一个例外。人常常会有例外的作品。偶然间因为一些外界的因素,就造成了他的例外的风格。

    晏殊的词一向圆融平静,一方面是由于他的性格和修养,另一方面则是与他的生平有密切的关系。晏殊十四岁就以神童应试,后来官至宰相,他的生平是比较富贵显达的。

    可是,当他晚年时,他反而遭遇到了政治上的挫折,他被免除宰相的职务。这是因为他牵涉到一些政治上的问题。据《宋史·晏殊传》记载,当时有两个人攻击他,一个叫孙甫,一个叫蔡襄。而晏殊被攻击则与“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有关。

    宋仁宗本来是李妃生的,可是刘后陷害李妃,说李妃生了怪胎,而把李妃的儿子据为己有,这就是后来的仁宗。李妃死后,给她写墓志铭的正是晏殊,因为当时晏殊的政治和文学地位都很高。那时候刘后专政,没人敢说皇帝是李妃而不是刘后生的。后来刘后死了,就有人将此事告诉了皇帝,说晏殊对皇帝不忠诚,皇帝是李妃所生,晏殊给李妃作墓志铭“没而不言”,居然不提。晏殊由此受到攻击。

    另外,晏殊曾经用一些公家的劳役修治官舍,这是不应该的。其实在北宋的时候,很多当官的都常常这么做,所以人们认为“非其罪”。但晏殊还是受到了这样的攻击,被免除了宰相的职务,而且把他派去做地方官吏。

    他曾到过永兴军。宋朝的军,不一定是军队的意思,也是指一种地方行政区划。他到永兴军,就是现在咸阳附近这一带。所以有人推测,这一首词说“家住西秦”,“数年来往咸京道”,很可能是当他被派到永兴军的时候所作的。

   
    这首词在晏殊的词里是个例外。西方现象学的学者Hills Miller曾经说过,在研究一个作者的时候,要看他全部的作品,而且他全部的作品尽管内容、风格不同,但是作为一个作者,他的心灵思想感情的本质,是如同从一个心灵放射出来的千条道路,它们的本源是一个。

    晏殊圆通关照的词,跟他这首感慨激动的词,也是同出于一个心灵。他并不因为写了这样的词就失去了他是一个理性诗人的特色。在这首词里,除了表现激动之情是例外,还有他写了“赠歌者”的题目也是例外。

    他用这个题目做了一个掩饰,把歌者推到前边去,他藏在歌者的后面,这正是理性诗人的表现。他不愿意像李后主那样把自己鲜血淋漓的伤口展示给人来观看,他是退后一步,才把自己悲慨发泄出来。所以,风格虽然不同,但不害于他是一个理性的诗人。


    编辑:黄泓

    观点资料来源:《唐宋诗词十七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51
贡献
5505
金钱
10042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29 10: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0-4-28 21:10
《夏日绝句》恐怕不是这么回事吧。

两方面因素都有,一是哀叹国家,也指某个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3 21: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