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39|回复: 11

此首诗写出了高妙的意境

[复制链接]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51
贡献
5505
金钱
10042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9-5-21 15: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白真不甘心,此首诗写出了高妙的意境,终于长舒一口气

莉莉谈史论 2019-05-17 12:16





李白心高气傲,虽然不像战国时秦国宰相范睢那样睚呲必报,可是他也曾经仗着唐玄宗一度欣赏他的才华,让杨贵妃磨墨、高力士捧靴。一边是佳人相伴,一边是宠爱有加,李白脱口而出一首清平乐,“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估计当时是神仙附体,连皇贵妃也没放在眼里。
李白游历天下,每到一处就必然写下一首好诗,可是他来到黄鹤楼却郁闷了,崔颢有诗题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李白忽然思路堵塞,干瞪眼写不出东西,只好写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后来他又来到宣城,终于写了一首好诗,不然还真要抑郁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释:
1;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
2、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彩虹:指水中的桥影。
3、人烟:人家里的炊烟。北楼:即谢朓楼。谢公:谢朓。
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天宝十三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城,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如此明净;凭高俯瞰,江城如画。开头两句总领全篇,立刻将读者吸引入高妙的意境中。
秋天的溪水澄清、平静,水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镜”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两座长桥架在溪上,倒映于水中,从高楼上远远望去,青碧的溪水,火红的夕阳,在明灭闪烁之中,桥影幻映出奇异的色彩,宛如天上的两道彩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远处静寂的原野上,丛林里冒出一缕缕的炊烟,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芒景色,使人感到一阵深秋的寒意。作者观察细致,抓住了刹那间的感受,用凝练的语言勾勒出深秋的轮廓,以及浓浓的季节和环境的气氛。诗人不仅写出秋景,同时也写出了秋意。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笔也是丝丝入扣。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一直过着失意和流浪的生活。摇落秋风的时节,寂寞和孤独难以排解。宣城是他旧游之地,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谢朓,这里不仅有名胜古迹,还因为谢朓对宣城有着和自己相同的情感。
面对前人吟赏的山川,缅怀他仰慕的这位诗人,即使古今相隔,心灵却似乎相通。复杂的情怀,又有谁能够理解呢?所以李白高歌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既是缅怀先辈,也是感叹自己的蹉跎与坎坷,同时也长出一口气,终于写出一首好诗,不容易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再回到“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一首诗描景容易,写意却很难。能够通畅地用对仗和拟人等修辞方法写景,大多数诗人都可以做得很好,但能够写出一种别人注意不到的意境却很难。也许“明镜”和“彩虹”并不是很高超,但能够想到用“人烟寒”、“秋色老”绝非一般,只有像李白这样的千年等一回的诗仙,才能将语言高度凝炼,又在工笔画上含蓄地添上写意之笔。
: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评论,欢迎吐槽,让我在评论区看到高逼格的你,小编在评论区等你哦。
(图片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整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4

主题

347

帖子

211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21
贡献
519
金钱
809
发表于 2019-5-21 16: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载道 于 2019-5-21 16:35 编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21 17: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9-5-21 17:09 编辑

此说有些八卦。李白登黄鹤楼很敬佩崔颢诗,乃作《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但与《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没有关系。李白“秋登诗”多得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51
贡献
5505
金钱
10042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22 10: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乌台诗案”中,王安石为何不对苏轼落井下石!

什么是“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而苏轼便是“乌台诗案”的主角。

这得从苏轼他作的《湖州谢上表》说起,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这几句牢骚话是:“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于是这几句牢骚语被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监察御史何正臣、李定等借此机会,大肆整找黑材料,他们知道,单凭《湖州谢上表》里一两句话是不行的。偏偏凑巧,当时出版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给御史台的新人提供了收集材料的机会。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念dn)经过四月潜心钻研,找了几首苏轼的诗,就上奏弹劾说:

“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监察御史们搜集证据后,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辑集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舒亶、王珪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

更重要的是,还有正直仗义的纷纷相救苏轼。其中宰相吴充直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更难得的是已下台的变法派宰相的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为苏轼保住了性命。

因此,“乌台诗案”的最后处理结果是:十二月二十九日,圣谕下发,苏轼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结果想至苏轼于死地的李定们大失所望。

说到底,“乌台诗案”的主角苏轼只是宋朝王安石变法期间,保守派和变法派斗争的牺牲品,两派领袖分别是两位丞相司马光和王安石。

那为什么关见时刻,王安石不对保守派对手苏轼落井下石,反而出手相救呢?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延寿乡(今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这是由王安石的正直品行决定的!

理由有三:

一是王安石绝非奸佞小人,他与苏东坡的矛盾仅仅是政治观念的不同,为了推行新政,王安石当然要打击,排斥清洗反对派,但也仅仅是将其降职或外放,从不罗络罪名陷害对手,也从未企图将对方置于死地。甚至,当“乌台诗案”发生时,已经辞官的王安石还挺身而出上书皇帝,营救朋友兼政敌苏东坡,直言“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要知道王安石与苏东坡长期政见不和,而苏东坡却正是因为蔟击新政而罹祸,王安石却能摒弃私见主持公道。可见王安石的高风亮节!

