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9-4-27 09:05 编辑
试谈汉语诗的发展过程
汉语诗的发展分诗句的字数与诗句的四声分辨两个部份。
先谈诗句的字数:诗经时代多为四言:“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四言表达不够用了,发展为五言:“南山一桂树,上有双鸳鸯。千年常交颈,欢爱不相忘。”五言表达不够用了,发展为七言:“衔悲揽涕别心知,桃花李花任风吹。本知人心不似时,何意人别似花离?”为什么五言以后没有六言句,七言以后没有九言句?因为五言句为一个双音句加一个三音句,二三变化有多样感。六言句都为双音组合,显得呆板,被淘汰了。九言句则为四言与五言的组合,没有必要。因此诗句的发展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就停上了,没有再向更多言发展之必要。
现在来谈句子从不讲四声到四声有别:“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前句四个同声,后句一个异声加三个同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前句两个双异声并列,后句为四个单异声组合,沈约等人发现这四句诗除了押韵字以外,句中因不同的声调组合感觉是不一样的,因此发现了汉语有四声的区别,他们把这区别定名为“平上去入”,以平、上、去、入这四个字的不同声调对应全部汉字都存在这四种声调的差别,于是四声韵书产生了。当然,这之前也有同声归类编排的韵书,但人们只知道同声归类,还不是有意识地用四声归类。
永明体时代已经是五言句的时代,因为社会的发展,丰富的内容表达四言句已经不能胜任,非五言句莫属。把四声用于五言句使之在声调的不同位置上有相对感,更发现了平声与上去入对立感更明显,而上去入之间的对立感并不明显,于是以平声对应上去入的平仄概念产生了。可以说永明体诗是以论四声对应到平声对应三声的快速转变的。永明体在理论上是论四声对应但实践上则是以平声对应上去入声为多数的作品。到了唐代就只论平仄而不论四声了。
这里还要补充说明一下:五言句为:
⃝ ⃝ ⃝ ⃝ ⃝ ⃝ 平 ⃝ 仄 ⃝ ⃝ 仄 ⃝ 平 ⃝
只有把平仄对应放在二四位置上,一句中的声调对应感觉最为明显,因此产生了二四平仄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