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注:此文不完全代表本人观点,仅供参考。
比疫情更泛滥的,是铺天盖地的诗人
贺卫东 2020-02-2522:39:58
不经历一场蝗灾,你永远都不会知道地球上会有那么多的蝗虫,甚至不明白那些遮天蔽日的蝗虫是从哪里来的,它们平时又躲在何处。同样,在没有在经历过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我也不知道,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的“诗人”,他们平时在做什么,是以什么样的职业在生活,又是以什么样的体裁与风格写作的。
准确地说,这次抗疫诗人(诗歌)的泛滥,是在很多城市封城之后发生的。这百年不遇的封城,的确让人难忘,也会让人抓狂。一时间,几乎所有的公众号上、朋友圈里,在疫情肆虐的寒风中,瞬间开满了诗歌的花朵(也有说是冠状的花朵)。
也许是自我隔离的并发症吧。独自闷在家中,“诗人”们肯定按捺不住,一个个蠢蠢欲动,纷纷搬出自己的键盘,写起诗来。有古体诗,有现代诗,有打油诗,而尤以现代新诗的格式为盛。似乎只要是汉字,凑成分行的文字,就成了诗。不仅个人劲头十足,微博、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凡是自媒体能够延伸到的角落,一定都会有“诗”的影子;一些地方作协也纷纷组织作家诗人们,以诗抗疫,发起“某地作家在行动”“某地作协在行动”等活动,大篇幅地占据了我们所能够看到的各个空间和角落,多数是用诗的形式抢占领地,争夺制高点,可谓是盛况空前,史无前例。
我从来都不怀疑,在这场疫情中除了个别坏汤老鼠之外的大多数诗人,都是怀揣着一颗赤诚火热之心的。他们尽情地讴歌白衣天使,讴歌英雄,歌唱科学家,歌唱逆行者,为智者鼓劲,为勇者呐喊,字字句句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催人奋进,也催人泪下。因而这些诗,无论是思想境界上,还是写作水准上,都堪称是诗歌中的精品。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诗歌是越来越多,写诗的人也越来越多,几乎像病毒一样蔓延开来。看着铺天盖地的诗歌,一浪盖过一浪的口号,要是用“蝗虫满天飞”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甚至有的录成了音频、拍成了视频,只要一打开手机和电脑,就会充斥我的眼球,震撼我的耳膜,让人苦不堪言。这些作品中,哗众取宠者有之,标新立异者有之,搞文字游戏者有之,更多的则是平淡无奇,空泛乏味,嚼之如嚼稻草一般。如果把它比作是饭菜,哪怕都是山珍海味、鱼肉荤腥,吃多了也会倒胃口,何况多数还是变质了的剩饭剩菜呢。
难怪也有人说,网上除了谣言,最可恨的也就是诗歌了。
灾难折射人性,也考验人品、诗品与良知。一首好的诗歌,既要经得起道德的考量,又不能去背离诗歌自有的生存环境。这期间发生的几起与诗歌有关的传闻中,先是针对云南昭通某诗人那场口水大战,最终以千夫所指、万人唾骂而告终;随后是某诗人的删贴风波,又以得到众多人的同情而落幕。但这些都是个例,我也不想再提到他们。
我更想说的是,当今诗坛本来就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今天的抗疫诗也毫不例外。很多混在优秀作品里的诗,无论从意境上,还是写作手法上,都毫无档次可言。多数都是口号与口水的堆积,是文字的搬运工,长短句的批发商。也许连他们自己都感到惊奇,怎么突然间会写诗了,而且是如此地高产?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个人出差到某地,发现自己的酒量大增。其实并非如此,不过是酒的度数太低罢了,而且是在水里加了一点酒,不是在酒里加了一点水。试想想,那原本写材料的,教数学的,做保险的……今天都改行写起诗来了,就像是炸油条炸麻花的,都开始打起豆腐是一个道理。这些人里,有的是你的朋友,有的是你的老师或领导,你点赞还是不点赞,“在看”还是不“在看”,打赏还是不打赏?有的还请你转发,你转发还是不转发?而你不点赞也罢,这一点赞,他越发是飘飘然、写诗的劲头也就越大了。好在本人一向拒不转发任何人的诗歌作品,虽然很有可能因此而得罪一批人,但是我想起人们常说的,诗人应该清高、有节操一点好。即便我只是一个诗歌的粉丝,也一定要捍卫诗人原本的、尽管也正在缩水的道德高地。
也许有人会说,自己写诗不是给读者看的,是给前线抗疫英雄们看的,是为他们加油呐喊助威,是在用诗歌为他们敲击进军的鼓点、吹响奋进的号角。可是,那些战斗在抗疫一线的人们,真有时间看你的诗、你的公众号?他们为了节省防护服,连饭都不敢吃饱,水都不敢喝,甚至根本不可能带手机。何况,在众多“鼓舞人心”的诗句中,我们根本看不到一点抗疫的难度和残酷的现实。很多诗中所表现的是,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只要保持英雄气概,病毒就自然会灰飞烟灭;甚至有的借大骂病毒来麻痹神经、寻求快感等等。不仅如此,我们在海量的诗篇中,也看不到有多少悲伤的影子,似乎这根本就不是一场灾难,而是作者们的一场盛典,那一首首“诗”,正是他们用来诗庆功、炫耀的彩带。而今,大敌当前,我们还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在这场人类的苦难与悲伤面前,我想请“诗人”们,放弃那种盛宴与狂欢的姿态吧!
我倒不是反对写诗,反对用诗歌来抒发人们的情感、激发人们的斗志,我倒希望有更多的文字,去表达对抗疫英雄的敬佩与赞美之情。那一个个逆行的白衣天使、科学家、解放军战士、警察、基层社区工作者,甚至是清洁工人,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的确值得我们去讴歌,去赞美,去吟颂。但是我们一是要看清当前的现实,清醒自己的头脑,理性地对待,理性地写作,理性地吟唱。二是要尊重诗歌的客观规律,顺应诗歌真正的表现形式,给诗歌穿上一件美感的衣裳。不是什么分行的句子都叫诗歌的,少制造一点噪音,也是在给社会作贡献。三是不添堵,不添乱,静下来,读点书,多增加一点内在的涵养,也未尝不可。至于那些本不该写诗的人,就不要勉强,更不要自作多情、自我感觉良好,如果实在闲得无聊,真想为抗击疫情作贡献的话,那就报名参加志愿者好了。
回过头来,再看看疫情席卷后的诗坛,就像海浪过后的岸边一样,虽然也有很多五彩的贝壳、斑斓的雨花石,而更多的则是那种白色的、泡沫状的文字垃圾。
(作者:贺卫东,2020年2月10日于湖北随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