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4-23 06:01 编辑
简评杜晓勤《唐诗的拗律》 刚读了一篇北大杜晓勤教授的文章《唐诗的拗律》 ,发现是解释唐近体诗“拗”的原因的。他认为有三个原因:
一,本来应是唐近体诗的正格或常格,如“小拗(半拗)”句,三平尾句,三仄尾句;
二,是因作者因无法调和声义矛盾的无奈之举;
三,有意使用古律或拗律破律的一种”艺术探索,如使用特拗句“平平仄平仄”(合永明二五律)或古风句(既犯永明二五律又犯大同刘滔二四律仄仄平仄仄)。
------内容可以探讨(见后)。但在此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将“永明律”称为“蜂腰二五律”是不当的。说使用“平平仄平仄”是“故意使用永明体拗律”是错误的。
“平平仄平仄”句型是与“蜂腰”无关的与“永明律”也是无关的古老句型。“蜂腰”也绝对代表不了“永明律”。
关于永明体诗体的格律多说几句:
永明体诗是在沈约周顒等提出“四声八病”理论之后诞生的,运用声律增强诗的感染力的第一种诗体。
他的最明显特点是:
1,诗句为简短的五言,每两句成对联,全篇虽然句数不定但比较简短(四联或以上),押平韵也可押仄韵但一韵到底;
2,诗句中注意使用四声不同的字组合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3,句子注意使用了对偶和比喻等修辞方法,增加了诗的艺术形象和色彩;
4,全诗不像后来的近体那样讲究平仄粘对,也没有“约句准篇”,句数是不一定的。但以韵数少的作品为多数,如四五六七八韵。
------为唐代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沈约四声八病理论是永明体的理论基础。(但蜂腰理论在声律方面的含义对近体诗形成是没有积极意义的。)
选首永明体: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南北朝·谢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蜂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平头) (押霰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