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标题: “一线”何所指? [打印本页]
作者: 北山钓者 时间: 2018-4-29 08:59
标题: “一线”何所指?
毛主席《菩萨蛮.黄鹤楼》词: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该词第二句“沉沉一线穿南北”中的一线,有“铁路说”和“长江说”两种解释。通常把“一线”解释为铁路,即当时纵贯我国南北的京汉,粵汉两铁路。也有解释为长江的。
主张“铁路说”的很多,比如陈毅,《毛泽东诗词大观》作者蔡清富、黄辉映等。
主张“长江说”的,则有霍玉厚,公木,吴正裕等。霍玉厚在《毛主席诗词讲解斠补》中引敦诚“大江一线青潮落”句作证,并说:“穿南北,多指横穿南北,并非指纵贯南北而言”,公木在《毛泽东诗词鉴赏》中说:“全词是写登楼望江,由远而近,不得于此句另指铁路,霍说甚是。”
网络上前些年主张“长江说”的有纵横家金筑子,三羊,苏星空。对此进行反驳的则有针叶林,知味堡人等,至今尚未统一观点。
作者: 乌蒙山下客 时间: 2018-4-29 09:05
此文很好!查毛泽东诗论,毛没有一线指铁路的,倒间接有指长江的!
作者: 针叶林 时间: 2018-4-29 09:47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8-4-29 10:40 编辑
北山又自己犯起旧病来。金筑子说沉沉一线穿南北是指长江这一根线将中国划开为南北两面,就像马尾切豆腐一样。
作者: 刚刚 时间: 2018-4-29 10:03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根据上下文,派指水,所以这个线是指九派的一条
作者: 放棹江湖 时间: 2018-4-29 10:14
本帖最后由 放棹江湖 于 2018-4-29 10:25 编辑
需要调查时间背景,不过我还是熟悉的,不需要调查,这首诗写于上世纪20、30年代,那时候如果有铁路,也没有武汉长江大桥,毛主席在写这首词的时候,也没有黄鹤楼的存在,民国时期黄鹤楼没有,晚清时期蛇山下一次大火之后,就把黄鹤楼烧没了。
黄鹤楼随着朝代的更替,几度兴衰,几废几建,所以,有国运昌则楼运盛的说法,现在的黄鹤楼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造,地址也稍微的向蛇山移了一些。
这里的一线,指的就是长江,不是铁路,建国后国家在武汉长江江面宽度最小的地方,也就是原来黄鹤楼的楼的旧址,建造武汉长江大桥,这时候南北才通了铁路,之前的铁路通行,只是火车到了北岸或者南岸,需要乘船过到长江对岸,继续南下或者北上。
这就是我所了解的。
作者: 瑞丰堂 时间: 2018-4-29 10:26
本帖最后由 瑞丰堂 于 2018-5-3 13:14 编辑
这首作品表达的是大革命失败后的郁闷情绪。想想看,这些意象分别代表什么?龟蛇锁大江像是代表反动势力。茫茫九派可以理解是各种反动势力,沉沉一线是代表北伐军,从革命队伍,蜕变为反动武装,停止不前。同时铁路一定程度也可以象征帝国主义力量的压制,所以用”沉沉”。当然,理解为长江也有一定的道理,就是全文是一个整体,不至于写过铁路突然又回到长江。毕竟纵观全词,不考虑”一线”的争议,基本上是围绕长江,
作者: 放棹江湖 时间: 2018-4-29 10:33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作者: 针叶林 时间: 2018-4-29 10:56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8-4-29 11:04 编辑
理解为长江也有一定的道理------你这是骑墙的解释(这是瑞版的一个特点)。
沉沉一线岂是指长江大桥?京汉铁路北京到汉口段于1906年4月1日全线竣工通车,全长1,214公里。怎么不敢承认这一事实?
作者: 针叶林 时间: 2018-4-29 10:59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这么简单的诗句也值得争论吗?穿南北是指东西向的长江?长江穿南北?什么智商?
作者: 针叶林 时间: 2018-4-29 11:02
一个汉字,你仔细端详半天,发现不认识了-------这就如同一个人发癔症,连父母也不认识了--------穿越南北的京汉铁路线变成长江了~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8-4-29 11:06
京汉铁路北京到汉口段于1906年4月1日全线竣工通车
------------
黄鹤楼在长江南。京汉铁路在长江北。毛泽东在黄鹤楼如何看见铁路穿南北?
作者: 针叶林 时间: 2018-4-29 11:08
毛泽东眼中的的“沉沉一线”限于江桥这一段?第一次听说。
作者: 针叶林 时间: 2018-4-29 11:09
你以为毛写诗和你一样:限于写眼光所见之物?
作者: 瑞丰堂 时间: 2018-4-29 11:10
针叶林 发表于 2018-4-29 10:56
理解为长江也有一定的道理------你这是骑墙的解释(这是瑞版的一个特点)。
沉沉一线岂是指长江大桥?京汉 ...
