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死十三元”清代咸丰年间权倾朝野的宗室贵族肃顺鄙薄满人“糊涂不通”,延揽大批汉人才俊,尤以高心夔、王闿运、龙汝霖、李榕、黄锡焘最为著名,时号“肃门五君子”。高心夔得曾国藩举荐,为肃顺准备公文奏章,参赞军机,出谋划策,最受器重。
延揽汉人才俊的肃顺咸丰九年(1859)己未科,高心夔通过会试,肃顺许诺帮其中状元,谁料复试环节出了问题:五言八韵诗题为《柳暗花明又一村》得“村”字,也就是限押“村”字所在的“十三元”韵,结果高诗误用“十四寒”中的韵字,因“出韵”而被置于四等,罚停殿试一科。
高心夔像次年(庚申年)恰逢咸丰帝三十岁,特行万寿恩科,高心夔参加殿试,名列二甲第15名。清代殿试发榜后,于保和殿举行进士朝考,选拔优异者进入翰林院学习,期满留馆者成为翰林,能够方便地踏上仕途升迁的捷径。肃顺神通广大,于考前一日为其探得诗题为《纱窗宿斗牛》,出自唐人孙逖的《夜宿云门寺阁》一诗,限用“门”字韵。次日高氏入场,果是此题,一挥而就,胜算在握,出来就找肃顺报喜。肃顺接过诗稿,连连顿足捶胸,原来“门”字也在“十三元”,诗中的八个韵脚字除了“门”字外,全都押到“十一真”韵。榜下,高心夔又列四等。同为肃顺门客而科场失利的王闿运幸灾乐祸,戏赠他一幅对仗工整的联语:“平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