二是同样,苏轼对王安石的不满也仅仅限于政治观念上,苏东坡不但在王安石落难之后写诗给他,说“从公已觉十年迟”,而且在代宋哲宗所拟的敕书中,高度评价自己的这位政敌,说正因为天意要托付“非常之大事”,才产生王安石这样的“希世之异人”,并称赞他“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期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此所谓“惺惺相惜”。

三是王安石的品行不论是他的敌人还是朋友都十分敬佩,无话可说。王安石质朴,节俭,博学多才,在当时士大夫中有极高威望,且是历史上惟一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51
贡献
5505
金钱
10042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27 09: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白整天胡吃海喝,他靠什么养活自已?解析李白的三大生财之道
听音乐爱生活 昨天14:27


中华诗坛的最高峰只容得下两个人,一个是诗仙李白,另一个是诗圣杜甫,再往下数就没人能跟他俩并驾齐驱了。两人的诗文风格截然不同,但两人的才华却都在伯仲之间。只不过,同样是当世第一才子,为何李白和杜甫的人生际遇差别如此之大,杜甫住着小茅屋还整日忧国忧民,李白整天游山玩水、胡吃海喝,活的没心没肺的。更关键的是,杜甫忧国忧民不花钱,李白那种玩法得花多少钱啊?李白这么玩,他哪来这么多钱呢?其实这一点大伙就不用为李白操心了,李白的财路有三条。


第一条便是靠家里。李白出生于碎叶城,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道,李家世代经商,估计是来往中原跟西域的商人。不过也有说李白是四川人,不过是四川人还是中亚人,李家经商这一点是统一的。古代商人虽然没啥地位,但有的是钱。李白18岁出游家乡四川,24离开家乡开始游历全国,李白一共玩了十来年,这钱都是花家里的,可见李家肯定不是什么小富人家,估计是富甲一方的巨贾。


第二条便是靠朋友。李白这人性格豪爽,所谓千金散去还复来,他这种视钱财如粪土的性格,肯定是存不下钱的,但却可以让他结交许多富家公子。朋友多了,到哪都有人接待,自然就不用李白破费了。历史上李白的确曾广结天下好友,还曾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友情绝句,而且大伙可别小看汪伦了,历史上的汪伦好歹是一县县令,唐朝的县令虽说不像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般土豪,但养个李白还是养得起的。


第三条便是靠自己。李白可不是无能之辈,他可是名满天下的大才子。不管走到哪里,先不说朋友接待,几遍是当地没有李白的至交好友,当地的文人雅士也必定会争相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的。也就是说,像李白这样的名人,除非是走到深山老林里得靠自己生存,否则只要是有人烟的地方,都会有人盛情款待之。在这即便是荒郊野外,李白又何惧?别忘了李白还有一个身份,武林剑客啊,李白的剑法也是独步天下的,凭一身武艺也不可能饿着自己。


再者大伙仔细想想,李白胡吃海喝难道还会自己花钱吗?他跟人喝酒一般都是对方请的,哪轮得到大才子请客啊。所以在吃穿住行方面,绝对是有人排着队来买单。至于游山玩水嘛,这就更简单了,唐朝又没有所谓的景区,到处都是原始状态的风景,又不收门票,那险峻的山峰,上得了就能欣赏美景,爬不上就算了,又不费钱。李白这样的玩法,能花得了几个钱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7

主题

6262

帖子

2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理论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1859
贡献
6163
金钱
9014
发表于 2019-5-28 11: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绝谷野樵 于 2019-5-28 11:30 编辑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北戴河也是人云亦云,没有一点独立思考能力。两、双,意重。这诗中间两联也明显摞眼了,而且人烟如何能寒橘柚?道理何在?说此诗高妙,真没看出高妙在何处。

点评

大诗人和低能老是天差地别的。两水,两条河。双桥,相近的两座桥。这二和两怎么是一回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6-1 20:19
摆渡一下,有人这样解释;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梧桐树在深沉的秋色里已经枯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5-31 20: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580

帖子

591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24
贡献
1205
金钱
2284
发表于 2019-5-31 19: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人 拘泥 细节,大诗人 李白 才不 顾忌 这些 凡俗 的 细枝末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0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9
贡献
3583
金钱
4999
发表于 2019-5-31 20: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绝谷野樵 发表于 2019-5-28 11:28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摆渡一下,有人这样解释;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梧桐树在深沉的秋色里已经枯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6-1 20: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绝谷野樵 发表于 2019-5-28 11:28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大诗人和低能老是天差地别的。两水,两条河。双桥,相近的两座桥。这二和两怎么是一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62

主题

8188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249
贡献
7725
金钱
1599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9-6-3 09: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19-5-31 20:55
摆渡一下,有人这样解释;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梧桐树在深沉的秋色里已经枯老。 ...

难以令人信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发表于 2019-6-3 15: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见李生久,佯狂究可哀。
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稻梁熟,也就该回来。

不知记错没有。对李疯子,老杜还是颇有微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3 11: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