长江大桥是肯定没理由的。个人是比较倾向于铁路说。这个也是肯定。但不完全否定长江说。
在全作绝大多数空间都是长江的情况下,放一个铁路进来,正面理解,负面理解,本身都是可以的。虽然个人可以接受甚至觉得是很好的写法,但不一定是作者真实想法,毕竟这种写法毕竟冒险,换个作者,换个时间段,换个写法很可能就是失败的效果。
作者: 针叶林 时间: 2018-4-29 11:10
井底之蛙怀疑老鹰:你怎么能看到那么大的天地?所以对于蛙论,不值一驳。
作者: 针叶林 时间: 2018-4-29 11:13
你这中庸的解释,无助于对诗词的理解。诗词不是解决社会争端,不需要到处抹稀泥。
作者: 瑞丰堂 时间: 2018-4-29 11:14
针叶林 发表于 2018-4-29 11:08
毛泽东眼中的的“沉沉一线”限于江桥这一段?第一次听说。
他说的不是这个意思,是说当时没有长江大桥,所以铁路连不成线路。这个说法很早有人提出,被驳过,就像万里长城中间可能也会断个几处,谁没事把那个拿出来说。完全是忽略不计的。
作者: 放棹江湖 时间: 2018-4-29 11:14
针叶林 发表于 2018-4-29 11:08
毛泽东眼中的的“沉沉一线”限于江桥这一段?第一次听说。
那时候还没有武汉长江大桥,南北铁路没有联通,需要坐船,何来一线。
九派,一线,因为长江古代有南北朝,两宋。近代谈判,划江而治。
作者: 针叶林 时间: 2018-4-29 11:16
一座桥梁岂能和几千公里铁路相比?不知作为想象力丰富的诗人怎么会有这个局促的想法。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8-4-29 11:17
你以为毛泽东写诗向你一样,去凑句?问你:毛在什么场合说过他这是在写铁路?
作者: 针叶林 时间: 2018-4-29 11:18
请注意:铁路,是国之重器,绝非可以视而不见的两根细钢轨,这叫经济大动脉。所以:沉沉!
作者: 唐尧 时间: 2018-4-29 11:19
首句毫无疑问是指水流。中国的水流基本上是从西往东流。首句亦可成:“茫茫九派流西东,沉沉一线穿南北。这样南北对东西。(用中国,免俗也)下句如指长江,难道再来一次穿西东不成?“一线”指铁路无疑。沉沉一词形容水流恰当吗?线指铁路线也,如果写作此词时尚无长江大桥,这表明毛当时有建造长江铁路大桥的美好愿望。使火车不停顿地从南往北“穿”行。
作者: 针叶林 时间: 2018-4-29 11:21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8-4-29 11:23 编辑
北山:抗议:
您在 写诗应分清写概念和写所见 的帖子被 金筑子 删除
?
屏蔽2 分钟前
金筑子 回复了您的帖子 “一线”何所指? 查看
屏蔽4 分钟前
放棹江湖 回复了您的帖子 “一线”何所指? 查看
屏蔽4 分钟前
屏蔽7 分钟前
您在 “一线”何所指? 的帖子被 金筑子 删除
骂人
------------金筑子如此频繁删帖,用意何在?!金筑子如此干扰,只好退出对这愚蠢问题的讨论。
作者: 瑞丰堂 时间: 2018-4-29 11:23
本帖最后由 瑞丰堂 于 2018-4-29 11:25 编辑
请看续集
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萬裏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
壹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當今世界殊。
还是这首来的畅快。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8-4-29 11:27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
先读读本文:九派,指流入长江的九条支流。一线,指九条支流汇成一线长江穿过南北的土地东流而去。什么是九派,毛自己有解释。
作者: 唐尧 时间: 2018-4-29 11:40
九派水,长江水。水流过中国,水穿过南北大地。这是诗吗?词吗?水平太高了吧。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8-4-29 11:45
你是最无知的!这里的中国指什么?你不是大改毛诗长征吗?你怕是又手痒了!
作者: 放棹江湖 时间: 2018-4-29 11:46
瑞丰堂 发表于 2018-4-29 10:26
这首作品表达的是大革命失败后的郁闷情绪。想想看,这些意象分别代表什么?龟蛇锁大江像是代表反动势力。茫 ...
有时写景就是写景,读诗的人联想太多,代表了什么什么,未必。
作者: 放棹江湖 时间: 2018-4-29 11:50
针叶林 发表于 2018-4-29 11:16
一座桥梁岂能和几千公里铁路相比?不知作为想象力丰富的诗人怎么会有这个局促的想法。 ...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这就是说的长江流域,长江九大支流流淌中国,长江主流把中国分为南北。
横穿南北,接通南北,不一样。
作者: 如观 时间: 2018-4-29 11:59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
应是指铁路,人员与货物可以轮渡过江,是南北大动脉。
暗指革命洪流还仅存一线生机,所以称“沉沉一线”,并时有被恶势力(九派汇聚的长江)“掐断”的危险。所以这里的长江是暗指恶势力的。革命转入地下活动,要过江必须轮渡,不是很方便。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8-4-29 12:03
扪心自问一下吧:北山帖下金筑子还没有发言,你就来骂金筑子勾起癔病、歇斯底里、且多帖重复,你的这些骂帖与北山主帖有什么关系?删了有什么可惜???
