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方舟特邀顾问
精华0
注册时间2015-2-6
威望657
金钱1714
贡献820
栏目顾问
诗词方舟特邀顾问
 
威望- 657 点
贡献- 820 次
金钱- 1714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9-6-4 03: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写作基础训练 四 七绝的结构问题
诗词写作基础训练(四)--(七绝的结构问题)
转载/舍得之间
大家晚上好~红尘纷扰事频频,祸起东洋惹人烦。得空闲不易,周末了,让我们静下心来,以诗趣养心,品味文化的乐趣。
今天继续我们每周例行的系列讲座《诗词写作基础训练》(四)。关于七绝,我们今天继续练习如何写作。舍得也不是写作高手,但是愿意和大家一起探讨并在一起训练,以期共同掌握七绝的写作特点。舍得所讲的方方面面,多是出自舍得个人的写作经验和体会认识,所以,仅供大家参考,而非金科玉律。
舍得在前期说过,我们不必过于看重"法"。七绝的写作,世人皆爱以其"法"来归纳,列出几种几种方法的模式。其实,每一条"法"都不算是法,它只是七绝表现之特点的一个小小方面而已,仅相当于一点皮毛。如果,看到某名人的某作品起句写的好,就把他的这起句模式归纳成一"法",若次句写的好,也算一法,如此这般,这样的归纳成法,目的是好的,效果却往往是糟的。因为七绝简单的四句,可以表现出大千世界的无穷变化,那么,以此法来论,则有无穷之法,若是法之可以无穷多,即是无法可言~法,是要讲究的,那要看怎么讲究。
舍得认为,写诗之法,当以"自然之法"最为基本法。所谓"自然之法",就是结合这种文学体裁特点,按自然的客观认识规律,以及自然的情感反应---顺序、程度、感觉面等主观意识流为构思取向。不同的客观存在以及不同的主观反应,必然构成一幅不同于众的诗情画意。也就是说,一切顺其自然,诗意自在其中,法也自在其中。
我这么个说法,初听起来有点空泛的感觉,稍晚一点,不妨在这里结合具体的诗例作品,具体的说明一下舍得这种诗学思想。目的是让学诗者学到的是诗学之本质,而不是仅仅去模仿诗词的一个个外壳。聪明地学诗,必然使自己的诗作通透灵动。笨拙地学诗,那么很难期望你的诗意飘逸高雅起来。
1/7页
不论是哪种诗体,统一遵循的规律是"起承转合"这四个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诗之"章法"或诗的"结构"。我们对"起承转合"这四个字不要用"方法论"的观点来看待它,它既不是一种人为规定的方法框架,也不是必须死板遵守的铁
"起承转合"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一律规则。舍得在这里郑重强调---
种客观规律的认识。把这种认识反映在诗文的结构安排上,符合人们对事物审美的习惯性认识,当然就会使得诗文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了。
其实,"起承转合"不是仅仅被诗所用的,它反映在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界的每个变化的事物过程当中。说句专业一点的话,它反应的是一种时间上的不可逆特性---也就是逻辑性(因果关系)和有序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变万化,但是唯一不变的是时间的不可逆性~这是我们对我们这个世界认识的基础所在,当然,也是我们写诗的基础所在。把握好并严格遵循这种客观规律,才是繁衍出各种写作"方法"的根基所在。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才是真正的万法之法,万法之宗~
所有的写作方法,都是建立在"起承转合"的基础之上的。不论是教你怎么写第一句第二句或第三四句的方法,只要违反"起承转合"的概念,就没好的方法可言。相反,如果正确认识理解并运用好"起承转合"这四个字,那么,我们
方法"来。这才是我们需要掌握的诗词写作门径~ 自己就可以创造出各种"
面对初学者的写作,我最强调的就是诗的"结构",面对一些有些根基的"高手",我看重的依然是"结构"。舍得讲诗评诗,也是以结构为最基础的出发点。比较清晰的能说明结构的性质,当属七律体裁,因为这种体裁对诗之架构的层次感和稳定感要求比较高(这个后期专题讲)。而我们写七绝,其结构特点在于一个"活"字上。
我前时强调七绝的特点要注意特殊语气的运用,尤其是疑问句、否定句以及否定之否定这类的语气。善用这类的语气,就突出了七绝的特点所在。其实,这个语气的效应,就是结构的特点。平淡的叙述中,因为语气的变化而使人的感觉涣然一新,这就相当于万丈高楼平地起---感觉上的变化突起。形象点说,七绝重视的是"立体"效应。除语气特点之外,意象场景的分布变化,推拉移动,也是决定其立体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空间感和时间感的搭配错落,是造成诗意突兀峥嵘的必要手段。试看个例子:
2/7页
《庆全庵桃花》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起句"寻得桃源好避秦"是在空间跨度上来描写的,而承句"桃红又是一年春"则是落笔在时间跨度上了。这种时空交汇的方法,我们要充分体会理解并熟练掌握的。这样以时间和空间的交换融合的写法,也可以利用在我们写诗之中的对仗句或做对联的上面。出句侧重在时间尺度上描写,而对句则以空间意象来对应,反之亦然。这样,至少可以避开所谓的"合掌"之病。喜欢对联的朋友最好能注意一下这个特点。制造诗意立体效果,还可以借用空间的立体效应,诗意的"立体感"和自然的立体感也是有内在联系的。
