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5-6-22
威望2573
金钱11911
贡献8110
金牌会员
 
威望- 2573 点
贡献- 8110 次
金钱- 11911 枚

|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9-9-20 00:36 编辑
国风·鄘风·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看那老鼠还有皮,做人怎能没威仪。做人如果没威仪,不如早早就死去。
看那老鼠还有齿,做人行为没节制。做人如果没节制,还等什么不去死?
看那老鼠还有体,做人反而不守礼。做人如果不守礼,赶快去死别迟疑。
----------------------------------------------------
子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此乃儒家四相,真正的大儒应同时具备此四相。所以儒生实际上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样,做事情唯唯诺诺、担惊受怕、明哲保身。那是曲解了儒门教义之后产生的恶果。就象杜甫那样做事无主见,徒剩哀叹,最后被皇帝赶走了完事。
刘邦赴鸿门宴要带着樊哙去,你带萧何一个文官去能行吗?就是带韩信去也不行,韩信是当元帅的大材,但是具体的近身搏杀他不见得比樊哙强。所以要随机应变,儒门要讲求体用结合,并不是那样呆板教条的。
诗歌也是如此,《诗经》乃是赋比兴,而现在诗人多爱提到比兴,忽略了赋。认为诗只要用到了比兴就必定是雅正的,所以诗人都爱提及雅正,但是却忽视了赋。写诗是要因时而变,因机而动,上面所示的《相鼠》便是如此。此诗还是出自于《国风》而不是出自于上层社会的《雅》与《颂》,也就是说取材自民间。这说明上古的时候礼制早已深入人心,是得到广大民众所认可的。人们对于礼制都愿意自觉自愿地遵照执行,对于违反礼制的人深恶痛觉。由此可见一斑。
在此诗中以相鼠做比喻来说明不知礼义廉耻的人连老鼠都不如,并连用三个“死”来予以诅咒,表达了对此类人的痛恨。此诗全篇用排比句进行平铺直叙,以排山倒海之势对违礼小人穷追猛打,令其比过街老鼠都不如,无处遁身。表现出的艺术效果绝佳。
所谓兵无常形、战无常势。从此诗我们便可以看出,诗歌的创作不可拘泥于古板的模式,并且诗歌创作比兴并不是唯一选项,全要看具体的情况而定。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此诗虽然平铺直叙,但是效果却很好,气的敌人直哆嗦。而“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呢?此时的雅正却正好暴露出了汉奸的意志不坚定,政治上的投机性。
所以说判断诗的好坏,雅正也不是唯一性,有时平铺直叙反而是恰到好处,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诗门中的一些刻板、教条的认识要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