作者: 唐尧 时间: 2018-4-29 12:20
你讲中国指什么?不要想入非非,过度解读。不要讲无知,有知。要拿出合理的解释来,你是首版,更要讲道理。
作者: 唐尧 时间: 2018-4-29 12:27
想入非非,过度解读。不足为证。一不小心会造成清风不识字,海瑞罢官这样的文字灾难。
作者: 北山钓者 时间: 2018-4-29 12:35
毛泽东显然是承认铁路说的,五六十年代几十种《毛主席诗词讲解》都把“一线”解释为京汉铁路,如是指长江,毛泽东几次自注为何不予纠正?霍玉厚《毛主席诗词讲解斠补》只是手稿,并未发表,公木的《毛泽东诗词解析》更是出版于毛去世后,所以毛泽东生前不知道还有人会把“一线”解为长江。
作者: 阿骚仔 时间: 2018-4-29 12:36
陈毅解读此词时,毛主席还健在,如陈毅的解读不对的话,毛主席应该会纠正,而现在并没发现毛主席自己的解释,根据这点可以说陈毅的解读比较可信。
作者: 瑞丰堂 时间: 2018-4-29 13:14
本帖最后由 瑞丰堂 于 2018-4-29 13:15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8-4-29 12:35
毛泽东显然是承认铁路说的,五六十年代几十种《毛主席诗词讲解》都把“一线”解释为京汉铁路,如是指长江, ...
这个道理是按说是比较硬的。个人唯一怀疑的点,就是全文写水,中间夹一句铁路,感觉有些不合章法,但实际效果并不差。某种程度也可以理解为对于过度单调的一个调节。
作者: 如观 时间: 2018-4-29 13:17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8-4-29 14:23 编辑
一线不是指的长江,这里的长江恰恰指的是反动势力,九派是指各路军阀,他们也内斗,但是在“剿共”上立场是一致的。所以他们“汇聚”在一起,阻隔了京汉铁路线。
长江,龟蛇都是指的反动势力,他们合起伙来要“掐断”革命仅存的一线生机。
作者: 潭州雨梦 时间: 2018-4-29 13:17
这个问题以前此版曾热烈讨论过。雨梦认为,如硬把一线说成长江,则其中必有一句是废话,为什么呢?巴巴适适的合掌联。
作者: 如观 时间: 2018-4-29 13:23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8-4-29 22:53 编辑
九派流中国,长江的九条支流,各路军阀都各在自己的地盘“剿共”。所以长江是代表着反动势力。一线(革命的一线生机)不可能再指的是长江。
作者: 放棹江湖 时间: 2018-4-29 13:25
这首词非为主席佳作,艺术表现上很一般,如果指铁路,这个一线的词来的太突兀,在那样的环境下,抒情写诗,指的就是长江,这里的南北,可理解为东西南北。
作者: 如观 时间: 2018-4-29 14:12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21-4-11 08:05 编辑
长江从南北中间穿过。
中国人就没有这样说话的。
作者: 刚刚 时间: 2018-4-29 14:19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8-4-29 14:21 编辑
作者也会出现“纳善”现象,那就是本来作者不是这样想的,听到别人的解释似乎不错,便默认或承认。毛主席这首诗便是这种情况。写作时先景后情,不会无端虚构一座大桥,要虚构也要放到后一部分,由此至彼,才想到有大桥贯通才好的问题。任何事物得有基点,不能突兀而来。突兀的写法属于错乱毛不至于像现在一些新诗作者来写前卫、朦胧、抽象。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8-4-29 14:54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8-4-29 15:08 编辑
两篇当年争论文章:摘于《金筑子诗文集》[续篇]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整首词写毛站在黄鹤楼上之所见所想。当时的黄鹤楼建在长江南岸的蛇山石矶上。
对岸是汉阳龟山,黄鹤楼后面是武昌蛇山。蛇山在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西部千余米夷为平地后,黄鹤楼才迁址到现在的位置。
当年的毛泽东因大革命失败后心情不好,登上黄鹤楼看长江,想到的是茫茫九派即无数的支流从国中汇入长江,形成沉沉一线的长江从南北之间穿过。前面是龟山、后面是蛇山锁住这大江自
西向东流去。九派支流写纵汇,一线长江写横穿,两者形成因果关系,何来合掌?在别的情况下,九派可代指长江,但这里实指支流。九是一个概数,也并非实指江西的九江。毛泽东站在九江上游的武昌,他不会去呼叹实指江西的九派。上片共四句:“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三句与长江有关,难道要去挿入一句与全词气氛不合的铁路?况且当时铁路南北隔有浩浩长江,何来一线?毛岂不是说身后有长沙铁路向他穿来,对岸有平汉铁路向北穿去!这能叫沉沉一线吗?