(小提示:这里的两个"桃"字不是诗病,而是有意炼出的"重出字"。在这里起到的是一种过渡、递进及接续的作用,在诗感上也表现为一种脉络。如何使用"重出字"是个专门课题,舍得在讲"炼字"时讲过,以后还可专题讨论)
还比如这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特别美吧?他给我们展现的就是非常立体逼真的美丽画卷。这里就是利用了几何上的对比效果。"孤烟直"和"落日圆"体现的几何形状就不一样,一个是直线,一个是圆。"大漠""落日""长河""孤烟"就体现了这些几何上的各自特点,不仅形状而且还有"动"和"静"的变化。"大漠"是广貌的平面感,"孤烟"则是对应这平面上的呈现90度角的线条。大漠的平面是二维空间,加上与平面有90度角的孤烟,则构成三维空间了,瞧,立体感自然就表现出来了。
同理,纵向和横向的比较、高处与低处的错落、等等等等,均可构成"立体"效应。我们这里不是讲几何原理,而是利用现实的几何立体感,来表现我们诗意的错落和变化。在景色描写上有所设计地利用这些特点,不是什么难事,重要的是,你要善于往这上面想~我们再举个例子来体会一下: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3/7页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老韦的这个诗我们举例过,我们从诗境的立体效果的角度再来看一下。起句"独怜幽草涧边生",写的是涧边幽草,低头看去,那自然是以片来论的,平面的,而且是低位的。再看承句"上有黄鹂深树鸣",则是在这平面之外,拔出一个高度的立体感了是吧?树,树上的鸟,与平面形态的成片的"幽草"垂直就构成了立体效果。
我们再来回味一下前面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不是有其相同的
对了,所谓写作时要摸索的经验和规律,就是这样一些写作的特点。 内在规律?
我们归纳一下,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对应和联系,写了一个场景,那是空间的表现,再写上这场景所当的时刻或季节,则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表现,时空的交叉表现,那么,这场景是不是就自然活了起来?同样,如前面的例诗,不同的空间状态的差异比较,也可以制造出新颖奇妙的诗意之立体感出来。几何原理,位置差,等等。舍得所说的是舍得个人的总结,按这个开放的思路,我们大家自己也可以发现不同的效果表现手段,总之,目的是让我们的诗写的更灵动,更立体,更鲜活。为了加深印象,我再举个例子:
《蚕妇吟》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我们再看这前两句,起句"子规啼彻四更时"说的是啥,当然是时间概念了。下面的承句呢?则是从空间角度来落笔了"起视蚕稠怕叶稀"。说到这,不得不提醒初学写诗的朋友,在时间和空间的对应上,要"对"的上,时间是那场景的时间,场景是那时间下的场景,不可搭错车而搞乱了时空。如果写上"腊月梅花好",就不能对上"汗滴禾下土"。这些道理在现实中我们本都是很熟悉的,但是却常常在我们笔下屡屡出笑话,切要仔细,先谋而后定。
好,我们强调"立体感"是七绝写作的一个特殊特点,其实,只是在七绝上表现的强烈一些,在七律五律五绝等形式上,这种造型艺术的认识是一样的,具有通感的认识才是真正的理解。如我刚说的在对仗上的使用,律诗的中二联
4/7页
是要求对仗的,那么,在写对仗句的时候,我们也这样考虑场景的布置和设计,则不会出现重复、平淡、雷同等"合掌"一般类的现象。
结合诗体的起承转合,我们还要考虑的更多。比如我前面举例,主要是针对前两句的景色铺垫而言的。我们让诗中的景致立体起来了,当然也就使我们的诗意活了起来。景语即情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吗?是的,表面上看纯粹是景色描写,但这景色震撼的是我们的心灵,它触动的是我们的感觉。我们透过这样的诗句,仿佛能看到作者在此景之下是何等的情绪状态---被大自然的壮观景色所震撼,所激发、所敬畏。同时,体现了诗人此时的心境也是无限地辽阔。写的是景,其实写的更也是情~这就是我所说的---景语即情语~我们进行诗词创作,真正修炼的其实就是对景语的如何把握运用上。
写几句情感类的话很容易的,喊悲伤啊,说忧愁啊,道喜悦啊,书寂寞啊,这很容易~但是,不让你直接说,而是要用景色的描写来反应出你的这些情绪状态,你可以吗?你用的好,说明你诗学造诣高,用不好,那么就继续修炼---这是艺术修养的修炼,是文化底蕴的充实,不是做苦行僧哦,呵呵。
那么,话说回来,就一定要先写景吗?不一定~所谓起承转合,这里的"起"只是指开篇而言,以景色而起,是多数的写法,但不是唯一的写法。诗言志,说的是感,是情绪,我们当然也可以开篇就以感言而起了。这同样也是一种"起"。比如杜甫的这个七绝
《漫兴》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看他的起句"肠断春江欲尽头",落笔的重点其实就是一种情绪。"肠断"所言,当然是伤心、伤感、悲切这样的意思了。这是以"意"而起篇的,铺景在这里不是主要目的。
说到这里,我再强调七绝体裁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起句要尽量"压阵",可考虑那种先声夺人的感觉。"肠断"而起句,扑面而来的极端情绪,当然吸引我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