下片“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更与铁路无关。全词八句话,其中七句都写长江,长江是大自然的造化,对景寄情,难道非插进一条区区人工铁路不可?!
再论毛泽东词《黄鹤楼》
菩萨蛮 . 黄鹤楼(1927 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毛此词自1957年发表以后,注家就分三派。“沉沉一线穿南北”,以周振甫为代表的指“平汉铁路”。以公木为代表的指“长江”。 以陈毅为代表的指“南北军阀”。毛明知三派“蜂家”各异,自己却不解释。其实毛也不好解释,他总不能说那一派是错的。就如他对《长征》中的“细浪”有指红军、有指山峦两种,他说“两者皆可”。毛只是在有严重误解的问题上才作相反的纠正,如毛对《娄山关》郭的解释上片写秋,下片写春,是两个时间。毛说只写 1935 年春打娄山关一个时间。
我认为“沉沉一线穿南北”是指長江。有人认为“茫茫九派流中国”,九派就已指长江,“沉沉一线穿南北”复指长江属合掌。
其实, “茫茫九派”原意是指長江的支流, “中国”指“国中”、“中原”,有九条支流从中原汇入长江,然后形成“沉沉一线穿南北”,即这“一线”穿过南北两岸。“茫茫九派”和“沉沉一线”是因果关系,“茫茫九派流中国”为纵向,是因,“沉沉一线穿南北”为横向,是果。
“九派”指長江支流,有毛诗“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为佐证。“云横九派”如果指长江,那“浪下三吴”更绝对是指長江,岂不也合掌?毛自己解释:“黄鹤”不指“黄鹤楼”,“九派”指这一带的河流,是长江的支流,明朝李攀龙有一首送朋友的诗:“豫章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高卧不须窥石镜,秋风憔悴侍臣颜”。毛在另一个时间又说: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那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
可见,毛词自己的原意应该是:茫茫九派支流从中原流入长江,这长江就如沉沉一线穿过南北两岸。此时正是在烟雨的莽苍苍中,北岸的龟山和南岸的蛇山正锁着眼前的大江。反复指南北,反复指长江。以此宣染自己当时处于迷茫的上下求索中。
作者: 宛丘 时间: 2018-4-29 16:37
据说词写作时间是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那一年,我尝试体会一下毛主席当年的心境,不能视为赏析,也无意冒犯主席,特此声明!
茫茫九派流中国,------中国现在有好多的军阀割据势力。
沉沉一线穿南北。------共产主义思潮要从南北两个方向席卷中国大地。
烟雨莽苍苍,------但是反动势力还是非常强大。
龟蛇锁大江。------龟山、蛇山封锁了长江两岸。
黄鹤知何去?------那可以自由自在飞翔的黄鹤不知去了哪里。
剩有游人处。------只剩下游人在这里。
把酒酹滔滔,------端着酒杯对着滔滔江水立下誓言。
心潮逐浪高!------心随着浪潮奔向更高远的方向。
这么一体会,我觉得【一线】应该实指龟山蛇山所扼守的南北两条铁路。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8-4-29 16:47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8-4-29 16:51 编辑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此词分上下两片,每片自成一个整体。上片: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共四句,第一句写长江支流九派。第三四兩句写长江的龟蛇两山在烟雨苍茫之中。第三句如为铁路,则与长江沒关系,与黄鹤楼也没关系。这一句铁路在上片中就是孤立的。
再来看下片: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下片承上片,写作者此时的心情,这心情紧紧扣长江而生发行的,与铁路更没有什么关系。
因此,此词的“茫茫九派流中国”为大江的纵写,“沉沉一线穿南北”为大江的横写,整首词都紧紧围绕长江而抒情!
作者: 阿骚仔 时间: 2018-4-29 17:43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登临的并不是黄鹤楼,黄鹤楼于1884年被烧毁,1985年才重新修建;毛主席登临的实际是奥略楼,奥略楼原名风度楼,是为纪念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在湖北的政绩而建的,后张自己改名为奥略楼,1955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被拆除。
作者: 阿骚仔 时间: 2018-4-29 18:08
以前讨论时,我曾提出“一线”写得是历史,没人理睬也就作罢。现在看来,“一线”既不是写长江也不是写京汉铁路,而是写湖南、湖北两地的革命进程。毛主席登临的是奥略楼,奥略楼是为张之洞歌功颂德而建的,众所周知其时湖北地区是中国洋务后期中心地区,张亦曾创办一所“两湖书院”,1927年两湖书院已变成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该校的师生后来成了南昌起义的生力军之一,毛主席是中共一大湖南代表,“八七”会议后,受命回湖南准备举行农民起义,用革命的武装对付反革命武装,可见其工作重点在湖南,所以这里的“一线”写的应是湖南、湖北艰难的革命进程。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8-4-29 18:11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8-4-29 18:54 编辑
陈毅的解释“沉沉一线”指铁路,暗指铁路沿线的军伐,我认为不确。北伐战争于1926年-1928年之间,沿路军阀主要为国民党的敌人,毛泽东此时的心情不是担心沿路军阀,而是担心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已预感到大革命的失败来临。
作者: 唐尧 时间: 2018-4-29 18:23
军阀?军伐?北伐?
作者: 唐尧 时间: 2018-4-29 18:35
本帖最后由 唐尧 于 2018-4-30 01:25 编辑
法律有“疑罪从无”。探讨诗词应该是“推测、猜测从无”。某些诗友不要过度解读,这是一条不正确的路。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8-4-29 18:52
《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全书698页。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8-4-29 18:57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8-4-29 19:00 编辑
四一二之后毛即逃出湖南,他不可能等着被捕。毛自己有文说此词写于大革命失败前。
作者: 瑞丰堂 时间: 2018-4-29 19:14
金筑子 发表于 2018-4-29 18:57
四一二之后毛即逃出湖南,他不可能等着被捕。
1926年国民党已经开始推动《整理党务案》,也就是那时候毛泽东顺势辞去中央宣传部长的职位。年底来到武汉担任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教员。当时蒋介石派系对于中共很排斥,但武汉方面总体还是比较友好。准确的说,武汉方面是七一五之后才正式与中共决裂。
作者: 阿骚仔 时间: 2018-4-29 20:16
问题是这些人中只有陈毅能当面聆听毛主席的解释。
作者: 针叶林 时间: 2018-4-29 20:44
避合掌这是诗者起码的常识。茫茫九派/沉沉一线,必然分写两件事物。长江与京广铁路纵横交集是武汉最主要的地标性特点。这是正常人的理解。霍玉尊公木等是别出心裁的歪解。
作者: 针叶林 时间: 2018-4-29 21:00
霍玉厚《毛主席诗词讲解斠jiào补》手稿:
解“一线”为“当指眼前的长江而言”,并引敦诚《四松堂集外诗辑》中《和张尧峰登金山》诗“大江一线青潮落”句作证。并说:“穿南北,多指横穿南北,并非指纵横南北而言。”公木在《毛泽东诗词鉴赏》笺注中按:“全词是写登楼望江,由远而近,不得于此句另指铁路,霍说甚是。”“沉沉一线穿南北”,意谓黑沉沉的长江把中国的南方和北方穿连起来了。
------他们共同的错误是错解“穿”字。穿,即“穿越”之意,从南到北叫穿越,这和“纵横南北”有何区别?
公木说是“穿连”更难理解。他以为长江是针,南北岸是布,缝起来了。岂非笑话?即使看作长江,也只能是作为“长江天堑”分割了南北两岸,怎么会理解成“缝合穿连”?其缪甚为明显!
作者: 北山钓者 时间: 2018-4-29 21:11
针叶林 发表于 2018-4-29 21:00
霍玉厚《毛主席诗词讲解斠jiào补》手稿:
解“一线”为“当指眼前的长江而言”,并引敦诚《四松堂集外诗辑 ...
公木解诗不大靠谱,毛泽东七古“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天马,凤凰是两座小山,公木解为祥瑞动物。
作者: 针叶林 时间: 2018-4-29 21:15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8-4-29 21:23 编辑
更为可笑的是,有人随声附和,牵强附会地将“穿”解释为“在南北之间的过道上穿行”,“就像穿行在他家南北房间的走廊上”。他忘了“南北之间”在什么地方是不确定的,黄河,淮河,珠江,陇海铁路也是南北之间,能写黄河穿南北,淮河穿南北,陇海铁路穿南北吗?有这么说话的吗?真是可笑!
作者: 针叶林 时间: 2018-4-29 21:21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8-4-29 21:22 编辑
霍玉尊引敦诚的诗“大江一线青潮落”也是错误的。“大江一线青潮落”中的“一线”并非指长江本身,而是指潮水线,因海潮引起的江潮潮水线是与长江流向垂直的,并非与长江水流一致。若与江水流向一致,还能看到江潮吗?(古时镇江以下据说是存在江潮的)
作者: 潭州雨梦 时间: 2018-4-29 21:24
大江一线青潮落。
作者: 潭州雨梦 时间: 2018-4-29 21:27
一线若咬定是长江,那么此句岂不成:长江长江青潮落?成何体统?
作者: 针叶林 时间: 2018-4-29 21:28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8-4-29 21:30 编辑
大江一线青潮落------钱塘潮所以能被人看见,就是因与江水水流垂直的潮水线的存在。若潮水线与江水流向一致,还能看出潮水吗?
可以用一线代替长江,但此诗句一线代替潮头,非指万里长江。
作者: 潭州雨梦 时间: 2018-4-29 21:28
此句一线是描写青潮也
作者: 针叶林 时间: 2018-4-29 21:30
是的。
作者: 针叶林 时间: 2018-4-29 21:33
霍玉尊公木的解释明显悖理。可有人偏偏随声附和,目的不过是在于贬低毛诗,欲证明“毛诗艺平平”而已!
作者: 如观 时间: 2018-4-29 21:34
粤汉铁路虽然在当时没有通车,但是它是1900年就开始动工建设了,到1927年时已经有许多段已经完工。所以说一线穿南北是说的通的。
题目是黄鹤楼,所以这“一线”与“九派”应是实指。“九派”已经明确是指的是长江,那么“一线”应是指的京汉、粤汉铁路。
“一线”不可能指的是反动势力,当时的反动势力是全国一大片,不可能是只有“一线”。1923年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才被镇压,离1927年只隔4年的时间。所以作者应是用这“一线”来暗喻革命力量的。“沉沉一线穿南北”,虽然仍然穿南北,但是只有这沉沉的一线了。“九派”,各派力量相较量,长江上暗流涌动,吞噬着革命志士,并准备“掐断”这沉沉的一线(革命力量)。
”把酒酹滔滔“:作者用酒祭江,”酹”有两层意思,一是告慰先烈,你们的鲜血不会白流。二是起誓,向恶势力宣战:心潮逐浪高。这里的“心潮”代表着革命意志,“浊浪”虽然高,但是永远高不过“心潮”(革命意志)。
作者: 针叶林 时间: 2018-4-29 21:39
在理。从1922年开始的京汉铁路工人运动始终在共产党领导下,这是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代表了革命的希望,这也是毛泽东当时极为看重的。
作者: 如观 时间: 2018-4-29 22:32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8-4-29 22:48 编辑
共产党建立初期没有军队,主要是发动学运、工运。当时的上海与武汉在全国都是屈指可数大城市,影响力大。除了上海本部,武汉最受重视。所以当时的毛公用“沉沉一线”来暗喻京汉铁路,暗喻革命力量。
作者: 瑞丰堂 时间: 2018-4-29 23:07
本帖最后由 瑞丰堂 于 2018-4-29 23:16 编辑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很重要,我们只知道是1927年的春天,但不知道是四一二之前还是之后。那么我们看看1927年的春天,在中国尤其是武汉发生了什么。
1月1日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收归国有。 同日,广州的国民政府迁到武汉。汉口爆发反英怒潮。
1月3日汉口爆发“一·三”事件,中国政府宣布收回汉口英租界。
1月4日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活动
1月7日 中国国民政府接管汉口、九江的英国租界。
1月上旬至2月中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声势浩大的群众反帝运动,同武汉政府的外交谈判相结合,迫使英国侵略者不得不将汉口、九江英租界交还中国。这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所取得的重大胜利。
本月 中国正式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3月
5日毛泽东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1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21日郭沫若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
22日 《中央日报》创刊。
24日 南京事件。占领南京的国民革命军攻击外国机构,打死金陵大学美籍副校长文怀恩等人,英美军舰炮击南京城。镇江英领事将镇江英租界管理权交还中国。
4月
2日,吴敬恒、蔡元培、张人杰等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在上海开全体紧急会议,决议清除共产党势力。
5日汪精卫、陈独秀联合发表《告两党同志书》。
6日张作霖派兵搜查苏联大使馆。 逮捕藏身其中的李大钊等数十名国共两党人士,并获取大量苏联计划颠覆中国政府的资料。
12日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
15日 李济深在广州捕杀共产党人。
17日 武汉罢免蒋介石一切职权。
18日 蒋介石另立南京国民政府。
19日武汉国民政府举行第二次北伐誓师大会。
27日 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举行。
28日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处以绞刑
5月
1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到会代表60余人,代表团员5万多人。会议选出新的团中央局,任弼时当选为书记。
13日夏斗寅叛变进军武汉。
21日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被认为是武汉政权的反共前奏。
6月
1日日本出兵青岛。
22日冯玉祥清除西北军内部共产党员。
7月
13日中共决定从国民政府中撤出。
14日宋庆龄声明脱离武汉政府。
15日 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共政变。
从这张表来看,这个春天,全国一片黑暗,但武汉还是很安全很革命的。而在四月份之前,如果还把北伐军看做是自己人的话。国内的形势可以说是一片大好。至少是绝对谈不上什么白色恐怖。
作者: 瑞丰堂 时间: 2018-4-29 23:53
从逻辑文理来说,形容支流的时候用茫茫九派,形容汇总后的主流时候用沉沉一线,总觉得不大合理。
作者: 针叶林 时间: 2018-4-30 06:27
不能单线思维,全是革命线条。毛是善用形象思维高手。此词开头2句是总括全国形势,是各种势力激烈搏斗,进步与反动纵横交错的局面,茫茫九派形容各种势力之多,沉沉一线形容深沉的革命洪流涌动。但无论纵横,革命的大趋势是不会变的。但主要是低潮。毛因此感慨为主。
作者: 北山钓者 时间: 2018-4-30 06:28
理解“一线”含义,关键要看“穿南北”是经向还是纬向,1964年毛主席诗词英译本经毛主席审定过,并作了三十多条,九千字的自注,并未否认英译者的译法,我们知道毛主席也是懂一点英语的,关于“沉沉一线穿南北”,64年英文翻译是这样的:
Dark, dark threads the line from south to north.
懂英语的应该不难理解这“一线”的方向吧?
作者: 针叶林 时间: 2018-4-30 06:34
Dark, dark threads the line from south to north.
------起码肯定了这条线是“从南到北”。
作者: 放棹江湖 时间: 2018-4-30 06:38
哈哈,英语只是英语,中文很强大,不能按照字面意思,在诗词上更不能做字面意思。哈哈。
比如,黄牛,用英语解释就是黄色的牛,老外对中文不熟悉,对中国文化不熟悉,也就理解不到黄牛的意思。
作者: 放棹江湖 时间: 2018-4-30 06:40
毛主席《菩萨蛮.黄鹤楼》词: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这两句明写长江和九大支流,实际是在说中国当时的政治环境很乱、也很糟糕,九派不单单指各路军阀、外国势力,也指国民党,尽管当时有国共北伐合作,但是,国共两党是不可调和的,这里的一线,就是指共产党,当时还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是对党前途的担忧,伟人理想远大,枪杆子里出政权。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这两句是对上两句具体的描写,上两句很抽象的勾勒,这两句具体的写景,对党的革命前途迷茫不前。前文的“一线”,这里的“锁”,这就是文章的脉络所在。一线,为指长江,但是具体的是指黄鹤楼下面的一段长江,这里的江面宽度是武汉长江最小的,为什么,因为两岸有龟山和蛇山的地理环境。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这两句点题。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这两句说毛主席对革命事业信心满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作者: 针叶林 时间: 2018-4-30 06:44
起码毛肯定了“一线”不是指长江------长江不会“从南到北”。凡人类语言任何语言都可以准确表意,含糊其辞只是不能确解的借口。
作者: 放棹江湖 时间: 2018-4-30 06:50
针叶林 发表于 2018-4-30 06:44
起码毛肯定了“一线”不是指长江------长江不会“从南到北”。凡人类语言任何语言都可以准确表意,含糊其 ...
如果一线指铁路,那这里毛主席下字也下的太不妥当,谁能仅从一线二字想到是铁路,不可以这样含糊不清,这就是败笔,不可能都是好的作品。我还是认为是长江,我在上面对整首词解释了。
毛主席写了许多优秀诗词,我最喜欢的是,长空雁叫霜晨月。
作者: 针叶林 时间: 2018-4-30 06:54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8-4-30 07:00 编辑
我可以肯定滴说:一个普通中小学生也能想到横穿南北的一线是京广铁路。只要他知道有京广铁路或二七工人大罢工。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8-4-30 07:00
从逻辑文理来说,形容支流的时候用茫茫九派,形容汇总后的主流时候用沉沉一线,总觉得不大合理。
--------------
应该是很合理的!茫茫九派,革命风起云湧。到此时国共合作破裂,陈独秀的机会主义,使汇成的革命洪流成了沉沉一线。
作者: 针叶林 时间: 2018-4-30 07:16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8-4-30 07:20 编辑
九派:指长江。
[the Chinese southern rivers] 长江到湖北、江西九江一带有九条支流,因以九派称这一带的长江,后也泛指长江
汉江临眺(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8-4-30 07:25
九条支流不是长江。在某种情洗况下,上海北京都可指中国,但上海北京不是中国。辩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一副唯我独革的面孔是吓不倒人的!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8-4-30 07:30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句诗九派是支流,江流是长江,兩者不是一回事。
作者: 针叶林 时间: 2018-4-30 07:41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8-4-30 07:52 编辑
中泠馆诗(明·王世贞)
天一之精,汇为天潢。播于人间,洵广且长。九曲曰河,九派曰江。
赠别驾陈观甫之金陵(明·佘翔)
万里长江九派流。
登岳阳楼(明·宋登春)
吴楚江山阔,巴陵水国遥。江流分九派,山势控三苗。
-----九派:包含(汇聚或分散)很多支流的江水,含长江本身。指东西方向东流入海的长江流域的众多河流。而沉沉一线指南北方向的京汉铁路。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8-4-30 08:56
毛泽东是湖南人,湖南同贵州接壤,语言习惯是一样的。大江穿南北,即为大江从南北之间穿过。好比说穿裤子,即脚杆从裤筒之间穿过。光未然是云南人,他的黄河大合唱词: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岸。也就是黄河如一线穿南北。
作者: 唐尧 时间: 2018-4-30 10:37
这个主题就到此结束了。这个“一线”就是铁路线,总有话讲?思维扭曲了?什么革命运动高低潮,简直是瞎猜!毛当时写好了发在网上了?刊在报上了?全国电视直播了?我看就自已看看吧?这样的词还怕文字狱?胆量不小啊?当时就一个乱世,天下无主,各自为王,弱肉强食,枪杆子决定命运。
作者: 针叶林 时间: 2018-4-30 11:09
这个主题就到此结束了。这个“一线”就是铁路线,
------同意。没啥好争的。1+1=2,有人偏说等于3也没办法。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8-4-30 11:10
你把话说清楚,你倒底想表达什么?
作者: 瑞丰堂 时间: 2018-4-30 11:53
本帖最后由 瑞丰堂 于 2018-4-30 11:57 编辑
站在黄鹤楼或者说奥略楼上,都把酒酹滔滔了,看长江按说不应该是一条线的感觉。尤其是前面九派茫茫远处的都写的那么大气。毕竟这首诗是写黄鹤楼,不是长江。
作者: 针叶林 时间: 2018-4-30 12:47
大江穿南北,即为大江从南北之间穿过
--------这是中国话吗?南北之间是什么范围?南极北极之间?有意义吗?本来不想理你。可是这种悖理的语言出现在版面上,不怕人笑话?
作者: 北山钓者 时间: 2018-4-30 13:12
金筑子 发表于 2018-4-30 08:56
毛泽东是湖南人,湖南同贵州接壤,语言习惯是一样的。大江穿南北,即为大江从南北之间穿过。好比说穿裤子, ...
南北两岸与南北还不完全一样吧?常听说“云贵川”,云贵川交通不便,不知方言能否一致,湖南与云贵川受山岳阻隔,方言更不会相通吧?金先生的理论不象理论,更象杂文,有投枪匕首,少理性,记得有河马先生非常欣赏金筑子的理论,常不辞千里到贵州天井里找金筑子唠嗑。
作者: 宛丘 时间: 2018-4-30 13:38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从上述《水调歌头.游泳》里面的句子,也可推测【一线】即指龟山、蛇山扼守的南北两条铁路。
作者: 瑞丰堂 时间: 2018-4-30 13:40
宛丘 发表于 2018-4-30 13:38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是的,两首词比较阅读,是很有意思与意义的。
作者: 放棹江湖 时间: 2018-4-30 13:42
瑞丰堂 发表于 2018-4-30 11:53
站在黄鹤楼或者说奥略楼上,都把酒酹滔滔了,看长江按说不应该是一条线的感觉。尤其是前面九派茫茫远处的都 ...
瑞丰版对诗词的解读总是那么稀里古怪,不单单是这一首词,呵呵,毛主席胸怀万里河山,数点古今人物,又在一首词里说:小小寰球,指点江山世界,伟人就是伟人,思维境界不一样。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8-4-30 13:58
一桥飞架南北,那是桥。一线穿南北,你凭什么是说这“线”就是铁路?一线穿针,这线是一根线,不是铁路,也不是木棍。一线蓝天,从一条缝看见的天如一根线,线的这条缝的两边是南北就叫穿南北,不是从南穿到北!
作者: 唐尧 时间: 2018-4-30 14:10
本帖最后由 唐尧 于 2018-4-30 14:11 编辑
想告诉那些坚持长江说的人是错误的。继续发言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作者: 宛丘 时间: 2018-4-30 14:11
【一线】是什么?
我们先看下一句【龟蛇锁大江】,锁的是大江吗?锁住大江不让它向东流吗?
再看下一句【黄鹤知何去?】,这句潜台词就是”如果黄鹤还在,我就能驾乘它自由飞去“。是顺着大江向东飞吗?显然不是,应该是穿越大江的隔阻向北飞去。
那么回到【龟蛇锁大江】,【锁】就是指大江两岸隔阻,而不是锁住大江不向东流。
再回到【一线穿南北】,这个南北也就是长江两岸。那这【穿】起来的【一线】不就是南北铁路吗?
作者: 放棹江湖 时间: 2018-4-30 14:35
第97楼,你的形象思维去哪里,雾失楼台,你想想这里的锁大江什么意思,上一句烟雨莽苍苍,下一句自然而然的锁,蛇山、龟山两岸的烟雨苍苍浮在江面,不是锁是什么。
作者: 放棹江湖 时间: 2018-4-30 14:48
欣赏解读诗歌,不从诗词理论着手,偏偏会有一些奇谈怪论。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8-4-30 15:15
我们旧时代的锁,像一个凹字,两边凸起部份之间插一横杠就可锁住一个扣子。这两边凸起者即为龟蛇两山。烟雨莽苍在两山之间就就如这根横杠锁住大江看不见激流。
作者: 北戴河 时间: 2018-4-30 16:20
茫茫九派 ,再加流中国,景象就包括长江在内了,如果再来一句长江穿起直流,就是多余的了,意像重复,也不开阔,九派流中国就是长江流中国,一线穿南北是铁路,从长江流域扩展到南北中国,胸怀宽广,内容更丰富。反之,则叠床架屋,不必要的重复,一条长江穿起了九大支流,和天下混乱的局面也不相符,没必要说,军阀割据,南北对立,才符合当时的形势。
欢迎光临 大中华诗词网 (http://www.hksc888.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